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別無選擇6

    一直以來,清朝消滅南明都是富於爭議的話題。有不少人一直做各種假設和推論,試圖找到明朝能續命的方法。明朝畢竟坐擁天下二百多年時間,掌握著無比雄厚的資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握有一手的好牌。

      

      而各種推論中,又以崇禎南遷最為熱門。畢竟明亡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小冰河影響的主要是北方;而且八旗軍隊擅長的是野外戰場,對於水網密佈,城池林立的江南似乎難以應付。更為重要的是真實歷史上,南明便是因為缺乏一個核心而導致內訌最後分崩離析的。

      如果崇禎真的南遷或者派太子監國,那麼南明至少有一個被普遍承認的領導層存在,這樣是否可以避免歷史上的悲劇發生?

      理論上看確實如此,首先南方在宋以後無論人口總量還是經濟規模都遠遠超過北方。更而且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方勢力開始進入東亞細亞,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南方要比北方更加容易接觸到西方文明,例如明朝後來赫赫有名的佛郎機炮還有紅衣大炮都是從來華洋人那裡得到的。而南明主力之一的鄭成功父子更是依靠著和洋人的貿易獲得的大量財富和軍火,才能發展成影響東亞決定性力量。

      但是崇禎本人真的就有統合南方各大勢力的凝聚力嗎?

      崇禎缺乏個人魅力和決斷力也不符合賢明君王的要求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崇禎此人的個人領導能力和他的個人魅力說起。

      古代執政者“受命於天”,在權力運用方面理論上不受任何束縛,但實際中卻會面對種種習慣性規則的束縛。所以,如何憑藉個人權謀手段運用權力掌控國家就是對執政者的考驗。

      一個好的執政者最需要的做的是什麼呢?古代中國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核心指導的,而儒家講究“垂拱而治”,君王要懂得知人善用,要有做君王的樣子,自然會有賢臣輔佐。

      從這點來看,很多人天天吹捧的崇禎勤政其實反而是他的缺點,因為“勤政”意味著他掌控欲非常之強烈,以至於拒絕讓能幹的賢臣分享他的權力。這與地道的儒家標準其實是完全不合格的,崇禎完全沒有一個古代意義上賢明天子該有的樣子。

      既然崇禎以古代標準並非賢明君主,那麼以近現代政治強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又如何呢?

      我們要看近現代那些政治強人是什麼樣的。希特勒是公認的個人魅力非常強大的“克里斯瑪型政治領袖”。而他的死對頭斯大林,則是寧願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願意放走被俘虜的德國將軍的鐵血雄主--在政治上,斯大林心如鐵石般堅定,甚至能夠做到對到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都無動於衷。

      那麼崇禎的個人魅力是什麼樣的呢?他是否是個如希特勒的“偶像”型領袖?或者也意志堅定敢作敢當的“大明斯大林”呢?

      以袁崇煥赫赫有名的“五年平遼”論來說,其起因便是因為袁崇煥覺得崇禎過於急躁,不得不放出五年平遼的大話“以慰聖心耳”。這一行為活脫脫就是在敷衍一個生氣的小孩子,可見哪怕是還和崇禎處於“蜜月期”的時候,袁崇煥就已經對崇禎的性格無可奈何了。由此自然可以得知崇禎並不屬於滿滿都是人格魅力的克里斯瑪型領袖。

      

      那麼,他有敢作敢當的鐵血意志嗎?答案也是令人沮喪的。崇禎曾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後金祕密和談。此事被披露後輿論大譁,面對危機崇禎並未拿出心如鐵石的雷霆手腕,推行自己的意志,而是輕易向輿論投降,將陳新甲作為替罪羊踢出去,對後金的和議也不再提起。自此再沒有哪個大臣敢真心誠意幫崇禎做事,而是上下一起敷衍。

      最為重要的是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無論古今中外要成為一個強勢領導人都必須擁有極強的決斷力,最忌諱做事“拖延症”,瞻前顧後,婆婆媽媽,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為了換取利益而付出一切代價。

