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冥蝶讀書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只剩下一個天子的名號,他的領地僅限於王宮,宮殿之外的洛陽已不屬於周天子。

    戰國的開始以三家分晉為標誌,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天子正式承認韓魏趙三家為諸侯。在這三十多年之前,周王室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導致天子僅存的一點領地也給丟了。

    公元前441年,周貞定王駕崩,長子姬去疾繼位,在位三個月,就被自己弟弟叔襲殺了。叔襲在位五個月,又被弟弟姬嵬所殺。姬嵬就是後來的週考王,周威烈王的父親。可是週考王還有弟弟,前面的兩場弟弟殺哥哥,讓他不得不對自己的弟弟嚴加提防。為了防範弟弟,週考王想了一個辦法,效仿當年周公故事,冊封弟弟姬揭為新時代的周公,僅剩的一點領地幾乎都給了這個新時代周公。就這樣,一個新的諸侯國誕生了。他這麼做確實讓自己的王位坐穩了,但周平王留下的最後一點領地都已經失去了。

    周平王東遷後,天子能掌管的領地已經非常少,天子自身的實力相對於諸侯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但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號召力依然在,諸侯們奉行的是尊王攘夷。週考王雖然失去了領地,但是天子作為名義上的共主,還有一點號召力。但他的兒子周威烈王承認三家諸侯,則把這點號召力都破壞了。齊威王曾經想模仿齊桓公故事,去朝拜了一次周烈王,結果發現沒效果,後來就再也不去了。周顯王繼位後,派人讓齊威王再來,結果被齊威王拒之門外,氣得周顯王聲稱要砍了齊威王,當然只是氣話罷了。

    為什麼承認三家諸侯會造成這種惡劣的後果呢?其實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就有詳細分析。

    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司馬光就威烈王封韓魏趙三家為諸侯發表了一大通議論,他認為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不尊禮儀,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會不請求天子而自立為諸侯。如果真是那樣,那麼他們就是悖逆之臣,那麼即使周天子無法討伐懲罰他們,也會有維護禮儀正義的諸侯征討他們。現在請求天子而獲得天子的任命,誰能夠征討他們?三晉能夠位列諸侯,並非三晉破壞禮節,實屬周威烈王自己破壞了。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要當上霸主,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認。成為霸主的諸侯也因為天子的承認獲得凌駕於諸侯之上的權力,比如齊桓公、晉文公。雖說是“禮崩樂壞”,但至少還是有一套規則在哪兒擺著。韓魏趙本是晉國大夫,也就是家臣。威烈王承認他們為諸侯,就等於是在鼓勵下克上,這就導致表面上還在維持的秩序也崩潰了。

    以三國為例,漢獻帝在位時,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孫權等人也不得不表面上服從。而袁術自己稱帝,就立即招來眾人圍攻。漢獻帝禪位之後,劉備孫權很快就自己稱帝,不再臣服了。

    周威烈王承認三家諸侯的次年就死了,之後有周安王、周烈王、周顯王、周慎靚王、周赧王五位天子。除了齊威王那次見天子,再無諸侯朝見天子。周赧王於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駕崩,之後未立新王,秦軍收取九鼎,周朝從此滅亡。

  • 2 # 大意覺迷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實力比起春秋時期還不如,這個我們可以略作分析。春秋時期的周天子,身邊尚有大量畿內大臣環拱。雖然畿內大臣的單個實力非常弱,但聯合起來勉強能維持周王室的體面。可惜畿內大臣不團結,經常發生內鬥,加上經常遭到狄人侵擾,周天子的實力就像被剝竹筍一樣一層層被扒掉。到了戰國初年的“三王爭立”,這時期畿內大臣基本上都被打光了,周天子重新設立了周公來管理王室。後來這個周公家族基本上把周王室剩餘的直轄領地變成自己的領地。春秋時期周王室的直轄領地被晉國和鄭國侵吞了不少。到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而鄭國被南韓吞併,如此一來周王室剩餘的直轄領地就夾在韓魏兩國的領土之間,使得韓魏領土如同擺成十字架的啞鈴扭在一起。春秋時期的大國兵車大概有五千乘左右,兵力十多萬。到了戰國時期,兵力上升到三十多萬甚至更多,但兵車需求下降,維持在千乘左右,馬匹需求增加,達到六千到一萬匹。雖然兵車實際數量減少,但一般仍可用三十人為一乘作為單位,有三十萬兵力可以算是“萬乘大國”。而周公家族的兵力,按照北大簡《周訓》的說法,可以達到“千乘”。比起春秋時期,實力就算不錯的了,但和戰國大國相比還差得太遠,已經達到周王室的極限了。即使如此,周公家族還分裂成東周公和西周公,繼續沿襲著春秋時代畿內大臣的內耗,周王室之弱,可想而知。

    北大簡《周訓》中提及東周國有“千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描寫蘭花得絕美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