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雲moon
-
2 # 一隻夜貓子_
別人出國上的野雞大學,給錢就能拿證,只能說你太耿直了,一樣廢了起碼給他個名頭留條退路吧,找個每月2k光聊天不幹活的閒職也好啊,現在什麼文憑也沒有,低三下四的工作更不可能去做,只能啃老了呀
-
3 # jason媽咪有辦法
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
導語:這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哈爾濱男孩晨宇,18歲出國留學,2年之內敗光了200萬元,連預科都沒有畢業,回國後去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
終日以遊戲為伴,僅有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而平時,都是奶奶把飯端到屋子裡,甚至一勺一勺地餵給他吃......
晨宇的爸爸媽媽早已離婚,媽媽是一家企業的高管,晨宇由奶奶帶大,奶奶的信條是,不能讓大孫子受半點委屈,要把最好的都給孫子。
甚至,當5歲的外孫女吃了晨宇的一片面包時,奶奶毫不猶豫地頂著鵝毛大雪出去給孫子買了3袋麵包回來。
而離婚後的爸爸媽媽分別組建了新的家庭,對晨宇帶有愧疚性的拿金錢和物質補償,這種“愛”的下面,沒有造就孩子Sunny燦爛,晨宇始終在班裡很孤獨,獨來獨往,學習也很差。
他的媽媽被採訪時幾度哽咽地說: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上的失敗。
這個例子實在是太典型,父母離異,奶奶溺愛,卻從來沒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內心,瞭解他到底想要什麼?當他看見別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邊時,他的內心一定是渴望的,所以他在班裡不合群。所以,他在遊戲裡尋求解脫與溫暖,需求成就與榮耀。
我們到底該如何真正去愛孩子?
你的愛是正確愛的方式嗎?週末,我帶兒子去上培訓班時,旁邊一個媽媽帶著女兒在吃飯,女兒毫無表情地坐在一旁,媽媽殷勤地問:“要不要再吃塊肉?”女兒點點頭,媽媽連忙餵給她一口肉。“要不要吃點蔬菜?”女兒搖搖頭,媽媽無奈地說:“多吃點蔬菜有營養”,女兒不理,媽媽不再堅持。我比較詫異地問:“閨女多大了?”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說:“2年級了。”轉身對女兒說:“2年級了不能再讓媽媽餵了哦。”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有時候真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父母不放手!
放學時光的校園裡,凡是接到孩子的爸媽,往往第一時間,就把書包轉移到自己身上,孩子們瀟灑地在一起說說笑笑前行。
有一次參加電視節目時,有位嘉賓談起自己的一個苦惱說,自己從來都是接到孩子後就背起她的書包,那時候覺得孩子還小。但是孩子上5年級之後,他試圖讓孩子自己背書包時,孩子不是根本想不起來,就是很不高興地樣子。往往放學接到家之後,開啟車門自己就跑上樓了,根本不管書包的事。
他小時,你覺得他還小,不去培養他;當他長大時,你又開始要求他突然就學會做一切,這當然會引發他的叛逆與不滿。
飯是需要一口一口吃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的,成長也是逐漸培養出來的。
生命不可逆,教育難再來羅傑斯曾在他寫給女兒的那本書《最富足的投資》裡提到:什麼都可以再來,只有生命只有一次,這是不可逆的。
劉墉先生有一篇散文《人不就這一輩子嗎》寫到: “人不就這麼一輩子嗎?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
“一個不容我們從頭再活一次 ,即使再往回過一天、過一分、過一秒的一輩子。”
李白說:千金散盡還復來。但是,孩子的教育確實是錯過了就一去不復返了。
什麼都可以再來,只有時間不會再來
什麼都可以彌補,長大的孩子卻已經如長大的小樹,再糾正起來真的很難。
當我們能夠給與孩子教育時,請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與教育;
即便是在忙,即便是那句催淚的話:孩子對不起,媽媽只有一雙手,搬磚就無法抱你,抱你就無法搬磚。
也請你,在不搬磚的時候想想孩子,不然搬磚的錢就那麼被輕易的揮霍掉,搬再多的磚又有什麼用?
高中時,劉女士將18歲的晨宇送出國留學,兩年最少花了200萬,結果卻一事無成,卻連預科畢業證都無法取得。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天天在家玩遊戲,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回覆列表
首先,此男士應該是對於正統的學習極度不感興趣,同時缺乏社交能力,否則不會在國內的大專不到兩個月就棄學的,學不會還可以在大學年輕人裡找到自己的快樂呢。並且產生了與現實社會的隔離和對自己責任的漠視。
針對這種狀況,應該想辦法把它從遊戲中拉回到現實中。之所以天天玩遊戲,主要是因為他在遊戲中能夠找到寄託和快樂,滿足於虛擬的交流圈。那麼可以讓他想法從遊戲中賺取收益(現實的人民幣),從而來找回自己的現實價值。在遊戲中賺取收益的方式很多,比如代練,比如高階賬號出售等,想賺點小錢還是不太難的。等其從中拿到自己的收益,就有可能重新與現實接觸,從遊戲的虛擬中逐漸培養現實中作為男人掙錢的責任。同時增加與現實社會接觸的自信~
至於老人餵飯,不明白,都這麼大的人了,不為也餓不著的,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