      這一點,崇禎在朝廷南遷問題上就表現的非常明顯。由於明朝是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氣節”的剛強王朝,所以南遷這種明顯因為“打不過、搞不定”,有著明顯“逃跑”傾向的策略註定會讓做出這個決定的君主“遺臭萬年”。但在國家存亡之際,君主自身“遺臭萬年”的名聲重要,還是國家的存續重要,對於領袖型的領導人,其實決斷並不難。

      但對於崇禎,這卻成為了一個超級難題。

      他想到的方法是:在臣子當中找到一個地位足夠高,同時願意給自己“背鍋”的人主動站出了承擔“遺臭萬年”的責任。不過因陳新甲的前車之鑑而學“精”了的臣子們都表示願意替代崇禎上前線,但是無人願意提出“南遷”。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名聲”又不願意真的赴死的崇禎就只能進退維谷。一邊在殿堂之上氣勢洶洶地宣稱“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一邊偷偷派人打探各種南遷的可能。但是一直拖到大順軍攻破北京的前一天,他才下決心南遷,可惜一切都晚了。可見這是崇禎一個優柔寡斷缺乏足夠決斷力的君主。

      剛愎自用而且急功近利的君王會導致滅頂之災

      可能有人會說:雖然崇禎的性格急躁,讓其臣下都深感無奈只能用“妄言”去做安撫工作,本人也沒有什麼人格魅力,但是大明國畢竟人才濟濟,崇禎畢竟是名正言順的天下共主,有他在對明朝的續命來說還是能夠利大於弊。

      可惜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在明清決定性的鬆錦會戰之中,明朝九邊精銳盡出,戰功赫赫的統帥洪承疇率領一十三萬精銳明軍,帶著大小上千門新式西洋火炮採取穩紮穩打的措施已經取得了對八旗的一些勝利,眼看就要順利解除錦州之圍。這時候,崇禎剛愎自用的毛病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他開始“遙控”前線作戰。

      崇禎派出了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催促洪承疇快速進軍。洪承疇試圖反駁也被“用師年餘,費餉數十萬,而錦圍未解,內地又困……何以副聖明而謝朝中文武諸人之望,主憂臣辱,臺臺諒亦清夜有所不安也!”的理由給壓死了。陳新甲的親信張若麟甚至直接插手前線作戰,“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於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

      就這樣,崇禎硬生生地把洪承疇的前線指揮權收走,然後指揮部隊抱著腦袋往前衝,直接落入了八旗的包圍之中。隨著乳峰山突圍的失利,明朝最後一支精銳的部隊也就此宣佈覆滅,洪承疇則被迫投降了皇太極,後來成為滿清統一中國的事業添磚加瓦的“開清功臣”。

      另一個例子就是在徵收賦稅上。

      眾所周知明朝末年遇到了連續的天造人禍,導致民生迅速困難,這時候統治者要做的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從而讓民間百姓能先在天災人禍中活下來,再逐漸恢復生產力,這樣明朝才能夠延長壽命。但是崇禎的急性子在這個時候又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崇禎非但賑濟困苦災民,而是對當時的民生疾苦“選擇性無視”,下令對拖欠的賦稅要“勒令速催”,對於辦不到的官員要“指名參究”。迫使各級大小官員一個個變成了“惡吏”,結果讓更多的破產農民走上了逃亡之路,沒有生計的他們“從賊”也就是時間問題,最終將原本僅僅只是“星星之火”的農民起義逼成了“燎原之勢”。

      綜上所述崇禎是個很急躁很功利的君王,他既想要得到,卻又拒絕付出,他沒有一顆鋼鐵的心,卻又拒絕讓下屬為自己分憂,他沒有當好領導的魄力,卻想要讓下屬背鍋。這樣一個領導無疑很難凝聚人心,在他上吊而死之後,北京城的滿朝文武無一人願意給他殉節,死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這點來說,還不如後來南明的皇帝,至少還是有不少大臣願意給南明皇帝殉節的。而在北京的時候崇禎至少還是滿洲都承認的正式君王,一旦南遷背棄了“宗廟陵寢”只會讓他威望受到巨大的損傷,更難以凝聚人心,可見依靠崇禎來統合因為內訌而四分五裂的南明小朝廷無異於痴人說夢。

