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山簡談
-
2 # 玄鋒夜話
這主要是人口規模決定的。春秋之前,由於沒有鐵製工具,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口數一直上不來,人是真正的稀缺資源。而且國家動員水平低,運輸成本高,兵器又貴,打仗是純對的賠錢買賣。真要砍光殺盡才算贏的話,戰爭將沒有贏家。說白了,奪得土地沒人種,跟沒有一樣。所以,那時的戰爭比較講規則,跟體育競技有相似之處。戰爭的目的僅僅是解決誰當頭兒的問題,分出勝負就完事,戰勝了得點好處名聲,打敗了低頭臣服就好,誰也不會趕盡殺絕。這時候的戰爭很符合人類道德,甚至可以說很有美感,所以春秋之前的戰爭被美稱為“義戰”。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逐漸出現並普及,生產力出現了大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大增長。中國開始出現人口太多而土地不夠用的情況。這時的戰爭性質就變了,打勝了就得土地財富,打敗了有可能亡族滅種,所以誰都不願接受失敗,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會輕易投降。所以詭計,屠殺開始增多,甚至出現了“兵不厭詐”的說法,而且還逐漸被大家所認可。這時的戰爭,與之前相比顯得美感不足,不符合人類普遍道德,出現了“春秋無義戰”的說法。其實何止春秋,就算是現代戰爭,又有幾場可稱為“義戰”?
-
3 # 記錄怪咖
我是老爹,一個喜歡研究歷史文化的普通人。
老爹認為:
“孟子的“春秋無義戰”觀點,既有歷史的侷限,也有新時代的開篇之處。”
1.孟子的“春秋無義戰”觀點,過於絕對化,存在歷史的侷限性。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的觀點,他只看到,勢力強大的諸侯國,在侵凌實力弱小的諸侯國,就將春秋時期所有的戰爭,都判定為非正義。這樣的論斷,未免過於武斷。
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面對實力強大的諸侯,對它的侵略性戰爭,所採取的反抗,難道這種性質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嗎?
春秋時期的各大諸侯國,也飽受外族的侵略。齊國受狄侵略7次,衛國6次,晉國5次,魯國2次,邢、宋、溫、鄭、周各一次。衛國更是被迫兩次遷都,衛國過半的疆土,都被狄所侵略,幾乎到了亡國的境地,幸虧齊桓公出兵相助,才免於亡國。
顯然孟子的“春秋無義戰”觀點,是將這些戰爭,也定義為非正義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孟子“春秋無義戰”的觀點,存在歷史的侷限性原因。
2.孟子的“春秋無義戰”之論,也有新時代的開篇之處。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思想史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各家各派紛紛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當大家所關注的焦點,還在怎麼樣治理國家時,孟子卻將關注的焦點,聚焦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
儘管孟子對於戰爭的看法,受到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觀點中的新時代價值。
有的時候,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
孟子對於戰爭的看法,就有這種類似的作用。
-
4 # A旅遊先生
“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指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 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 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 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 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 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 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 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 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
5 # 第一排的馬小跳
霸主們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掠奪土地、人口和財物,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和經濟特權;但從整個歷史發展的程序來看,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使一些小的諸侯國被兼併,從而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以秦國為例。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眾所周知,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回覆列表
所謂“義戰”,就是戰爭要講法則,要按套路出牌。現代戰爭就有明確的法則,比如禁止使用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等,禁止襲擊民用設施,禁止虐待濫殺俘虜等等。
而在春秋早期,戰爭是有準則的。周禮對於戰爭有明確的規定,即軍禮(不是軍人敬禮),可以看成是當時的戰爭法則。
兩軍對戰講究“三軍對壘”,中軍先出,左右隨之。這就是我們在和周朝相關電視劇裡看到大戰前兩邊先擺好陣勢,然後戰將對戰,然後底下士兵大戰的原因。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都很小,像晉楚城濮大戰前後也不過一天時間,戰爭結束,也不把對方趕盡殺絕,更多像是為榮譽而戰。
“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春秋初秋妄圖稱霸諸侯的宋襄公在與楚國的泓水之戰中,就體現得很明顯。楚國渡河未完成的時候,謀士建議攻其“未既濟”也,宋襄公拒絕了提議;等到楚國渡河完成,謀士建議攻其“既濟未成列”,宋襄公再一次拒絕了天賜良機,理由就是“古之為軍,不鼓不成列”。等到楚軍陳列好軍隊後,宋師的結果只能是敗績,自己大腿被傷,侍衛被全殲。當然宋襄公的“仁義”還不止這一點,他還不再次傷害受傷的人,也不擒殺頭花花白之人。
如果一方敗退,要不要追殺呢?按照周朝作戰禮儀,追擊逃跑的敵人不要超過一百步距離,跟蹤追擊不要超過九里。孟子曾講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現在看看,五十步和百步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按照周禮規定,百步實際上已經是逃到了安全區了,相當於下軍棋時己方棋子進了軍營了。
可以說不同時期的社會,造就不同時期的歷史與文化。而正是這些不同造就了歷史的多樣性與歷史事件。
如果說春秋事情的戰爭可以說是“騎士精神”,榮耀與仁義高於戰爭高於生命。
而戰國事情多為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出名,只要能贏,他們就覺得ok。
不能說這是歷史的侷限,而這些恰恰是歷史文化的不同時期的篇章,這些篇章卻互相構成了如今浩瀚的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