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三牛摩旅推漁具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士農工商”來確定社會階層定位的,這就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會農業為社會之根本。

    根據農業發展衍生出來的賦稅林林總總,以人口為依據的人頭稅,人丁為依據的丁稅,以戶為依據的戶稅,以田地為依據的土地稅,以及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各其他的苛捐雜稅。

    在古代,土地即為王朝根本,沒有土地農業的賦稅,那麼這個王朝就是滅亡,無數的農民起義也是因為賦稅太高民不聊生而爆發。

  • 2 # 歸去來兮Roc

    我喜歡這樣的問題, 可以撥開歷史的迷霧,直至本質。古代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可以分三大類,即漁獵和採集經濟、耕種和畜牧經濟、商貿和掠奪經濟。

    漁獵和採集經濟

    漁獵和採集經濟曾經是人類經濟的主要方式。從遠古時期至公元前1萬年左右,將近100萬年的時間,人類依靠大自然的恩惠生存著。由於土地容納量和季節限制,人民不得不到處遷徙,追逐果實和獵物。當工具水平提高,人口增長越來越多的時候,這種遷徙生活無法滿足需求,人們不得不採取更換新的經濟模式。

    採集和打獵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逐步被邊緣化了。但由於海洋的廣闊空間蘊含了幾乎是無窮無盡的食物,在水上航行和捕撈技術的發展下,捕魚仍然是海洋民族的重要生產方式。

    耕種和畜牧經濟

    耕種或者是畜牧是封建時代經濟的支柱。在採集和打獵無法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將採集變更為耕種,將打獵變更為畜牧,由自然經濟變更為勞作經濟,在經濟活動中添加了人類的智慧。經過人類不停的改造,耕種和畜牧的效率不斷提升,從而支援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

    耕種經濟由於對土地的利用效率更高,支援的人口更多,故而可以產生文明優勢,佔據著氣候適宜、地勢平坦的地區。

    畜牧經濟對地形氣候的適應能力更強,但對土地使用效率比較低。所以在古代封建社會,遊牧民族都是分佈在寒冷、高原等地帶。

    商貿和掠奪經濟

    商業和貿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物資流動達到滿足不同需求的目的,從而產生價值。在中國古代長期得不到重視,但正式因為絲綢之路的貿易發展,促使了中國在漢唐時期的鼎盛輝煌。孱弱的南宋更是依靠海上絲綢之路維持著強盛的國力,保衛了半壁江山。

    從本質上講,商業也屬於一種掠奪經濟,只是和平掠奪而已。掠奪的方式在遊牧民族中很常見,當物資不足以滿足需求的時候,必然會發動掠奪以生存。但同商貿一樣,掠奪也只是一種處於補充地位的經濟手段,無法長久的維持。

    各種經濟體制下的代表民族

    在古代,各種經濟模式下的文明一般可以劃分為海洋文明農耕文明遊牧文明,以掠奪和貿易為主的文明一般都難以長久的延續。一般而言海洋文明熱衷於貿易,遊牧文明比較喜歡掠奪,農耕文明趨於保守。

    日本和英國等島國是以捕魚和農耕為主要經濟方式;中國、法國、印度、波斯、埃及等是以農耕為主要經濟方式;蒙古、匈奴、突厥等是以遊牧和掠奪為主要經濟方式;猶太人是以商貿為主要經濟方式;羅馬、希臘等是以捕魚和商貿為主要經濟方式;維京人以捕魚、貿易和掠奪為主要經濟方式。

  • 3 # 智慧的禮物

    是土地與人口

    而金錢,黃金白銀只是流通貨幣,但不作為經濟基礎存在。

    經濟,說白了兩個字:價值。在封建社會形態中,社會總價值是不變的,因為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產出價值是固定的。所有的衍生經濟都是基於土地這一基礎之上。

    簡單說就是社會總價值就是100塊,就像一塊餅,永遠不會變大或者變小。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古代所有的變法其實都是土地變法,農民起義其實就是土地革命。

    我們可以從古代常用單位來看端倪:

    《周禮·地官·小司徒》鄭玄《注》引《司馬法》:“六尺為步(1.5米),步百為畮(150米),畮百為夫(150米*150米)。夫三為屋,屋三為井(450米*450米),井十為通(1000米*2500米)。。。通十為成(5000米*5000米),成百井,三百家。”

    裡就是通(1000米*2500米),一個寬2井長5井的長方形,先秦時所說的裡就是這樣一個基本面積單位,做長度的10裡則是一成邊上的道路,也就是10井5000米,換算成1裡則是500米。

    兩斤斗升也好,裡也好,戶也好,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單位都是圍繞計算土地產出價值與人口的,具備國家統計價值,所以衍生出了單位。

    有人會說什麼海外貿易啊,絲綢之路啊帶動經濟發展什麼的。事實是沒有足夠的土地產出足夠的剩餘糧食用來交易,誰會不種地改養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外探測器有哪些型別?它們的工作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