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月晗嫣1
-
2 # 無聊到巔峰
翻了一下前面幾位的回答。不知道說的些什麼。
柳永的爺爺叫柳崇,儒學大家。父親叫柳宜,南唐的時候就在當監察御史了,入宋後先授忻州費縣令,後又為國子博士,最後官拜工部侍郎....這妥妥的官二代的背景,還有人說社會地位低下?...哎,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晏殊對柳永的態度,實際上代表的是統治階層對柳永的態度。總的來說,是對於柳永“薄於操行”和“作俚俗詞”這兩點非常不滿。
薄於操行
柳永活躍的時期是宋仁宗時期。年少隨祖父生活在汴京,聲色犬馬。
《戚氏》帝裡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仁宗即位後,柳永又赴汴京應試。在此期間,還總和歌姬樂工往來,樂此不疲。葉夢得《避暑錄話》裡說,柳永當舉子時,每天流連青樓,作詞吟樂。歌姬樂工一有新曲子就找柳永填詞,方才唱與人聽。柳永的名聲也隨之流傳開來。這樣的生活,放在一個舉子身上合適嗎?自然不合適的,然後各種傳說紛紛而起。
喜作小詞,然薄於操行。當時有薦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詞柳三變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詞!“由是不得志。日與獧子縱遊娼館酒樓間,無複檢約,自稱雲:”奉聖旨填詞柳三變。”(嚴有翼《藝苑雌黃》)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豔虛薄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吳曾《能改齋漫錄》)這些故事不可盡信。但很大程度上,必然是因為“薄於操行”而不被士大夫階層待見。皇帝都提出“留意儒雅,務本理道”。你柳永考試不好好考,天天搞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看不慣,看不慣!
“作俚俗詞”
張舜民的《畫墁錄》裡提到:柳永“因詞忤廟”之後,雖然中舉,但是吏部不放官,柳永受不了了,去找到當時政治、文壇雙料領袖晏殊。
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變不能堪,詣政府。晏公曰: “賢俊作曲子麼?“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張舜民《畫墁錄》)在朝堂之上,文官在對待政敵是非常不留情的,但是卻不一而同的非常喜歡提攜後輩。但晏殊對柳永這個態度,大部分是對他寫的“俚俗詞”不滿意,而不待見他,並非是因為皇帝不喜歡。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詞在北宋初期地位太低了。前有宰相和凝因為被稱作“曲子相公”憤然燒詞作;後有歐陽修的詞作不入文集,諸如此類不勝列舉。而柳永,不但寫詞,還專門寫一些士大夫們看不上的“豔詞”。就比如晏殊抨擊的“針線慵拈伴伊坐。”這種直白大膽的“豔詞俗作”怎麼可能會被當時慣以“留意儒雅”計程車大夫階層接受?
所以,晏殊代表的文人階級、統治階級對柳永的態度極不友好,並不希望有“我們之中出了一個叛徒”的事情發生。同時柳永平常就“薄於操行”放浪形骸,就更有被攻訐的藉口了。諸多原因,柳永最終官至屯田員外郎。也就是柳永“柳屯田”的由來了。
回覆列表
晏殊為什麼不喜歡柳永?
晏殊不喜歡柳永,這與當時的皇帝的喜好有關。
柳永,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專攻詩文。少年就懷濟世情懷。才華橫溢。也曾致力於科舉考試。每次都入圍,但沒遇明主。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精通音律。想扭轉綺靡香豔的文風。科舉親自督察。
而柳永沒入科場時,就進青樓歌場。青樓的綺靡纏綿之音,令柳永流連忘返,也順手寫出很多歌詞供歌女傳唱。在民間,柳永先得名。此人的名聲早就傳到宋仁宗的耳裡。而柳永進入科場,當他的文章傳到宋仁宗手上時。宋仁宗就認為柳永總出沒於青樓歌館。只與風花雪月作伴。不適合做官。所以,前兩次考試,都被宋仁宗一筆否絕。但柳永仍然不死心。第三次考試又入圍了,但宋仁宗卻看他的詞
鶴沖天·黃金榜上
宋 · 柳永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宋仁宗一怒之下,降下聖旨,說既然柳永無意功名,那就到歌樓妓院淺斟低唱吧。柳永也藉此掛上“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是皇帝親貶之人,下面哪個當官的會違聖命,去舉薦一個被貶之人。無論晏殊看不看好柳永。晏殊是宰相,他不會違逆聖明的。給自己添堵的。所以晏殊看不好柳永。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正如上帝給一個人關閉一扇門,那麼一定會給他開一扇窗。這樣,柳永就成為專業填詞作家,憑他的才藝,最後贏得宋詞的半壁江山。開創婉約詞風,發展了慢詞。“凡是有井水處,皆能詠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