      甚至可以說如果崇禎真的南遷,那麼南明的結局只會比歷史上的更加糟糕。雖然南明那些皇帝大都不咋地,但是由於吃過苦,本身性格也沒有崇禎那麼急躁和剛愎自用,對於前線的指揮一般也不去幹預,所以可以打出鎮江這樣漂亮的反擊戰。一旦讓崇禎這樣“名正言順”地插手了前線的戰役,可以預測不但反擊戰沒有了,最後連困於彈丸之地的鄭明搞不好也會被他所拖累。

      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崇禎南下未成,才讓後來的李定國、鄭成功等抗清勢力沒有束縛,放開拳腳將抗清戰爭延續到康熙年間。

  • 2 # 甲申十七年

    我的觀點是,崇禎如果南下了,那麼延續明朝的壽命實現至少是劃江而治的局面是易如反掌。

    南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的,歷史上南明的快速崩潰其實只是弘光政權的快速崩潰,而且後面成為建州漢軍主力的在1644年都是南明的部隊。

    南明的最大問題就是政權不統一,這個鍋是史可法的,他自己心虛才讓各個武將都看到了有擁立的可能性。

    如果崇禎在南京,那麼無疑他就是最具正統的皇帝,其他無論是朱由崧還是朱由榔都要靠邊站。武將也沒有什麼擁立的資本,聖明天子在,擁個雞毛。

    當然崇禎的問題是太過於要臉,如果他能真正明白事,到了南京之後穩住鄭芝龍,暗中扶植李自成,自己與荷蘭人做生意,要知道荷蘭人做夢都想和明朝建立貿易關係,找日本借僱傭兵,從南洋買糧,放棄江北的土地,讓建州和李自成都沒錢沒糧。如果張獻忠如歷史一般在1647年死去,重開五軍都督府,以中軍大都督待李定國,最晚1648年就可以北伐了。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就是崇禎到南京的攻略,大致思路就是上面所說。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崇禎就算南遷,也救不了大明王朝,只能說延續南明的壽命。大明王朝的滅亡,絕不是崇禎一個人所能夠左右的,原因相當複雜。

    第一,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內部的混亂是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外部是滿清八旗在關外虎視眈眈。第二,大明王朝經濟崩潰。因為內憂外患,導致每年消耗大量資金在軍事上,增加賦稅的同時,導致更多百姓被逼成為農民軍,進入了死迴圈。第三,大明王朝長期進入小冰河期。其實從萬曆晚年的時候,大明王朝就已經進入到了小冰河期,北方農作物基本沒有產量,大部分百姓沒有吃喝,只能加入農民軍。第四,大明王朝內部並不團結。崇禎後期,再次發起勤王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將領願意支援了,他們寧可投降滿清、大順,也不願意為崇禎效力。第五,大明王朝剩下的這幫大臣,沒有經天緯地之才,曾經多次錯誤地引導崇禎,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斷,讓朝廷失去了天下民心。

    其實還有不少原因導致大明王朝的滅亡,我們會發現,這些原因背後,崇禎皇帝已經失去了人心,就算到了南方又能怎樣呢?

    一、左良玉、鄭芝龍等人各自為政,不願支援大明王朝。

    崇禎皇帝曾經多次發起過勤王,前期還是有將領前來的,可是伴隨著他用人必疑的態度,那些大臣們也就不敢前來勤王了,因為來勤王的幾個人沒有好果子吃。

    第一個被處罰的就是袁崇煥。當時皇太極繞過了關寧錦防線,直奔北京而來。袁崇煥立刻帶兵回援,在北京城下擋住了皇太極的人馬。可惜事情了結以後,他卻被崇禎給殺了。第二個被處罰的就是唐王朱聿鍵。當時清軍進入北直隸地區,直奔北京而來。朱聿鍵不顧藩王不掌兵的祖訓,堅持勤王,結果被崇禎認為是有謀反嫌疑,給囚禁在了鳳陽7年之久。

    投降滿清的祖大壽、孔有德等人反倒是過得不錯,願意前來勤王的袁崇煥、朱聿鍵等人卻沒有好下場。

    這麼一來誰還願意給崇禎皇帝賣命呢?當時手裡有點兵權的人,都想著明哲保身,根本就不願意前來勤王。就連近在眼前的山海關總兵,那也是把一個星期的路程,足足走了半個月,也才走到一半,而崇禎當時早就上吊了。

