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管愛影視
-
2 # 小院之觀
袁崇煥有後代,至少有兩女一子,兩個女兒的遭遇後來無從得知,遺腹子這一支後來成為了漢軍正白旗人,傳到六世,還出了幾個名人。
這要從袁崇煥的六世孫富明阿說起。
富明阿,漢軍正白旗人,道光-同治年間清朝將領,與太平軍作戰有功,升為副都統,1862年,授正紅旗漢軍都統,管理神機營。1864年授江寧將軍,坐鎮揚州。1866年,授吉林將軍。光緒八年卒。
歷史記載,富明阿本姓袁,是大明遼東督師袁崇煥的六世孫,字治安。那這個富明阿,怎麼會是袁崇煥後裔呢?
袁崇煥的後裔,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袁崇煥沒有可以查到的直系後裔,在乾隆年間,曾下旨廣東巡撫查訪袁崇煥子嗣後裔,想要“應照熊廷弼裔孫之例,以佐雜等官候補。”以示天恩。不過廣東巡撫尚安查下來的結果是袁崇煥沒有直系子嗣,只有以堂弟之子過繼為子,流傳到當時還有五世的子孫叫做袁柄,不過這並不能算袁崇煥的直系子孫。
二是說袁崇煥在老家無子,但在遼東有子,在寧遠袁崇煥納過不止一個妾,其中一個生了兩個女兒,另一個在袁崇煥下獄前已懷孕,後來生下遺腹子袁文弼,從此在遼東長大,沒有回過廣東老家,富明阿這一脈,即是傳自於此。
以上兩種說法並不衝突,袁崇煥在老家確實無子,在遼東確實有遺腹子,這點在《東莞縣誌》《袁督師後裔考》《藝風堂文集外篇》等考證袁崇煥子嗣的資料中都可得到佐證。
至於袁崇煥的遺腹子為何入了旗?從時間上推算一下就可以得到結論。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1629年)被下獄,那麼他的遺腹子應該是在1629-1630年之間出生,再過15年,明朝滅亡,這時袁文弼應該是14-15歲,還沒成年,多爾袞入關後,遼東盡為滿清所有,想必就是在這段時間內,袁文弼與眾多百姓一樣,成為了大清治下子民,符合應徵條件的袁文弼隨後加入了清軍,立下戰功,被編入漢軍正白旗。
事實上,在清朝,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的九世孫常朗就是滿洲正白旗,尚可喜的後裔也成了滿族人,雍正朝的大將軍年羹堯原是安徽漢人,後來成了漢軍鑲黃旗人。不管前人如何,等到江山穩固後,就都成了大清國子民。
袁文弼這支的傳承是:袁文弼——袁爾漢——袁貴——袁常在——袁趕,袁趕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寬、袁世福。袁世福就是富明阿的漢名。他的兄弟袁世有和袁世寬,則沒有相關史料記載。
富明阿本人做到從一品大員,吉林將軍是東北地區的三個將軍之一,不過相比富明阿,他的兩個兒子更加令人欽佩。
長子袁壽山,駐防黑龍江。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袁壽山以步兵統領之職率部參戰,頗有戰功,並得到嘉獎。
《清史稿》官軍既克海城,壽山領七十騎詣遼南詗敵勢,遇之湯岡子,搏戰,槍彈入右腹,貫左臀出,戰愈猛,敵稍卻,馳還壁,血縷縷滿衣袴。上嘉其勇,遷知府,賞花翎。
袁壽山與乃祖袁崇煥一樣,同樣是為了抵抗侵略而犧牲。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亂爆發。擔任黑龍江將軍的壽山在齊齊哈爾組織抵抗,部下幾路兵馬都被擊潰,齊齊哈爾眼看不保。壽山之前立下“軍覆則死”的誓言,兵敗後先喝毒藥自殺未成功,隨後命令部下開槍將自己打死,壯烈殉國。
時至今日,齊齊哈爾龍沙公園內還建有紀念壽山的壽公祠。
次子袁永山,襲四品銜三等護衛,也在光緒二十年參加了甲午戰爭,抵抗日本向東北的侵略,指揮鎮邊軍馬隊,同樣表現得非常英勇。
弟永山領馬隊,數與日軍戰,復草河嶺,克連山關,進薄鳳凰城。
在收復鳳凰城的戰鬥中,清軍被日軍夜襲,交戰不利,永山在掩護撤退過程中受傷多處,最終傷重不治,壯烈犧牲,終年27歲。
身為大明督師,為抗清而死的袁崇煥,子孫卻入了旗,而且同樣也是因為抵抗侵略而壯烈殉國,歷史總是存在著驚人的巧合。
回覆列表
袁崇煥確有一子,名袁(佳)文弼,是其在寧遠所納小妾所生,隸漢軍正白旗,清朝將軍袁佳富明阿就是其後人。具體可參見史學宗師張次溪所著《東莞袁督師後裔考》,作為正史之一的《清史稿》富明阿本傳也記載:“富明阿,字治安,袁佳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袁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認為袁崇煥無子,似乎《明史》也說“崇煥無子”,但《明史》在乾隆的命令下前後改動數次,乾隆本身就是為袁崇煥翻案的人。乾隆和金庸大概都出於美化袁崇煥的目的,渲染其孤忠,悲壯,反襯明之黑暗,才說袁崇煥無子的,畢竟,兒子投靠滿清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有損袁崇煥的完美形象,而《明史》在清朝文字獄最盛時成書,刻意貶低明朝的地方很多,故意說袁崇煥無子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