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赫崇君
-
2 # 小晗晗愛閱讀
曾經有過,現在不會了,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很好,當然他絕對不是個聽話的孩子,不過這沒關係,因為我們要培養的從來就不是個聽話的孩子。我和我兒子的溝通方式就是經常一起聊天,這樣呢會增進彼此的感情,會讓彼此瞭解,彼此信任。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一起討論,我發表自己的意見,他表達他的想法。很多時候面對一些既不會傷害他人,也不會傷害他的身體健康,也不會危害他的成長的事情,我會聽他的,讓他做選擇,讓他做主,讓他去嘗試,既是失敗了或者做錯了,都沒關係,因為成長的經驗很多都來自於此。當真正遇到一些影響的事情,他反而會尊重我的意見,會接受我們的家庭規則,並去遵守。
當我尊重孩子,把他真正的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時,當我給他自由,給他選擇時,他反而更自覺,更善於自我管理,也學會了獨立自主。從我三年前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溝通方式,改變了家庭的溝通模式開始,我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好,而我自己也更多的體會到了作為媽媽的幸福和快樂。
世界上的很多愛都以相聚為目的,而父母的愛卻以分離為目的,我們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是希望他有一天能更好的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獨擋一面。所以,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個聽話的孩子,而是善於思考,有想法,獨立自主的孩子。我們要培養的不是未來的啃老族,也不是巨嬰,所以,從現在開始收起自己一天到晚操碎的心,放開手,相信孩子,給他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他承擔自然後果。他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好。
-
3 # 壹父母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曾經遇到過育兒挑戰,所以,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非常理解你說的這種無助感,有的時候父母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行為,以及他這些行為背後的資訊,所以常常在面對孩子時感到束手無策,尤其是孩子還總表現出一些叛逆的言行時,父母常常會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充滿了自責。
這樣一來,父母又會變得更加焦慮,從而引發親子關係之間更緊張的狀況出現,像一個死迴圈。
要理解,孩子並不是天然就想跟父母作對的,只是可能因為有一些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同時一些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所以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出現了一些阻滯。
所以總體而言,我的建議是,儘可能地覺察自己,當發現自己處於極度焦慮的時候,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此外,當孩子表現出非常抗拒反抗的行為時,我們要覺察孩子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或是她因為一些事情,心裡阻滯了很多的情緒,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考慮,如果是合理的需求,就應該去滿足他,同時也要幫他用合適的方式把情緒疏解出來。
在給孩子設限的時候,要考慮自己的限制是不是合理,有沒有管得過多。
回覆列表
各家的家教不一樣,看到孩子某些地方行為,言語不當說他時應平和去說。孩子不反駁,是因為尊重父母,同時也不能因為是父母亂叫。父母在家是家長地位,在社會上是一分子,孩子不聽話是家教問題,沒有一個有成就的孩子叫父母叫混蛋的,都持別對父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