    所以說,就算崇禎到了南方,他對南方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其實也失去了控制權。比如說坐鎮荊襄的左良玉,包括獨霸福建的鄭芝龍。

    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軍法用兩人夾馬馳,曰:“過對”。馬足動地殷如雷,聲聞數裡。諸鎮兵惟高傑最強,不及良玉遠甚。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明史》

    這兩位早就有了擁兵自重的想法,自然不願意聽從崇禎皇帝的調遣。左良玉號稱擁兵百萬,自認為有足夠的實力在湖北稱霸。

    二、南方經濟支撐不了大明王朝的延續。

    任何一個王朝的覆滅,其實都是因為經濟問題。如果朝廷手裡沒有錢,那麼誰還會為了你賣命呢?古代士兵們參軍打仗,無非就是為了一口吃的。

    大明王朝在北方,已經把天下經濟給搞崩塌了。老百姓們本來就厭惡苛捐雜稅,可是崇禎皇帝還要加徵三餉。

    帝不聽。錫袞復抗疏,請罷廠,亦不允。二月,帝再耕耤田。錫袞因言頻歲旱蝗,三餉疊派,請量除加徵,嚴核蠹餉,俾農夫樂生。又以時方急才,請召還故侍郎陳子壯、顧錫疇,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黃道周永戍。---《明史》

    什麼是三餉?也就是遼餉、剿餉與練餉。對付遼東的滿清,是不是要花錢?對付內部的李自成、張獻忠,是不是也要花錢?練兵是不是還是要花錢?

    這每一筆開銷,其實都是出自老百姓身上。本就已經賦稅沉重的大明百姓,再被催收這些額外的稅收,實在是讓百姓們吃不消了。

    為此整個大明朝的百姓已經支援不住交稅了,餓死的、造反的不計其數。尤其是大明朝的北方,經濟已經被搞得崩塌。

    而南方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真正還在朝廷手裡的收稅地盤,也收不上來多少稅了。所以說就算崇禎去了南方,以南方的經濟來說,是撐不了多少時候的。參考後來的南明小朝廷,就能知道崇禎南下以後的結果。

    三、崇禎南下依舊擺脫不了東林黨文臣。

    東林黨成為了明朝後期的毒瘤,這是可以肯定的。這幫人的本事不大,但是道理不小。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他們一定會反對你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案,以此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這是一個相當強大的集團,不光北方有,在南方也有東林黨的人馬。因為東林黨人起源於無錫東林書院,所以在南方更加繁盛。

    先是,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而祭酒湯賓尹、諭德顧天颭各收召朋徒,干預時政,謂之宣黨、昆黨;以賓尹宣城人,天颭崑山人也。---《明史》

    當初在北京,這幫人就各種耽誤崇禎的指揮決策,到了南方以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一定還是會這麼做。

    他們自詡自己是道德標杆,便強行要求其他所有人都跟他們一樣。一旦有人反對東林黨的決策,那麼他們就是奸臣。

    如此是非不分,又如何能夠號令天下,做出正確的決斷呢?他們純粹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卻把道理說得比天還要大。

    如果崇禎皇帝做出反對東林黨的事情,那他們也會把崇禎給打入昏君的行列。這幫人不怕死,就是不分是非黑白,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都把他們給解決了,那又會落得一個昏君的名聲。

    總結:崇禎只有殉國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可以說當時的崇禎已經對大明王朝失望透頂,他臨死前認為是群臣耽誤了他。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剿滅魏忠賢以後,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崇禎皇帝根本控制不了。

    再加上經濟、軍事上的雙重壓力,崇禎壓根就沒有翻身的希望。由此可見,就算他南下了,還是會導致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參考資料:《明史》

  • 4 # 你說那是個成語

    可以續命的。至少像南宋一樣,絕沒有問題。

    明朝有2套班子,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南京這套,只差個皇帝就能起家了,後面有個王爺在崇禎死後,不就是走的這條路子,搞了個南明小朝廷。

    但是那個時候,人人都在自立,失去了先機和正統,不聽話,所以沒啥用了。

  • 5 # 愛特特的瓦瓦

    南遷只能延緩明朝的壽命,不能從根本上挽救危局。

    明朝到了崇禎帝接手時本來就是個爛窟窿,東北幾乎被女真控制,魏忠賢的閹黨還在興風作浪,關中地區幾乎年年受災,蒙古人隔三差五來搶一次,農民起義軍是崇禎二年開始有的……這些也就是崇禎帝勤政,換個皇帝可能都撐不過十七年。

  • 6 # 歷史神祕人

    明朝滅亡是大勢所趨,就算崇禎南遷也援救不了大明滅亡的事實,最多也就是讓南明長壽一些,畢竟南明有20多年呢,也許崇禎南遷後頂個30多年也說不定啊!

