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暢聊古今事

    呂乂清明能幹,但是在史書中寥寥幾筆。原因一: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比他能力強者不可勝數,並且他出仕較晚。在整個三國曆史中屬於曇花一現的人物。

    原因二:與他本人的性格秉性有關,他雖然清明能幹,但他謙遜寡言,執法苛刻,必然導致他名聲不是太好。老百姓不會為其歌功頌德,那麼流傳下來的事蹟,也必是寥寥無幾。後事的人在為他立書寫傳時,也只能是寥寥幾筆了。

  • 2 # 海鏡清

    不僅僅是呂乂,絕大多數蜀漢重臣,歷史記載都只有聊聊數筆,還有很多的蜀漢重臣連記載都沒有,和誰喊冤去?

    造成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三國志》作者陳壽胡說的蜀漢不置史官,因為陳壽自相矛盾地在《三國志.後主傳》裡提到了史官。主要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鍾會之亂

    264年正月十八日,鍾會與姜維死於兵變,鍾會死後,魏軍無人約束,到處燒殺擄掠,死喪狼藉,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兵所殺,關羽家被龐德子龐會滅門。

    鍾會之亂,使成都遭到了一場浩劫,史料也損失大半

    在這樣的亂局下,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儲存在宮中的歷史檔案必然損毀散失嚴重,所以當陳壽後來收集時,已經支離破碎了。陳壽當然不敢說這麼清楚,因為燒殺搶掠那些人可都是西晉的名臣大將。

    二、蜀漢重臣特殊的地域結構

    除了《三國志》,還有幾部益州土著所寫的野史提到了部分蜀漢重臣,如《漢晉春秋》、《益部耆舊雜記》,但他們只寫益州籍的,至於另外兩部分——東州籍和荊州籍,則並未涉及,偏偏這兩部分才是蜀漢重臣的核心力量。

    例如蜀漢中期的幾位宿將,吳壹、吳班是東州籍,分別是車騎將軍和驃騎將軍這樣的高階將領(原車騎將軍是張飛,驃騎將軍是馬超),又是皇親國戚,結果連單獨的傳都沒有。高翔是荊州籍,參加過漢中之戰和歷次北伐,官至大將軍,也是沒有單獨的傳。蜀漢後期的右大將軍閻宇、右驃騎將軍胡濟,也是荊州籍,全都沒有傳。

    三、古代惜言如金的寫史風格

    由於西晉時印刷術還沒有(唐朝才發明),寫書依然習慣用竹簡而不是紙張。用竹簡寫書非常費時費力,所以寫書者惜言如金,能用幾個字寫的東西絕對不會用幾句話來寫,大多數蜀漢重臣的傳記自然就記載很簡單了。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呂乂(yì)是荊州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在《三國志》蜀書九中與董和、劉巴、馬良、馬謖、陳震、董允、黃皓、陳祇共列一傳,相對於其它人來說,呂乂顯得更為低調。

    呂乂的父親是呂常,與關羽襄樊之戰時駐守襄陽的襄陽太守呂常同名,應該不是一個人,呂乂的父親呂常因為送益州牧劉焉入蜀,官道堵塞,就留在了益州,但呂常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呂乂就留在了益州。

    陳壽評價呂乂是這麼說的:呂乂臨郡則垂稱,處朝則被損,亦黃、薛之流亞矣。意思是:呂乂在郡上任職就被人稱頌,在朝中為官名聲就有所降低,大概像是黃霸、薛宣一類的人吧。黃霸、薛宣都是西漢時期善於治理郡縣的官員。

    呂乂喜好讀書彈琴,劉備在世時,呂乂被他的同鄉兼上司王邊任命為典曹都尉,管軍糧的官吏,是鹽府校尉的屬官。呂乂後來被任命為新都縣令、綿竹縣令,因為政績突出升任巴西太守。

    諸葛亮北伐期間,需要向各郡縣調撥士卒、錢糧,各郡縣大多完不成任務,唯有呂乂任上的巴西太守,士卒、錢糧均能按時交到前線,並且呂乂愛民守法,得到地方上百姓的稱頌,諸葛亮也由於呂乂的政績將呂乂平級調到漢中太守,漢中算是諸葛亮北伐最靠前的後方陣地,直接供應諸葛亮北伐的兵員和糧草。

    諸葛亮去世後,呂乂歷任為廣漢太守、蜀郡太守,蜀郡是首都成都所在地的郡,也算是蜀漢最繁榮富庶、人口最多的郡,呂乂由於多年在地方上治理的經驗突出,在任蜀郡太守時,依法處事,糾正了許多吃空餉及冒領空餉計程車兵。

    由於在地方上的治理功績,呂乂被上調蜀漢中央政府任職,起初任尚書,在前任尚書令董允去世後,呂乂被任命為尚書令,成為蜀漢政府的執政官。

    與呂乂同列一傳的劉巴、陳震、董允、陳祇四人都官至尚書令,呂乂任尚書令期間,處理政務很有當年諸葛亮的風範,依法辦事,不講人情,不拖延公務,不怠慢賓客,並且生活簡樸,為人謙虛低調,與諸葛亮處理方法很相似,但呂乂雖有諸葛亮的風格,但其才能、聲望遠遠不如諸葛亮,由於執法過嚴,呂乂因此而得罪了一批人。

    與呂乂同傳的一批人中,就數呂乂聲望最低,呂乂是接替董允成為尚書令的,而陳祇是接替呂乂為尚書令的,但陳祇在傳中的排名在呂乂之前,並且聲望也超過呂乂。

    正因為呂乂的執法嚴格,得罪了一些權貴,名望不如在郡縣任職那樣好了,就連在史書中的記載也不多,在傳中也排行墊底。

    總體來說,呂乂是這麼一個人:為人低調、為官清廉、依法辦事、執法嚴格的蜀漢官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我的高中生活”為題採用賦比興手法仿寫《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