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府

    其一,司馬若用兵東吳,姜維必出兵北上伐魏。魏受南北夾擊,得不償失。

    其二,對魏真正構成威協的是蜀。東吳戰略路線取守城模式,不宜攻取。

    其三,遼東公孫淵叛亂是司馬懿打擊重點,攘外必先安內!

    其四,司馬父子戰略構想是先伐蜀後取吳。

    其五,司馬懿年事己高,但其二子司馬昭,司馬師及孫司馬炎俱人中之龍!懿為其家族賺天時地利人和,為大晉江山打了基礎!

    韜光養晦第一人,

    深謀遠慮是能臣。

    仲達若殞上方谷,

    三國演義幾時休!

  • 2 # 老周曆史談

    簡單來說,原因有以下幾點:

    後東吳時期,雖然孫權承受的壓力很大,內亂不斷。但是魏國自司馬懿殺死曹爽後,內部也不穩定,司馬懿當下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擴張和吞併,而是鞏固內政。

    東吳地形險要,進攻東吳必以水戰為多,曹操時期也層多次試圖攻下東吳,但是很難啊,東吳西側屏障蜀國不滅,進攻東吳實屬困難。

    當總體上來看,雖然北方政權在軍事、人口和經濟上要優於東吳,而東吳方面自相殘殺不停,司馬懿卻也很難將其平定。

  • 3 # 夜雨聽秋涼

    謝邀,關於司馬懿帶兵攻打東吳這個是不太現實的。當時曹睿本身不是善輩,與其說司馬懿心機太深不如說曹睿更懂這些,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聯合孫吳一起,曹睿指明讓司馬懿去防守諸葛亮。並說明只需要防守就可以,自己統兵去合肥就可以看的出來,曹操,曹丕,曹睿一直都知道司馬懿的用心,一直提防著,司馬懿不敢動其他的用心,說司馬懿跟諸葛亮互相都明白心裡想法的都是現在的想法,放在以前其實都有難言之隱

  • 4 # 大飛熊騎士

    孫權後期,東吳內亂,說得應該就是“二宮之爭”,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奪位之爭。“二宮之爭”發生於242年到250年之間,整個過程牽連的東吳重臣很多,也導致了東吳的衰弱。再看曹魏,為何司馬懿不趁著東吳紛爭時期進攻呢?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敢,是不能夠呀。自從曹芳繼位,司馬懿以及同一陣營的蔣濟等人都被明升暗降,兵權被奪,你讓司馬懿怎麼帶兵攻打東吳?即便“兩宮之爭”最白熱化的時期,即公元245年,剛好陸遜也去世,曹魏也不會進攻東吳。因為,就在前一年,曹爽發動伐蜀戰爭,被費禕,王平等人成功拒守,曹爽正受曹魏上下的一片質疑和抱怨,短時間內不可能再主動發動大規模戰爭。

    更何況,“二宮之爭”雖然確實引起東吳內部的“大亂鬥”,但是對東吳實力重大損傷的,卻是後來引起的“兩孫亂政”,對東吳能征慣戰將領的打壓和清除。也就是說,孫權後期雖然昏聵,但是這個時期東吳的主要實力還在的。比如,“二宮之爭”演化到頂點,成了孫權和陸遜矛盾,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具體過程大飛熊分析過,這裡簡單概述下。孫權一度想廢孫和立孫霸,於是召楊竺(魯王派)商議。沒想到被一個下人偷聽了,就透露了給了孫和,於是太子密見陸胤(陸遜之侄),讓他去武昌找陸遜幫忙。陸遜當然得擁護正統的太子孫和,便上書強烈要求孫權不要撤換太子,這引起了孫權的憤怒和猜忌。

    於是,孫權痛下殺手,連派使者責問快要去世的陸遜,又禁錮了孫和,連同陸遜這一邊的侄子顧譚,張承,吾桀等人一併辦了。但是,東吳重臣雖然在孫權後期屢受打擊,但是如步騭,朱然,呂岱,滕胤等這些人都還在呢。特別是鎮守荊州的朱然,自曹丕三路伐吳,集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因為瘟疫,沒有攻下朱然防守的江陵,就再也沒有主動找他麻煩了,朱然也在荊州一守就是27年。到了250年,東吳“二宮之爭”快落下帷幕,曹魏的司馬懿也因“高平陵事件”掌握了大權。恰好在此時,朱然也去世了,換成兒子施績鎮守荊州。

    此時,曹魏名將王昶上奏說:“東吳放逐良臣,陷入儲位紛爭,是攻打連線吳蜀的白帝,夷陵,秭歸等地的大好時機呀”。於是,朝廷讓徵南將軍王昶攻打江陵,荊州刺史王基進逼步協防守的夷陵,新城太守州泰略取巫,秭歸,房陵等地。此戰,施績雖然屢次敗於王昶,損失部將鍾離茂,許旻,但是總算守住了江陵。步協中了王基的計,損失了雄父糧倉以及安北將軍譚正,和數千口百姓。州泰當年,也略有斬獲。但是,王昶等人沒有能擴大勝果,也證明給此時東吳總體實力還很強的。

    所以,司馬懿不是沒有趁東吳內亂打過孫權,250年十一月,孫權還為了阻擋魏兵南下,出兵十萬,決塗水(今江蘇六合北)而淹北道。也正是孫權這一舉動,給準備反司馬懿的王凌有了出兵的藉口,但是最終謀瀉被誅。所以,司馬懿後期主要是鞏固他的權力,沒有空再進一步攻打孫權,到了隔年251年,司馬懿去世,到了252年,孫權也去世了。

  • 5 # 命運的衛士

    歷史的精彩看似人為精彩的演繹,實則宿命,生死輪迴不斷,沒人和任何事物可以擺脫,但是人或事物的衍生到消亡的過程則可以演繹出不同層次的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帽子上印的字怎麼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