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毓恪的《浴室與太平洋》,當然是一張概念專輯,但仔細想一想,這張專輯比起一般的概念專輯,似乎又有些不一樣。因為,《浴室與太平洋》不僅僅只是用概念將歌曲形成整體的專輯,而是整張專輯就是一首完整的作品。
作為一首完整的作品,《浴室與太平洋》也遵守了時間、地點、人物這樣的創作約定。時間是從19歲到20歲,地點是在浴室,人物當然就是尹毓恪自己。而從音樂的角度來講,人物還包括這張專輯的幕後音樂團隊,也就是幫助尹毓恪塑造音樂人格的那“八仙”。
還是作為一首完整的作品,《浴室與太平洋》也有一個高潮和支點,甚至也可以說是整張專輯的出口,那就是《蛻》這首歌曲。在Techno和Future Bass融合的音樂氛圍塑造中,作品也營造出一種從浴室到太平洋過渡的心路歷程,那種積蓄力量的爆發,那種從自戀、柔美到Power的爆發,既是《蛻》這首歌曲的中心點,其實也是《浴室與太平洋》這張完整作品輯最高潮的突破點。
聽《蛻》這首歌曲,很像是閱讀如村上春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這樣的小說。夢幻與迷幻、亦真也亦幻,但這又不全然是如泡影的夢幻,這是由執念形成的想象力,也是一種奪目璀璨的堅定。這也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出來的腦電波,記錄下一個20歲的少年,即將迎來更海闊天空時的意象、想象與畫像。
不再是那種空洞的勵志與許願,《蛻》整首歌曲可以說是成長類歌曲的一個全新的突破,以內心意識流的方式,呈現一種藝術想象力的圖景,讓成長可以如此夢幻,也可以如此逼真,有意境、有意象,而且有著個體與空間、內心與自然的構圖,完全成了一件動態的藝術品。
《蛻》在很大程度上,也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個悟、頓悟。當然,頓悟的頓,雖然表面上是指一瞬間,但實際上這個一瞬間同樣是由無數個一瞬間組成,而這些無數的一瞬間,就是這張專輯裡的其它作品。也正是這些作品,構成了尹毓恪從19歲到20歲蛻變時,完整的流動和人格。
從《INTRO:霧室》、《雲上的行星》、《人間慢步》、《蛻》,記錄的其實是尹毓恪從19歲邁向20歲的過程;而從《Interlude:溢》開始到《20》,則是一個氣場開啟的少年,出走太平洋的第二階段,也即完成“蛻”的狀態,是《蛻》這首作品的延伸。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專輯在文學意象上的概念,那麼作為一張音樂專輯,《浴室與太平洋》最亮眼的地點,還是它在音樂上不僅匹配了文學概念,甚至還將這樣的概念最大化和新穎化。尤其是就音樂的新穎性而言,在近幾年的華語樂壇,都無出其右,因為它真正做到了在20歲年齡檔的歌手裡面,獨一無二的音樂屬性。
這種音樂的新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整張專輯的音樂團隊。這其中,除了陳建琪和易家揚,算得是上前輩級音樂人之外,其他像丁世光、西樓、宮閣、許含光、Hush和郭德紫毅等音樂人,雖然都已經有成熟的音樂表達體系,但對於更廣義的音樂生涯來講,他們同樣和尹毓恪一樣,出於一種出走太平洋的“蛻”的過程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張專輯才充滿了年輕音樂人特有的自由與想象。
電子,又不是完全用音色堆積的電子;風格,又不是那種標籤化的風格。像《雲上的行星》,雖然運用了波薩諾瓦的節奏,但整首歌曲讓人想到的卻不是熱帶和沙灘,而是溫暖與雲端。尹毓恪無性別少年感的聲線,更是賦予整首作品一種超性別的美感,將想象力以動聽的方式舒展出來。
宮閣編曲的《高明的悲劇》,雖然有Trap式的律動,但主導整首作品的,依然是西樓起伏錯落的旋律,以及尹毓恪那種情緒化聲線,對於氛圍的營造,對於旋律極致的渲染,於是就有了那種浪漫到死的孤獨與無奈,猶如浮世繪、亦如惡之花。
情緒化的演繹,也是尹毓恪在這張專輯裡,所塑造的聲音標籤。和之前的那些唱將歌手所不同,這種情緒化聲音風格,是沒有辦法模仿的,也不是可以透過技術層面的解讀去復刻的。這就是一種歌手的情緒,因著作品旋律的遞進,透過歌手本人的渲染、強化,從而為旋律加上另一種旋律,形成人聲與旋律的相互作用,也才有了那種立體互動式的聽覺體驗。這需要天賦、需要心氣、需要想象、需要心境,也需要氛圍,缺一不可。
在這個人人都在談個性的時代,不得不說,尹毓恪的這張《浴室與太平洋》,才是真正體現出獨一無二個性的專輯。無論是音樂,還是演唱。
《浴室與太平洋》從藝術的角度,還是一張活的專輯,一次完全開放型的創作。整張專輯(或者說整首作品),呈現的就是浴室少年尹毓恪對自我的梳理與解讀,這裡有撞擊、有牴觸、有對抗,並因為出走太平洋,有了最後的包容與和解。這是一張沒有標準答案的專輯,卻又記錄下尹毓恪從19歲到20歲最真實的心路。
也許,未來的尹毓恪能夠成為另一個太平洋少年,但在這天來臨之前,請聆聽並珍藏這個浴室少年20歲的印跡吧。這個印跡,好聽又強烈,猙獰也唯美,就像所有人的青春一樣。
