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石蘊
-
2 # 漩渦鳴人yy
鄴城說起這座城市,當然記得最深的,那就是袁紹的首府,那個時候鄴城就是冀州的第一大城,千里冀州,300萬戶人家,所有的財富全部匯聚在一座城市上,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奇蹟呢?曹操放棄了許都,到鄴城成立了自己的屬地。
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鄴城都是北方第一大城,可以說為當時很多政權提供了不少的GDP,但是很快,鄴城就被隋文帝楊堅一把大火燒成了歷史,有人就感覺奇怪,說隋文帝楊堅不是聖君嗎?為什麼要幹這種荒唐的事情?北方第一大城,一個控制北方的重要的棋子,而且提供大量的稅收,隋文帝楊堅會看不到這些東西。
這一點就必須得提到隋文帝楊堅當時上臺以後面臨到的實際情況,我們都知道隋文帝楊堅那說的難聽一點,那叫謀朝篡位,我以自然就引起了很多地方勢力的不服,好的,是因為對前朝皇帝的中心,有的則是覺得憑啥楊堅你當皇帝,我就不能當皇帝。
所以這些地方勢力一個一個的起來反叛。隋朝的統治,隋文帝楊堅初期執政的時候,被這些東西可以說煩的不能再煩,因此就開始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弱化地方上面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一方面他派遣自己的親信到各個地方建立相應軍事據點,透過這一個接著一個的軍事據點控制天下,另一個方面,他對於原先一些地方勢力所屬的大型城市或者是大型的民居點進行弱化或者是拆分。
與此同時,在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也選擇挖一條京杭大運河,由自己的首都洛陽向四周延伸,控制全國各個地區。
自然作為北方的第一大城,鄴城就是楊堅的眼中釘,肉中刺,不要覺得不可思議,真的,北周大將尉遲迥正是憑藉著鄴城人口和資源上面的優勢,舉兵反叛。
他認為自己一直是一個聖人,那手底下的人也跟著可以做到聖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所以說對於地方上面擁兵自重,一家獨大的勢力,楊堅是深惡痛絕的,正巧葉城由於是長期是北方第一大城,再加上在時代動盪之中,不少來自於其他地方的子民遷入到了鄴城,這個城市成分太過於複雜,很難去管理。
比如說解放戰爭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裡面,上海就一直在那裡說解放軍能夠進得了上海城,卻管理不了上海!那種大城市對於整個統治和管理來講,雖然有好處,但是一旦遭遇的動盪的時期吶,壞處也會隨之增多,和複雜,難以管理,並且還和你討價還價,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良禽擇木而棲,人還會待價而沽呢!他們會真心實意地替楊堅打工,想得美!
-
3 # 跟著我去了解世界真相
說起隋文帝為要徹底摧毀廢掉鄴城,首先就要了解現在邯鄲地區這塊區域對古代軍事,政治的重要性,翻看中國地圖河北正好處在雞脖子的位置,也就是說如果打仗,無論從南往北打,還是北下,由於河北西靠太行,山西都是山地不好攻打,山東又太繞遠,最好經過河北,北上或南下,因此,古代河北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其一。
其二,這裡地處華北南部,古代的河北之地是指從新鄉,邯鄲,石家莊,到保定,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又有漳河,黃河之險,易守而難攻,民風彪悍,自古有“得河北者天下”之說,而且邯鄲之地,即是中原的中心,經歷史考證,鄴城之地是中原的中心,又背靠華北平原,又佔據華北最肥沃的土地,農業發展條件極好,人口眾多,向來是青銅創業的基地,只有佔據這塊土地才有和帝王爭天下的資本。
三,你看趙國的先人,幾經遷都,最終定都邯鄲,發展強大,才和秦國有了較量的手腕,讓秦國費了一百多年時間,才打敗趙國,統一全國,歷史的選擇不是偶然的,邯鄲衰落後,曹操又重新選擇邯鄲地區鄴城,看上的就是這塊地區的地理位置,有黃河,漳河之險,又有發達的農業經濟和眾多的人口,補充兵源,還有東漢的劉秀,在邯鄲打敗王朗最終南下建立東漢,以後隋朝的竇建德在永年稱帝,還有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因為安祿山掌握了大名藩鎮的兵源讓唐朝差點亡國,
