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尚卿
-
2 # 聞魯生
大河中流砥柱,盡已崩塌湮沒。環顧河灘之上,徒剩幾枚若隱若現鵝卵石,雖則圓潤,又算個甚?
華夏文化積澱,絕然不是圓滑。既然時無不變,既然事無不變,既然世無不變,何妨相容幷包,以求變無不通!
想了解,又太難,敬畏便好。
融世界,匯文明,進步便好。
-
3 # 使用者6205376837周豐收
我倒覺得沒有什麼難的,都是以前的古代文化。是你把它們想的太複雜了而已。因為你一心只想內裡頭的,而忽略了表面上的東西。其實你只要懂得了它們的原來的意思即可。
-
4 # 東都萬安51730872951
的確是太難了。因古老的文明文化的內含太豐富了。每一種具體的廣度和深度就夠你奮鬥一生了。不要想全部了。貪多技而不精。
-
5 # 文心何以雕龍
五行開放系統的精髓是,任何事與物都有四種影響它的因子,這種因子關係決定了它的週期,出生,成長,興盛和衰亡。用它去思考,可以讓人辯證,系統,開放的看問題。
這四種關係分別,生它,它生,克它,它克。例如:考查土的影響因子,分別有生它的火,它生的金,克它的木,它克的水。生它可以理解為什麼生成它,創造它的原因或是什麼生成它?它生可以理解為它解決什麼問題,和它變化為什麼?克它可以理解為什麼限制它,或者它的邊界在哪裡?它克可以理解為它影響什麼,或它決定了什麼發展。
-
6 # 我佛世尊
不請自來。
說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想要全部吃懂吃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找到自己喜歡的,去鑽去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全部瞭解。
說到華夏的文化底蘊,看書是不得不提的,我覺得在18歲之前至少要讀10本好書,何為好書的定義,名著,經典,古往今來,能在歷史長河留存下來的書,都是好書。我有幸讀過《駱駝祥子》《三國演義》《西遊記》……沒有系統的看過一類書籍,隨性。
雖然看過很多,但是對人生的思考還不是很全面。
18歲之後,投筆從戎,豐富了人生的空白,走出了那片山村,明白了井底之蛙的涵義。我覺得讀書是汲取前人的經歷,親歷是自己去創造經驗。看一看書中的日出,爬一爬腦海的高山,賞一賞口中的鏡湖,
華夏文化的底蘊,在於書本,在於山川,多走走,多看看,不可拘於一格,不可偏執一隅。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7 #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尼采說: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東西,會使你變的更強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們雖然有時看不懂古代的文化,可當我們靜下心來去學習它時,它能使我們變的堅強勇敢大肚智慧,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閱盡人間事,讀盡世間書,使我們的自身人格博大寬厚。
老子講處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孔子講為人之道,孟子講君臣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荀子講學習之道,孫子講韜略之道,管子講教練之道,韓非子講法治統馭之道,鬼谷子講權謀之道,王陽明講修身格物致知致善之道,曾國藩講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愛學習鑽研文化之修身養性之道和佛家講善良生死因果之道。
正是中華文化這些佛道儒的基本知識,使我們學習中華文化的人建立了家國天下以至拙勝至巧的文化學習的大智慧。
每個人天生不可能是聖賢和領導,而是經過後天不斷的學習與進步,用心去領悟博大經深的中華文化,我們才從沉睡中覺醒,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與知識太單薄,需要象曾國藩王陽明一樣去靜下心來學習沉澱清醒自己才行。
不管路走的多遠,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那裡才行。
看不懂,我們可以學習曾國藩的學習方法,一遍不行,十遍,百遍,總有看懂的時候。
落花有情春已深,流水無情卻心殆。
一眸秋水寄明月,依軒拂絲訴衷腸。
-
8 # 真元國術
既然說到了淵源流長,就不要只在文化長河之流中游蕩感嘆,而忘了探其源頭。中華文明、文化的浩如煙海,有好處,當然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會讓一個人容易明白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懂得了這個理,當你在浩海中游得有點審美疲勞外帶一點兒乏味之時,可能就起了探源的念頭,搞不好一不小心就弄明白了文何以生、文何以化,生化了然於心,以後何妨於文化的深淵暢遊,也不妨葛優躺在文化之淺灘,優哉遊哉,哪裡還管他好與壞?!壞處呢,就是容易誤入歧途。以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苦的老、苦到眼瞎。,苦到翻船溺水,也解決不了任何生活中實際的問題,如果是這樣,中華文化的淵博或者淺薄和我們又有什麼半毛錢關係呢?
回覆列表
我們每個人是和歷史和文化分不開的,哪怕他是一個文盲,沒讀過史書,但他其實己被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深深的擁抱著。大環境雖出過曲折,但那只是歷史的一瞬間。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永遠是民族發展的豐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