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班副

    可以這麼說,如果二戰時期沒有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甚至連仗都大不了。

    德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經過一戰和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德國一蹶不振,後來在美國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大力扶持之下,國家經濟以火箭般的速度騰空。隨著希特勒上臺,德國重工業,汽車製造業,化工產業都在全面轉型為軍用。

    德國煤鐵資源充足,但是極度缺乏石油資源和錳鐵資源。 據資料顯示,德國全國的石油產量是可憐的不足50萬噸,因為這一巨大短板,德國戰前都特別重視石油進口渠道建設,對波蘭宣戰前德國透過海運不停籌集石油資源,也不斷像羅馬尼亞尋求石油資源進口渠道。當時羅馬尼亞號稱歐洲郵箱,石油產量豐富,地理上又位於歐洲腹地,管道四通八達。

    第二:戰爭開始之後直到蘇德戰爭前,德國表面上還是和英法在作戰。進口石油渠道還可繼續。再加上羅馬尼亞大力支援石油,德國石油資源雖然短缺勉強可以用,可在日本愚蠢的招惹美國後,情況發生改變,石油進口渠道被關閉,除羅馬尼亞油田,德國沒有石油來源。

    藍色方案和羅馬尼亞有一定的關係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最後戰敗於蘇聯! 肯定會想,為何德國佔領歐洲後,不休養生息,佔領英國,非要開闢蘇德戰場,二面受敵,不是一戰德國失敗的教訓嗎?其實原因很簡單佔領英國沒有實際意義。英國已經產業空心化,沒有石油資源,打下來還得耗損大量人力物力!

    德國的需求和對蘇聯戰爭的必然性,德國閃擊波蘭,佔領西歐七國後,巔峰時期石油消耗量2000萬噸,石油生產加各種進口也不過1500萬噸,500萬噸石油赤字。時間一久閃電戰理論基礎,快速就會在石油缺失情況下消失!同樣,感受威脅的蘇聯也在積極備戰,時不我待,德國對蘇聯的戰爭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因為羅馬尼亞的油田不能支援德國的作戰需求,德國在蘇德戰爭第二年提出“藍色方案”計劃,作戰目的就是為了蘇聯南部的油田。這就是“藍色方案”與羅馬尼亞的唯一關係。

    德國對石油資源的迫切需求,攻擊蘇聯就是為了石油,而羅馬尼亞對德國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沒有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的支援,德國根本不可能在戰爭初期有任何優勢,也不可能有閃擊蘇聯成功這樣的戰果。但是羅馬尼亞不是中東,也沒有無限制的石油資源,因產量問題,德國最終敗在石油資源短缺上,可是羅馬尼亞如果不在德國這一邊,德國沒石油可用,不用打都會輸,這就是羅馬尼亞基於德國的重要性。羅馬尼亞就是德國的生命線線,而蘇聯巴庫油田是德國的續命線,續命線沒打下來德國生命才最終終結。

  • 2 # 戰略論

    德國是一個極度缺乏石油的國家,而石油又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石油德國的坦克、飛機、汽車、軍艦就是一堆廢鐵,毫無作用。儘管德國一再加強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是仍舊無法完全滿足戰爭的需要。當時德國每年的燃料消耗在500-700萬噸,而國內的合成燃料年產量只有400萬噸,德國必須從外部尋求燃料的供給點,而德國控制的歐洲地區,只有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擁有油田,匈牙利的產量很低,羅馬尼亞的油田自然就成為德國重點保護的物件,每年要從羅馬尼亞進口200萬噸以上的石油,而德國軍隊每年的石油消耗量是400-500萬噸,羅馬尼亞的油田供應了德國軍隊半數的石油需求,足見羅馬尼亞油田對德國的重要性。

    1944年底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後,德國便失去了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地,加上盟軍戰略空襲對德國本土合成燃料廠的打擊,德國的液體燃料供應平衡完全被破壞了。前線的德國軍隊不再像以往那樣正常得到與作戰行動相對應的燃料供給,後勤單位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後方的軍用倉庫搜尋燃料,大量的坦克、汽車由於燃料耗盡而不得不拋棄,德軍只能進行有限的機動,幾乎所有的作戰報告都提到了缺乏燃料而帶來的嚴峻困難。不僅僅是德國陸軍,德國空軍也由於缺乏燃料而徹底癱瘓,新飛行員的訓練工作已經全部停止,所有的燃料都集中用於戰鬥部隊使用,空軍雖然擁有數千架飛機,但是能夠獲得燃料起飛作戰的寥寥無幾。羅馬尼亞油田的喪失對德國武裝力量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德軍的戰鬥力開始急劇的下降。

    “藍色方案”的根本目標並非是是為了保衛羅馬尼亞的油田,蘇聯空軍並沒有組建英美盟軍那樣的戰略空軍,沒有裝備超遠航程的重型轟炸機,蘇聯空軍要想對羅馬尼亞油田實施空襲,就只能利用在烏克蘭和克里木半島的空軍基地,而這些地方都在藍色方案正式實施前已經德軍佔領了。如果僅僅是為了保衛羅馬尼亞油田,德國陸軍是完全沒有推進到斯大林格勒以及深入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藍色方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摧毀蘇聯的石油供給來源,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那裡供應了蘇聯90%以上的石油,如果蘇聯失去了高加索的石油,蘇聯軍隊也就失去大部分作戰能力,蘇聯的戰爭潛力也就不復存在,德國從而達到徹底打敗蘇聯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品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