從此衰敗下去,到元朝由於元兵佔據大名,讓宋朝退居杭州,最終偏安杭州,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還有燕王掃北,也什麼不從邯鄲一路北上,因為黃河,漳河之險過不去,只能繞道濟南南下才成,還有明朝把李自成圍在武安,涉縣山區,由於圍剿不成功,最終義軍突破邯鄲,北上北京,致使明朝滅亡,還有晉冀魯豫根據地把涉縣做為根據地中心,也是看中它的重要性,可以北下也可以南下,進可攻退可守,新中國成立前期也是如此,從延安到邯鄲到石家莊平山一路延著太行山北上,直到北京,最終新中國成立。這一切說明邯鄲至石家莊這片區域,在古代軍事家中心中的重要性,它的位置決定了歷史的必然性,不是偶然的。
四,下面我說下隋文帝楊堅為什麼鐵心,要毀鄴城,從曹魏時期鄴城經過曹操的苦心經營,繁榮起來,由於有黃河,漳河之險,農業經濟又發達,背靠太行,易守難攻,兵力又補充,是雄心壯志們的創業之地,鄴城先後建立了六朝,到隋朝的時候,鄴城已經是兵多將廣,農業經濟發達的都城,誰佔據此地,就有了帝王創業的資本,隋朝成立前期,六月尉遲迥以佔據鄴城的實力率先判亂,七月滎州,申州,東楚州,東潼州紛紛倒戈支援尉遲迥叛亂,讓北周失去大片土地,差點把北周消滅掉。
五,在北周把尉遲迥消滅掉後,看見如果不把鄴城毀掉,早晚以後的將領還會以鄴城為根據地,挑起叛亂,也了永絕後患,隋文帝楊堅才下決心,徹底推毀鄴城,把老百姓鄴城,相州,魏郡的老百姓遷往安陽,火燒鄴城,以防止鄴城殘餘實力死灰復燃。
六,但邯鄲這個區域太厲害了,到了唐朝後期,經過多年的發展,又在大名死灰復燃,最終安祿山以大名藩鎮為軍事基地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雖然叛亂平返,但也讓唐朝衰落,最終走上滅亡的不歸路。
七,邯鄲,鄴城,大名在中國三千年歷史演變的長河中,雖然沒去做過大一統王朝的帝都,但一直影響著秦,漢隋唐元明清的王朝興衰榮辱,背後依靠的就是這片土地的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農業經濟,和稠密的人口,和這片區域勇於進取,不怕天,不怕地的戰鬥精神。希望喜歡歷史的人們,一定要去邯鄲,鄴城,大名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在中國還有像影響中國三千年歷史程序的地方嗎!我自信的說沒有,只有這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有這樣的能力,無論時空如何變幻,它一直在歷史舞臺上,展現它光芒四射的風采。
回覆列表
鄴城知名度不高,但歷史地位真心不低,我們熟知有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陽、西安、開封、杭州,而這鄴城便是第七大古都
鄴城建城時間很早,能早到春秋時期,但作為重要城市,則是始於曹操。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住許昌,曹操就住在鄴城。對於鄴城,老曹不僅大興土木打造新一代標杆,城裡建成的銅雀臺就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銅雀臺,當年諸葛亮一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讓周瑜吐血,還引領了建安文風,建安七子,又名鄴中七子
從曹魏起,一直到北齊被滅,三百多年間,鄴城一直是和洛陽比肩的中心城市,曹魏之後的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以此為都。後趙石虎重修此城過程中,有一天暴雨,部分城牆倒塌,壓死工匠數萬。城修好後,石虎站在八十多米高的城牆上說,有城如此,除非天塌地陷,我石家永存……
上面說的都是些廢話,只為介紹一下鄴城回到題主話題,楊堅為什麼要毀掉鄴城?原因猜測有三點
第一,鄴城為北方中心城市,是可以作為國都的存在,從曹魏起,一直是北方扛把子,和洛陽爭奪正統地位。到東魏高歡時代,老高更是遷洛陽百姓四十萬戶入鄴,還模仿河圖洛書傳說,搞出個築城出龜神蹟……
哪個帝王願意自己境內多個正統國都呢,從北周宇文邕滅北齊,就開始了毀城之舉
第二,鄴城經歷五胡亂華南北朝,歷代胡族統治者都在進行移民政策,比如冉魏殺了鄴城羯族二十多萬,後來冉魏滅亡,前燕以及北魏又遷徙了大批鮮卑等胡族過去,等到北齊滅亡,城中大部分士族遷徙至關隴,鄴城已經變成單一的胡族重鎮
580年,尉遲迥起兵反楊堅,依託的便是這鄴城,這樣的鄴城能孕育尉遲迥叛亂,以後還會不會孕育出宇文囧,慕容囧呢?不如燒了……
第三,鄴城是謠言發源地,北齊修建的鄴城南北3400米東西2800米,這麼大的地方,有寺廟多處,比如雀離佛院、大慈寺、興聖寺等,2011年河北考古發現城內的大總持寺遺蹟,佔地面積有20萬平方米,有476個籃球場大。據統計,鄴城內外,大約有佛寺4000座
佛道昌盛,“神秘現象”蓬髮,楊堅雖然中斷了宇文邕實行的滅佛措施,但他也不想自己境內有個造謠發動機,治理無果情況下,毀城遷民就理所當然了。上頭提的尉遲炯,他的兵馬都是綠巾錦襖,號黃龍……
580年,楊堅下令烈焰焚城,遷鄴城百姓至安陽,同時把安陽改成鄴縣……傳承以久的鄴城,成為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