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的評論

    每逢佳節喝三杯,中國的酒文化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酒桌上發生過很多很多傳奇故事,俗話說,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因酗酒鬧事的也是大有人在,每年因喝酒死亡的不在少數,所以說,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對於喝酒這個問題,喝多了,都是因為開心,或者心裡煩悶,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能在一起喝酒的,除了親人以外,不是好朋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酒這個東西,喝好了,話匣子就打開了,有什麼事情也能擺在桌面子上說了,酒局酒局,喝的是酒布的是局!

    至於,喝酒非要灌好,第一是個氣氛,第二,可能是有些目的。第三,這酒啊,喝著喝著就不知道喝多少了,喝到最後主動要酒!

    喝酒前是這樣的!

    雙手一擺,我不喝酒,不喝酒,戒了!

    少來點吧,嚐嚐這酒怎麼樣?

    不喝,不能喝,真戒了!

    你看不給面子,你看大哥都在,你就少來點,陪陪大哥!

    那。。唉,你們,那就少來點,就一杯。

    這酒可就是喝上了,一杯酒下肚,還有點小興奮,但是心裡還是拒絕的,不能再喝了!

    這時候,旁人又勸開了,你看你,在來點,就這點,不多了,發財酒,都給你了,說是發財酒,可是倒滿一杯還有,沒辦法,杯子倒滿了,又不好駁面子,酒桌上最怕駁面子,這樣大家都很尷尬,這第二杯可就喝上了。

    第二杯一喝完,高興,太高興了,大家都高興,沒酒了,買酒去,這不知不覺就多了!

    所以,從一開始,你就硬著拒絕,也就過去了,就怕你開了第一口,那麼大家推杯換盞,酒也就喝多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人仗著自己酒量好,非得跟別人比著喝,激將法激你,有些人不撐激,一喝就多。

    還有就是陪別人,自己不能喝酒,還是因為某些原因陪別人喝好,結果別人沒喝好,把自己撂倒了!

    總而言之,喝酒,有是別人灌的,有是自己喝的,但是,還是不要貪杯為好,畢竟,酒大過後發生什麼自己都不知道了!

  • 2 # 桂馥祥酒業

    首先喝酒並沒有錯,要想酒局和諧,盡歡,就要懂得用“酒禮”、“酒德”、“酒道”來約束。

    酒是個好東西,它能寄託人們的情思,能派遣人們的憂愁,能激發士氣,能興起豪情,能增添友誼,還能活躍經濟,增加稅收、、、對於商人來說,尤其是公關的必要手段。

    歷史上飲酒成風也是有緣由的。

    自古以來,在“禮”的規範下,理性的、有節制的飲酒,就成為老百姓倫常日用的樂趣。所謂“酒食者,所以合歡也,禮者,所以輟淫也”。

    於是乎,“酒以合歡”被推而廣之,一切調和人際、敦睦人倫的場合,都會有酒參與,充分體現著“酒以合歡”的道理。可惜人們牢牢記住的是這段古訓的前半段,忙於“酒以合歡”,往往忘卻了古訓的後一半“禮者輟淫”。

    尤其近年來,經濟騰飛,酒類消費年年攀升,人們飲酒毫無限制,因為喝酒而發生的各種奇葩事情也屢見不鮮。慢慢的就演變成你說的這種,本來熱情的款待,成了“灌酒”、“拼酒”。

    如此久了,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和諧的喝酒了。對酒也就只能敬而遠之,可是讓喝了幾千年酒的華人不喝酒,也是不現實的,你說你不喝白酒,只能說明你還沒到年齡。

    那我們要怎麼喝酒才能有一個“不灌酒”,“不拼酒”的和諧酒局呢?

    酒,作為一種物質,一種飲料,本身並無好壞。關鍵在於對它的態度和使用程度。

    中國的酒文化講究的是“酒以合歡”和“酒以成禮”。一個“歡”和一個“禮”字,是酒文化的核心。

    飲酒並沒有什麼錯,錯的是不懂飲酒的禮節,不修習酒德,不遵從酒道

    其實這類說教也是老生常談了,史料記載的不能說汗牛充棟也絕對當得起不計其數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酒事風俗對於社會風氣的影響在那個時期都不會任其發展。而歷朝歷代所提出的解決之法都圍繞一個“禮”字。

    桂馥祥用一個“儒酒風尚”來將其概念化:即提倡人們以儒家的禮儀規範來做指導,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道自持,重視飲酒的精神體驗,理性飲酒,快樂生活。

    依古訓,飲酒之道的基本原則就是合乎“禮”,等於是將古訓的後半句“禮者輟淫”撿起來。

    關於古訓中的“酒禮”、“酒德”、“酒道”是怎樣指導我們今天的酒事行為的,鑑於篇幅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文章列表裡閱讀詳細的介紹,文章標題是《這酒到底要怎麼呢?拿什麼拯救老王?》一篇與你遇到一樣問題的老王的酒局解惑文章,歡迎交流,多提寶貴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馬雲,套現430億……之後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