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燦燦賞風景
-
2 # 雨漫金秋
《秋》
涼了、涼了,
冷暖自知,
有人喜歡捂頭,
有人喜歡裹腳,
還有那怕冷的肚兒——
千萬要蓋一蓋。
-
3 # zhouwj53
手頭現在無“秋”,遂翻出前年興趣偶發寫的一篇秋的文字,為大夥湊個興,消消秋的燥熱吧。
秋雨
清晨,雨。
從各家各戶魚貫而出的人們舉著傘,匯入街道,形成一條色彩斑瀾的河。
都說秋雨纏綿,也是。急一陣,緩一陣,敲打著沙沙的節奏,撫摸著冰涼的臉頰,沁潤著木然的心田,讓人莫名的傷感。
細雨斜飛,遠遠近近,都變得模糊起來,宛如一幅朦朧的潑墨街景。
都說蓉城閒適,早晨可看不出。
踽踽獨行,雨從髮梢流下,滴落點點秋涼。
雨中的綠傘紅披匆匆而過,彷彿踩著亙古不變的節奏,開啟著新的一天的生活交響曲。
曾幾何時,似長卻短的歲月裡,自己何嘗不是這匆匆中的一員?
也不見滄海桑田如何遽變,不經意間,人生的角色卻變了,從舞臺中間,滑向舞臺邊緣,無法抗拒,不可逆轉。
往事如煙,思緒如霧,都融入迷濛的秋雨,融入朦朧的水墨畫中,濃得化不開。
秋雨,何時勾起了心中哀傷?
孩童時期,靈智未開,不懂秋雨。
少年?少年焉知愁滋味,亦不知秋雨。
成年以後的路,走得磕磕絆絆,跌跌撞撞,方知,生活無坦途,開始品秋雨。
於是,從故紙堆裡結識了走過了幾千年的文人墨客,細細品味他們曾經的喜怒哀樂,與他們觥籌交錯,與他們踏歌長郊,與他們挑燈看劍,與他們悲秋傷春……
這時,稍稍讀懂了秋雨。
原來,秋雨是才子的悲,是離人的淚,是墨客的痛,是文人的傷。
一場秋雨一陣涼。
蕭蕭秋雨中,紅消翠減,華偃物息,人們觸景傷情,於是,便賦予了秋雨這些悲涼的內涵。
所以,秋雨是一幅水墨,是一種心境,是一首詩歌,是一曲輕唱。
歲月流淌了千百年,秋雨也連綿了千百年,騷人亦吟唱了千百年。
只是,時代變了,過去的關山險阻,成了今日天塹通途,;過去漫長的苦旅,成了今日的談笑間朝發夕至。瞬息之間,天涯咫尺,誰還會輕彈遊人離人淚?誰還會悲嘆“少小離家老大回”?誰還會哀痛“鄉音無改鬢毛衰”?
是現代科技的交通神器,悄然抹去了傳統悲秋文化中的悲歡離合,與苦旅羈絆的愁思,增添了一份從容的淡然和自信。
秋雨依舊冰涼,只是少了一分生死離別的憂傷,淡了一分關山漫漫的愁緒。
秋雨還是秋雨,一樣的斜風,一樣的細霏。
只是,少了一些離愁的秋雨,還是古人的秋雨麼?
就好像一首曲子,少了一些哀婉,少了一些寄託,換了一種風格,味道有些變了。
就好像一幅水墨,少了一些黛色,少了一些暈染,換了一種手法,情調有些明亮了。
是啊,雨沒變,可走在雨中的人,變了。
年年歲歲雨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但秋雨卻依舊是令人感傷的,因為她是秋的淚。
她的冰冷,她的寂寥,不由自主讓人憶起春的短暫,夏的輝煌;不由想起歲月苦短,韶華易逝。
記得年輕時看過的一些批評,說中國古人傷秋,悲悲切切,格調不高,當時深以為是。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卻不以為然了。
人生在世,何其不易,尤其是艱澀的古人。
之所以借物抒情,傷春悲秋,乃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何來格調高低之說?
我們一邊欣賞著古人如詩如樂的哀婉吟誦,一邊批評其格調不高,何其虛偽!
徜徉細雨中,忽而想起近年來主流媒體屢屢正面宣揚的“鄉愁”文化,便思索:我們可以重新認識“鄉愁”,又為何不能容忍“傷秋”呢?有容乃大,中華文明,不正因為其多樣性,才如此燦爛麼!
萬千雨絲,交織著萬千情思,誰人能讀盡?
2017年8月27日
-
4 # 漢子詩人
《立秋,三首》
其☕
夜暮灰紫色濛濛☕酷暑難熬到三更☕
忽然亂雨伴風聲☕方悟立秋降燕京☕
其☕☕
雨夜秋風入北京☕☕高摟大廈列隊迎☕☕
滿街霓虹舉花燈☕☕皇城海湖笑盈盈☕☕
其☕☕☕
☕天高雲煙夜生寒☕☕
☕銀河飛螢光慘淡☕☕
☕秋風偷走月色顏☕☕
☕再升旭日霜滿臉☕☕
回覆列表
我什麼都不想寫,因為夏天實在太熱了,好想它馬上到來。
夏天是一個懶得動的季節,因為一動就會不停的流汗。
我不想歌頌秋天,因為秋天在我心裡是成熟的季節,但也是臨近冬天的季節。
已經立秋了,不是馬上就要到了,我只想說,秋天到了,冬天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