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州刺史

    狄仁傑,乃是大唐王朝武周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也是武則天的能臣、寵臣,前後歷任十幾個職務,又兩度位居宰輔。武則天末期,極力勸告武則天重新將李顯立為太子,挽救了大唐王朝。同時,狄仁傑還是一個超級伯樂,張柬之、姚崇等名相,李楷固等大將,都是經由狄仁傑的推薦而聲名顯達的。

    狄仁傑走上仕途,是透過科舉考試,但當時唐朝的科舉制與後來明清時期的科舉制相差較大。

    一、狄仁傑參加科舉的“明經科”,及第入仕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等》記載,“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也。……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

    雖然狄仁傑透過科舉考試的“明經科”及第走上仕途,但要想知道狄仁傑的同年,也就是都有誰和他一起考試及第,這就很有難度了。

    因為史書並沒有載明狄仁傑明經及第的時間,因此很難考查狄仁傑一起考試及第的人都是誰,而要知道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可能就缺乏可能性了。

    二、唐代的科舉制很繁雜

    唐代的科舉考試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明清時期科舉。唐代科舉制,繼承了前朝隋代的制度,從制度上來說相當複雜。

    首先,參加科舉的人員有限制。有兩大類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由學館出來的生徒,以及由州縣推舉的鄉貢。

    其次,科舉的類別(方式)繁多。《舊唐書》記載有6種,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等。而《新唐書》記載則有12種,包括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第三,各種考試方式中,明經和進士是主要的,也是參加人數最多的。秀才一科貞觀後期就取消了,原因居然是最難,史稱“此科取人稍峻,貞觀已後遂絕”。

    三、明經科考什麼,及第以後授什麼官

    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要義,而考試方法則是先帖經、再口試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

    所謂帖經,就是考儒家經典的死記硬背,相對比較容易。而經問大義、時務策這兩項口試相對要難一些,靠的是真才實學。

    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 《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 《周易》 、 《尚書》 、 《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除了《孝經》、《論語》是必考科目之外,其他科目可以自選。

    明經科及第後,按照等級授予官職,上上等授官從八品下,上中等授官從九品上。《舊唐書》記載,“明經出身,上上第,從八品下;上中第,從九品上”。

    狄仁傑明經及第,還是有真才實學的,這也證明了後來那些功績不是無端端得來。史書還記載,狄仁傑小時候,家裡門人被害,縣吏前來盤問,大家都老老實實接受問詢,可狄仁傑就坐著讀書,人家問他他還說“我在跟聖賢對話呢,哪有時間理你這種俗吏”,看看人家多厲害!

  • 2 # 歷史風物誌

    狄仁傑是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中明經科考試及第(唐代科舉分為很多科目,如明經科、進士科)。根據古籍《登科記考》記載,這一年唐高宗首創殿試,參加殿試的學子共有九百人,錄用的進士有二十人,不過該書籍中並沒有記錄第一名~第三名的具體排名。

    其中有一句“惟郭待封、張九齡等五人局上第”,但是另外一本古籍《冊府元龜》卻並沒有記載張九齡。

    《登科記考》中確切記載的明經科有排名的只有尹思貞一人,但是尹思貞並不是記載的殿試上第的任何一人,根據記載殿試上第分別為李巢、張昌榮、秦相如、崔行功、郭待封,如果算上張九齡那麼就是有6個人,當年科舉的前三名應該是這六人之中的三人,而郭待封有出現在多部古籍記載中,很有可能郭待封就是當年科舉的第一名。郭待封是唐初名將郭孝恪次子,後來和薛仁貴一同征討吐蕃是,在大非川之戰中戰敗,雖然被免了死罪,但是卻也除名,之後就沒有相關記載了。那麼這樣看古籍的排名是從末向前排名的,崔行功應當為第二,秦相如第三,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暫時沒有任何確切的記載,也希望有大神在加以補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X的美版和國行版,在實際體驗中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