尹毓恪的《浴室與太平洋》,當然是一張概念專輯,但仔細想一想,這張專輯比起一般的概念專輯,似乎又有些不一樣。因為,《浴室與太平洋》不僅僅只是用概念將歌曲形成整體的專輯,而是整張專輯就是一首完整的作品。
作為一首完整的作品,《浴室與太平洋》也遵守了時間、地點、人物這樣的創作約定。時間是從19歲到20歲,地點是在浴室,人物當然就是尹毓恪自己。而從音樂的角度來講,人物還包括這張專輯的幕後音樂團隊,也就是幫助尹毓恪塑造音樂人格的那“八仙”。
還是作為一首完整的作品,《浴室與太平洋》也有一個高潮和支點,甚至也可以說是整張專輯的出口,那就是《蛻》這首歌曲。在Techno和Future Bass融合的音樂氛圍塑造中,作品也營造出一種從浴室到太平洋過渡的心路歷程,那種積蓄力量的爆發,那種從自戀、柔美到Power的爆發,既是《蛻》這首歌曲的中心點,其實也是《浴室與太平洋》這張完整作品輯最高潮的突破點。
聽《蛻》這首歌曲,很像是閱讀如村上春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這樣的小說。夢幻與迷幻、亦真也亦幻,但這又不全然是如泡影的夢幻,這是由執念形成的想象力,也是一種奪目璀璨的堅定。這也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出來的腦電波,記錄下一個20歲的少年,即將迎來更海闊天空時的意象、想象與畫像。
不再是那種空洞的勵志與許願,《蛻》整首歌曲可以說是成長類歌曲的一個全新的突破,以內心意識流的方式,呈現一種藝術想象力的圖景,讓成長可以如此夢幻,也可以如此逼真,有意境、有意象,而且有著個體與空間、內心與自然的構圖,完全成了一件動態的藝術品。
《蛻》在很大程度上,也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個悟、頓悟。當然,頓悟的頓,雖然表面上是指一瞬間,但實際上這個一瞬間同樣是由無數個一瞬間組成,而這些無數的一瞬間,就是這張專輯裡的其它作品。也正是這些作品,構成了尹毓恪從19歲到20歲蛻變時,完整的流動和人格。
從《INTRO:霧室》、《雲上的行星》、《人間慢步》、《蛻》,記錄的其實是尹毓恪從19歲邁向20歲的過程;而從《Interlude:溢》開始到《20》,則是一個氣場開啟的少年,出走太平洋的第二階段,也即完成“蛻”的狀態,是《蛻》這首作品的延伸。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專輯在文學意象上的概念,那麼作為一張音樂專輯,《浴室與太平洋》最亮眼的地點,還是它在音樂上不僅匹配了文學概念,甚至還將這樣的概念最大化和新穎化。尤其是就音樂的新穎性而言,在近幾年的華語樂壇,都無出其右,因為它真正做到了在20歲年齡檔的歌手裡面,獨一無二的音樂屬性。
這種音樂的新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整張專輯的音樂團隊。這其中,除了陳建琪和易家揚,算得是上前輩級音樂人之外,其他像丁世光、西樓、宮閣、許含光、Hush和郭德紫毅等音樂人,雖然都已經有成熟的音樂表達體系,但對於更廣義的音樂生涯來講,他們同樣和尹毓恪一樣,出於一種出走太平洋的“蛻”的過程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張專輯才充滿了年輕音樂人特有的自由與想象。
電子,又不是完全用音色堆積的電子;風格,又不是那種標籤化的風格。像《雲上的行星》,雖然運用了波薩諾瓦的節奏,但整首歌曲讓人想到的卻不是熱帶和沙灘,而是溫暖與雲端。尹毓恪無性別少年感的聲線,更是賦予整首作品一種超性別的美感,將想象力以動聽的方式舒展出來。
宮閣編曲的《高明的悲劇》,雖然有Trap式的律動,但主導整首作品的,依然是西樓起伏錯落的旋律,以及尹毓恪那種情緒化聲線,對於氛圍的營造,對於旋律極致的渲染,於是就有了那種浪漫到死的孤獨與無奈,猶如浮世繪、亦如惡之花。
情緒化的演繹,也是尹毓恪在這張專輯裡,所塑造的聲音標籤。和之前的那些唱將歌手所不同,這種情緒化聲音風格,是沒有辦法模仿的,也不是可以透過技術層面的解讀去復刻的。這就是一種歌手的情緒,因著作品旋律的遞進,透過歌手本人的渲染、強化,從而為旋律加上另一種旋律,形成人聲與旋律的相互作用,也才有了那種立體互動式的聽覺體驗。這需要天賦、需要心氣、需要想象、需要心境,也需要氛圍,缺一不可。
在這個人人都在談個性的時代,不得不說,尹毓恪的這張《浴室與太平洋》,才是真正體現出獨一無二個性的專輯。無論是音樂,還是演唱。
《浴室與太平洋》從藝術的角度,還是一張活的專輯,一次完全開放型的創作。整張專輯(或者說整首作品),呈現的就是浴室少年尹毓恪對自我的梳理與解讀,這裡有撞擊、有牴觸、有對抗,並因為出走太平洋,有了最後的包容與和解。這是一張沒有標準答案的專輯,卻又記錄下尹毓恪從19歲到20歲最真實的心路。
也許,未來的尹毓恪能夠成為另一個太平洋少年,但在這天來臨之前,請聆聽並珍藏這個浴室少年20歲的印跡吧。這個印跡,好聽又強烈,猙獰也唯美,就像所有人的青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