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龍村116
-
2 # 神諞秦腔
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空前繁榮,我們不得不承認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文化生存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即就是這樣,秦腔作為西北地區最受群眾歡迎,受眾最為廣泛的文化藝術形式,依然在廣大的農業區域,發揮著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作有。 現在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並沒有真正的瞭解秦腔,認知秦腔,只是在人云亦云的過程中想當然,認為秦腔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應該退出文藝舞臺。這裡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西北地區廣大的傳統農業區域,由於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相對落後,秦腔依然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北農業區域尤其是秦腔耐以生存的基礎所在,千百年來,真是由於他們的支援和厚愛,才托起秦腔這一古來劇種的發展壯大,影響了大半個中國劇種的形成。人生來就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工作形態不一樣而已。相對於程式文化多樣性,廣大的農村地區文化生活形態依然單調,秦腔就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了重大的作用,農民理應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所以說,秦腔作為他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但不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反而應該不斷的推陳出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現在的有些年輕人,自己不喜歡秦腔,這不無可厚非,但是他們卻要下意識的險隘的認為秦腔現在只有老年人和農民看,就應該滅亡。在這裡我要說的是,老年人和農民就沒有進行物質和精神雙豐收的權利,是誰規定的。這不就等同於對老年人和農民的歧視嘛?沒有農民,你們吃什麼。沒有老年人,哪來的年輕人。 當然,有人認為現在的秦腔觀眾都是老年觀眾,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這種認識確實是片面和險隘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輕人為了追求幸福生活,紛紛走向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村人口流動,因而在很多時候,秦腔的戲場看戲的老年人居多,但是每逢逢年過節,年輕人都會回到故鄉,這時候,你再看秦腔戲場,是不是隻有老年人看秦腔。 鄉音不改鬢毛衰,雖然說年輕人在城市追求幸福,但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秦腔鄉音卻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早已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繁雜的工作之餘,秦腔依然是他們告慰心靈做好的方式。隨著網際網路的高度繁榮,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多種多樣,這些常年在外地遊子,不在僅僅的侷限於演出現場,他們可以透過現場直播軟體,網路影片等多種渠道獲得。 深層次的講,秦腔現場之所以以老年人居多,客觀上說由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情況也在悄悄的發生改變,相信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農民工回鄉潮的興起,這種狀況會得到持續的改變的。 因此上,我認為,秦腔不但不應該消失,而且應該苦練內功,蓄勢待發,為即將到來的復興和繁榮做好準備,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這是他們應該享受到的權利,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又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使然。
-
3 # 奇疆6688
秦腔是中國戲劇文藝中一個古老的劇種,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西北五省區享有盛譽。秦腔是西北人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茶餘飯後,農閒時節,節假日,城鄉各地的自樂班丶業餘劇團,十分活躍,吼段亂彈,演臺小戲,"調節生活,增添樂趣,秦腔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師範讀書時,每週星期六晚上都要去縣劇場看戲,不論演什麼戲場場座無虛席,甚至還有不少站票,那個時候劇團掛一本戲,一演就是半個多月,觀眾場場暴滿,盛況空前。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文化娛樂活動日趨繁榮,電視丶網咖丶網路丶手機的出現,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佔居了人們文化活動的空間,人們的多種愛好,使得一個歷史時期的秦腔熱漸漸降溫。近二丶三十年來,各地的大小劇團的演出已無上座率,秦腔演出己由劇場演出轉變為廟會丶節假日或喜慶活動的包場霞天演出,但觀者甚熱情高張。這說明秦腔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有人說現在看秦腔者大多為老人,青年人看不懂無興趣。並非如此,我們這裡看秦腔的青年人不少,而且一些人不但學唱,還登臺演出,湧現出一批青年秦腔新秀,是秦腔感染了他們,他們亦跨入了秦腔的大門。這些年來,各地均在採取不同的措施振興秦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秦腔作為中華藝術寶庫的一個古老劇種,成為國家非文化物質遺產的保護劇種,這一具有獨特價值的古老劇種,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永遠傳承不衰,成為西北五省區人民文藝寶庫的奇葩!
回覆列表
秦人有過一段被監管,並與戎族混居的時代,秦腔的衰派(苦音)唱腔與此有關,而獨霸西戎,東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偉氣象,都有對應的樂曲節奏和唱腔作表現。如《秦王破陣樂》就是反映李世民臨敵不懼,勇往直前的。還有清末董福祥(今寧夏固原人,左宗棠栽培的戰將,廣義的秦人)臨陣,後列秦腔樂器,鑼鼓喧天,前吼《折單童》一類高亢激昂的秦腔亂彈,鼓譟而進,氣勢磅礴。秦人的血性在當下的秦腔裡有柔靡的變異,但秦腔不應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