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恰逢相遇丶
-
2 # 桓哥看電影
1)、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情況下,核彈爆炸的瞬間,由熾熱蒸汽和氣體形成大球(即蘑菇雲)攜帶著彈殼、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煙雲上升,隨著與空氣的混合,輻射熱逐漸損失,溫度漸趨降低,於是氣態物凝聚成微粒或附著在其它的塵粒上,最後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迴圈的“三廢”排放原子能工業的中心問題是核燃料的產生、使用與回收、核燃料迴圈的各個階段均會產生“三廢”,能對周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汙染。
-
3 # 小灰灰武器庫
禁止核試驗是出於遏制人類自身的殺戮行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言的,它和對地球的危害關聯不是太大。目前的核試驗多在陸上進行,且在地下進行,與早期的核試驗完全不同了,核試驗產生的核汙染都在可控分為內。要說危害,就是:1. 核試驗可能引發區域性小型地震——人造突發性外應力對地應力場的干擾導致斷層活動而引發地震,但這也是暫時的;2. 可能汙染區域性地下水(外源性和內源性汙染),尤其對巖體的劈裂作用形成新的基岩裂隙水賦水體,內源汙染會持續較長時間。
根據常識,輻射對生物體總體是不利的。雖然輻射可以引發地球生物的基因變異,比如用輻射改變基因培養作物新品種等等。但是在大多數時間,輻射對現存的生物都是不利的,因為輻射對DNA和RNA的改變往往是隨機不可控的。過量的輻射會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這就要求現存的人類儘量的避免過多劑量的輻射。在人類開採放射性物質,最終發明原子彈和氫彈以前,地球上的輻射,只有天然輻射。一般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太空中各種射線和電磁波給地球表面帶來的輻射;另一種是地球形成期間本身聚集的天然放射性物質,比如鈾、釷等天然放射重元素產生的放射性輻射。但是地球之所以能適合生物生存併產生人類,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天然輻射水平較低。首先來自外太空的強烈宇宙射線,會被地球的磁場偏轉吸收。而且大氣層高空的臭氧層,也可以隔絕很多的輻射。
大氣層本身的厚度也合適,住在低海拔的人受到的來自太空的輻射量很小。比如乘坐飛機在萬米高空巡航,容易受到的來自外太空的天然輻射。飛行一小時相當於在低海拔住一個月的輻射量,因此一年到頭經常乘飛機的人,對身體也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除了來自外太空的輻射量大部分被遮蔽,地球本身的天然輻射,除非住在放射性礦物比較集中的地區。其他地方普遍是不高的。而即使是住在天然鈾礦的礦床上面,也不至於地面寸草不生。因為地球已經有45億年的歷史,這種天然放射性礦石已經經過了長期的衰變,輻射量也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不過在二戰末期人類製造出了原子彈。情況就有了改變。1945年7月16日,美國進行了全球第一次核試驗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把這種威力很大的武器投向戰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枚2萬噸當量的原子彈。
從1945年到現在,真正用於實戰的、被證實的核武器目前就這兩枚。但是此後,大國之間進行了總共超過2000次的核試驗。這些試驗雖然沒有再對人口稠密地區釋放能量,甚至也沒有作為攻擊目的引爆,但是所有的試驗都在地球外殼上,或者低層大氣層內進行。也就是說,後來的2000多次核爆,雖然大多數沒有直接炸到人,但是本身都幾乎不可避免的炸到了地球!這自然就會或多或少的對全球環境產生現實存在的影響。
例如當年蘇聯在北極新地島上空引爆的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曾經瞬間讓整個亞歐大陸平移了9毫米。而且爆炸後連續幾天,北極地區的大氣迴圈和電磁環境都明顯不正常。這只是試驗當時的影響,實際上造成的全球輻射環境的變化,是長期存在的。就像這次試驗一樣。早年各國的核試驗,大多數都是在空氣中進行,這會對全球大氣背景輻射量都帶來明顯的升高。正是意識到這種全球性的不利變化,大國才把後來的試驗,全部改到了地下進行。到1996年大國間基本停止了核試驗。
根據聯合國有關權威機構的統計。對當今全球大氣輻射背景帶來最不利影響的,就是總當量相當可觀的上千次大氣層內的核爆炸試驗。其次是重大的核事故,比如切爾諾貝利和福島。這兩個因素,導致全球大氣背景輻射量比二戰前升高佔比因素的99%;而剩下的醫療和工業輻射其次,影響佔0.8%;其他正常執行的民用核電站之類,帶來的輻射增加微乎其微。甚至因為採用核電而不再大量燃燒煤炭發電,有些地方的大氣背景輻射量反倒可能會下降。因為燃煤發電,照常可以把煤炭中含有的天然輻射物質隨著煙霧拋灑到大氣中去。
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全球禁止新的核試驗是必須的。現在的全球大氣背景輻射量雖然比二戰以前有了增加,但是仍然可控,這主要是龐大的地球海洋有相當強大的自我淨化作用。因此二戰以前沉沒的艦船的船體鋼板和其他金屬材料,目前成了香餑餑,因為其低輻射金屬材料,可以用來生產輻射探測儀和特殊的醫療器械。不過這種打撈二戰前沉船的做法,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許可進行,尤其不能破壞和盜竊被認定為歷史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