-
1 # 熊林
-
2 # 天若有情218283193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是我,我也會選擇買鞋!因為我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俗人,活在這個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中,一雙好鞋能讓腳舒服,這來的實在,買500元的書,或許真能給我增加很大詞彙量,但又怎麼樣呢?能改變我的生活嗎?能讓我過的好點兒嗎?或許能,但難,或者說太遙遠!人生苦短,我沒那耐心!所以說我是俗人,做事兒很俗!還是選擇實在點兒的事兒做吧!
-
3 # 辰辰PSOI
這個問題用斯坦福教授Fogg行為模型來解釋,可以很容易理解。
Fogg行為模型:行為是由動機、觸發和能力決定的
首先我們簡要地理解什麼是動機、觸發和能力?
有人打電話給你,但你手機不在身邊,接不了電話——“手機不在身邊”這件事,就是觸發的場景,沒了它,你沒法完成“接電話”這個行為
有人打電話給你,但現在你剛好在開會,而且這會議很重要,你不能接這個電話——“能不能接電話”,就是能力(能力這裡是泛指完成某事的條件),當時那個場景下,你的的確確沒有能力去接電話。
我們重新回到買鞋子還是買書的問題上面來:
1.動機
買1000塊錢的鞋子,動機很清楚,就是隻花更多錢的前提下,馬上就可以讓自己穿的更舒服、更有面子。
而買500塊錢的套書,動機無非就是,在還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的前提下,慢慢去享受看書的樂趣,或者是去學習書裡那些可能讓你受益的技能。
顯而易見,買鞋子帶來的效益是立竿見影的,不需要再繼續花費時間精力;而買書,還有潛在成本,那就是讓我們頭痛的時間精力,而且讀書的效益是相比而買鞋來得更加緩慢,不僅如此,你學的的技能未必能讓你受益!
試問,買鞋的動機和意願,不是比買書來得更強烈些嗎?
2.觸發
說到觸發,最常見的就是商家的廣告投放。很明顯,我們生活中關於鞋子的廣告明顯要多於書的廣告吧!此外,我們穿著鞋子的時間和場景,也遠多於我們看書的場景吧。
由此可見,在日常中,買鞋的觸發場景更容易發生,而買書的觸發場景,是在我們需要提升技能和有閒餘精力的特定觸發場景。前者更容易發生!
3.能力
買鞋子,所需要的能力不過就是要有1000塊錢,而買書,所需的能力不僅是要有500塊錢,要你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還要你能看懂且能學會書中的技能。顯而易見後者需要的能力要遠多於買鞋子所需要的能力吧!
所以,有些人花1000塊錢買鞋子,卻不願意花500塊錢買套書。
-
4 # 易海拾貝1965
回答這個問題應是因人而異的,就我個人來說,幾年前,每年買書看花錢要比買衣服鞋花的多。因為小時候唸書少,總感覺不夠用,特別喜歡看書。家裡的書,有的看過數百遍了,有的書已經爛的前後頁都掉了很多張了,但就是不捨得扔。我買書的種類:預測學、氣功學、中醫偏方等,因為這幾種相互都有聯絡的。雜誌類:民間故事、記實文學和《特別關注》等。無論出門打工,還是走親戚,都要帶上一大包書。我買的書,除了雜誌類屬正版的,其它類多數都是盜版的,因為便宜,內容大致都一樣的,只是有些錯別字而已。對雜誌《特別關注》情有獨鍾,每次逛舊書攤都要看看有沒有沒看過的那期,無論年代多久的。每本書都會看幾遍的,感興趣的文章會讀幾十遍的。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一本好書,就像突然找到了知己似的,可以不斷昇華自己。
就代溝這個問題,我闡述自己的觀點,為什麼會存在代溝,因為不同時代的人總在強調自己的觀點,不去追尋時代發展。為什麼有些年紀比較大的一些教授、名人還受年輕人追捧、敬仰呢?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與年輕人溝通,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曾有幾次坐火車,正趕上大學生放暑寒假,滿車廂裡都是年輕人,感覺很寂寞的,我就試探著與他們聊天,聊他們學的專業術語等,幾個年輕人笑著說:你這個老頭懂得的還挺多呢?問我是高中畢業吧!我回答:只念到初中一年就輟學了,他們都不相信,這就是多讀書的好處。
回覆列表
為什麼很多在工廠做普工的人,發了工資寧願供一部蘋果X或叫上朋友出去嗨一嗨,也不會想著拿著錢去學習一門技能,或買一些書看一看提升一下自己?
很簡單因為他們只注重眼前,買一雙鞋或買一部手機可以及時享受,看書對他們而言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雖然TA們知道學技能看書會讓自己不一樣,但是在別的誘惑面前往往是抵不住的,看書學技能短期看不到效果,只有長期累積慢慢的才有改善。
由於TA們適應了短期沒有計劃的生活,長期投資就顯得沒那麼重視。
但是我們要知道看書學習雖然短期看不到效果,但厚積薄發在未來某一天也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