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翰山莊老李66089
-
2 # 老頑童374236889
諸葛亮保定劉備為光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孔明先生曾有前後出師表問世,不但時人感動,後世的詩聖杜甫曾有【蜀相】名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而今則不然。今人尚有幾人為古人擔憂,為古人感動呢?幾乎沒有。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刻舟求劍,安可得也?
-
3 # 文以載道MZS諸葛亮的《出師表》的主要立意是忠誠!
諸葛亮《出師表》的主要立意是“忠心”和“忠誠”,何謂“忠”?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說的:古以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所以可以引申為以下幾個定義:一是盡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如《左 • 宣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二是竭盡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職曰忠(動詞)如《戰國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三是赤誠無私、忠誠;如《諸葛亮 • 出師表》
忠誠是為了捍衛一項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誠,就是捍衛一項事業。為了正義的事業無條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全方位精準打擊敵對勢力,不遺餘力地匡扶正義正氣。竭盡全力,肝腦塗地,使命必達。諸葛亮的《出師表》正是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思想和自己忠於匡扶漢室的偉大理想,所以可以感動劉備。所以宋代文人安子順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就有他對“出師表”的評價,讓很多文人志士一讀到它時,就會“淚下沾襟。”
現代人讀《出師表》,可以理智分析,不會因為安子順的評價所左右!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去偽存真,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所以,就是讀《出師表》也是一樣,不會受安子順的“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束縛,讀《出師表》不流眼淚並不代表一個人的不忠。理智分析才能理智判斷,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達成“忠心”和“忠誠”,就按《說文解字》說的一樣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信念。
-
4 # 文化一家人
今人哭不出來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接受知識的領域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從事職業不同等等原因,要求今人面對《出師表》,去和一千多年前的人同樣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不現實的事。
綜合分析,哭不出來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幾方面:
一、時隔久遠,思想感情的濃度和深度與古人有明顯區別
說個例子:面對親人的離去,當初思想感情上確實難以接受,思念之情也會久不消散。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會逐漸改善。儘管不可能忘卻,但不得不承認,當初那種撕心裂肺膽腸寸斷的感覺已逐漸淡化。而到了清明時節或其它祭奠的日子,那種思想感情又會湧上心頭。也就是說,人的感情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有波動起伏的。這種情況與時間長短有著很大的關聯。
同樣道理,面對千年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出師表》,今人哭不出來實屬正常。
二、從事領域不同,接受程度不同,愛好興趣不同
學中文的,愛好文學的,搞寫作的,對《出師表》會感受強烈一些。每當提到《出師表》,自然會發出由衷的感嘆,併為它蘊涵的深刻意寓而折服。但是,對於從事其它領域既未學中文也不愛好文學還不搞寫作的今人,既或知道《出師表》,對其理解和感受也會淡化一些。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接觸過。在這種情況下,哭不出來就更是合情合理了。
三、文化層次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想觀念不同
文化層次不同是個不容迴避的現實。上過學和沒上過學,大學畢業和小學畢業,中文系和物理系,專業學者和普通民眾,各行各業的人對《出師表》的理解肯定是有區別的。有的儘管知道《出師表》,但對其理解未必準確全面到位。如果未全面準確的理解,又怎麼可能對它產生正確的回味呢!
另外,對《出師表》文字持不同意見者,這種情況是否有呢?筆者手頭沒有這方面的資料,當然不能武斷的結論。但我還是覺得,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一篇文學作品持相反意見,也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此種情況下,對《出師表》哭不出來,也是毫不奇怪的事。
總結:
應當看到,今人哭不出來,並不代表《出師表》的藝術價值降低了,並不等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光彩有所遜色,更不能說今天的我們對《出師表》不感興趣或不夠尊重。恰恰相反,隨著歲月更迭斗轉星移,《出師表》所散發出來精神魅力、藝術魅力依然感染激發著人們去思考,去回味,依然產生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回覆列表
沒有經歷不落淚,古人文士要爭利。感動官場實抱復,年代久遠成正理。今人飽食無戰爭,一片繁華賺錢志,那管出師舊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