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色不異空“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說就是大多數人說到的一起有形有相得有質礙的東西,簡言之,一切物質形態。“空”指虛空,真空。“空”的意思不是說,沒有色就是空,或者說“色滅為空”,不能說除掉了世間一切事物就可以達到空,因為“空”並不是空無所有,不是虛無。“空”是實相,實然之相,實然本體。空是絕對的相待性。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止。世間一切事物五不具有相待性,離卻相待,也就是離切了“空”事物就會墜入虛無,墜入真正的無根據無著落。正是從此意義上,才說“空即是色”,意思是:空與色本來就是不可以分析為二的。色本借四大和合而成,自體就是空,本來就含有相對性。不僅如此,世間的什麼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緣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依賴性而言,本來就是假,就是幻。而只是因為凡夫迷昧真性,以假為實,執色身為我所有,於是起惑造業,違背真心,貪戀物質利養,以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安享千年而不壞,殊不知人生猶如風中的燭,猶如深秋枯樹上的一片葉,不定何時就會熄滅,何時就會飄落,哪裡能夠自恃呢?我們由四大所成的身體,不過是假緣暫住,給人一種虛幻的實在性而已。究其實,物質之色先天性地包含著不穩定性,包含著“短命”,所以說“色即是空”。此句即是佛祖廣釋般若法真諦的開端,更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空不異色真空與形色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麼說?以色執著為實有的,固然不應該;而將空執著為虛無的,同樣也背離了是釋迦摩尼的教導。要知道,哪怕凡夫的五蘊之身,也是業力所成,也是由於過去世的業力習氣薰染才凝集而成。從因緣的角度,它不是無端呈現的,人生的內在依據便是佛所教誨的緣生之法,世間一切事物無不處於前後無際的因果系列當中。一切色質均是因緣湊泊而成。這因緣湊泊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說空不異色。空不異色是要強調世間因果的實在性,是想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是要說人類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所賴以成立的基礎,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論來取消的。簡而言之,身由業力所造,業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業便會感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今生受過去世的業報,未來世感受現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輪迴流轉週而復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則不會有了結之時。外道中人因為不了正因至理,遠離妙智妙慧,錯認為色若滅了變是空,落於豁達空,認為人若死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歸於太虛空,於是追求清心寡慾,一味修持苦行。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認為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邊沒有現世的道德可言,也沒有未來的解脫而言,因而進一步便胡作非為,結果種下惡因,將來自己遭受惡果。只有二乘聲聞緣覺羅漢,依佛法修持,知見能夠超出凡夫之外,得阿羅漢位。他們知道三世因果道理,因而瞭解以色為實有是一種妄想,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現之法,不懂得萬法無非識情變化而有,生死也是一種幻化,因而有的懼怕三界厭離生死,以為只要離開色就是真空,於是閉門獨修,或在深山,或在墳XX,殫精竭慮,一定要離一切相,只為了求得解脫。結果忘了捨己救人一說,失卻了眾生同一本性,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諦。他們把解脫也執為一種相,把空也執為一種相。所以仍然陷於幻妄之中。小乘得道果者難免執相。相是指什麼呢?我們不妨稱為“相分”之“相”。所謂相分,就是心中所生起的關於食物或者觀念的心中之想,猶如人們所說的心念等。這種相分其實是心中幻化出來的。心中不著相,就不會有相分,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不會拘於形色而生感。從而起心動念,無不符合自心本性,無不符合真空實相。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地了。所以說,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空不是色滅之後才有的,空與色本來無異,空是色的規定和依據。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色即是空此處菩薩又反覆再說了達色性事空,真空即是色的道理。空性也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實在色的相對性中間的。色也並不是毫無依據的荒謬的世間事物,它們自身就包含了作為世界本質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沒有空,也就沒有安立色的去處。諸佛菩薩,有時說空,有時說色說有,這是因為是相互通達的圓融而同一的。就空性至極言,世間無一色不空;就空性也要發用流行言,無有一色不顯現真性。空與色是兩極,但又是包含著對方的兩極。世間無一物不空,世間也無一物不有。修佛的人,關鍵是不要執迷於任何一個側面,不要偏於任何一極,即不執於空相,也不執於色相。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進一步推論。五蘊當中,色蘊為首,色蘊如果能夠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而因緣有的立場上,則其他的四者,即“受”、“想”、“行”、“識”也就不難理解其一方面因緣而有,因空性而生;另一方面,也就因而無,也就是因緣相待而不可依恃,從而歸空的道理。總而言之,一切形色之有,無不是假,因為它們要依緣才能存在;又無不是真,因為它們無不包含著那絕對的相待性,無不包含著空性。所以我們才有充分的理由說“色即是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林外史,湯家兄弟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