  • 7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即使明末悲情之君、亡國天子崇禎帝南遷,也只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還背上逃亡天子的千古罵名,他也不可能再挽救明未危局。

  • 8 # 天人嘯劍

    如題,崇禎南遷是否可以挽救危局?但我就想問一下什麼叫挽救危局?是光復大明,將滿清打出山海關,還是偏安一隅,穩定南方,劃江而治。

    按小編認為就算崇禎南遷也逃不過最後滅亡的結局,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原因有兩大點

    1.崇禎如果要遷都江南,一定要有足夠忠心的親衛部隊,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就沒有穩定核心。但是明朝的精銳部隊差不多死絕,南方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已經軍閥化,如左良玉同志。退一百步來說,這些軍閥擁護崇禎建立南明,而左良玉他們就像唐朝藩鎮一樣,這樣的體系也不會長久。因為北方清軍和闖軍必有一戰,不管是李自成勝利了還是清軍勝利了,必定乘勝南下,你看南方剩下的明軍誰能打過?黃得功?左良玉?高傑?劉良佐?不直接投降不錯了。

    2.南逃明朝的文官內訌還是內槓,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事實上這幫人逃到緬甸還在彈劾別人。這些官員從不以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自己所在集團的利益角度思考國家的未來。

    所以崇禎南遷只是給自己續命,但只是不會太長久。

  • 9 # 兜兜裡有木糖醇

    感謝邀請,看古代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大一統王朝,時間最多基本都在三百年上下(上古夏商周除外),漢朝中間出了個新朝,被中興之主劉秀消滅,大漢又延續了二百年,加起來四百餘年,其他基本都是三百年以內,每個王朝後期情況基本都一樣:土地兼併嚴重,貪汙腐敗嚴重,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外族入侵,起義絡繹不絕……這是宿命,崇禎帝在王朝後期裡面算是不錯的了,可惜明朝氣數已盡,最多隻能延緩,改朝換代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這就是天道,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 10 # 山河同日月

    不能的,歷史上明朝的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小冰期來臨,糧食減產,百姓吃不上飯,造反了。

    另一個是瘟疫橫行,導致軍隊戰鬥力大減。

    這都是客觀原因,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

  • 11 # 葉飄刀

    不能

    崇禎繼位的時候,情況還沒有太糟,一手好牌,都輸了。

    你指望他一手爛牌的時候翻盤,可能嗎?崇禎要是真有那個本事,就不會亡國了。

    指望崇禎翻盤,不如指望南明換一個君主,還可以賭賭運氣。

    崇禎要是靠得住,他自己也不用吊歪脖樹。

  • 12 # 歷史折返

    如果崇禎皇帝真如題主所說,提前佈局遷都事宜,至少在時間上可以給出更多一段時間來維持大明王朝的統治。當然你要是說什麼挽救大明江山可能有點牽強。

    我們知道,封建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才會動搖瓦解原有的封建統治。這個過程指的是原有封建統治制度極度腐朽沒落。

    假設某年崇禎皇帝率領眾群臣遷回老祖宗朱元璋原來的首都南京。遷都之後,國家軍事戰略重心是必要向南京轉移。

    那麼問題隨之接踵而來。上海關守不守,是不是還要吳三桂扼守上海關。北京派哪位將軍前去鎮守,北方到底如何進行戰略佈局。這些都是遷都南京之前所必須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崇禎皇帝遷都之後,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戰略走向問題。

    李自成在1629年開始轟轟烈烈反明起義,1644年在西安建立自己的大順政權。如果崇禎皇帝遷都南京,建立政權的李自成立刻會調整起義軍的戰略攻擊方向。原來是向北攻擊明政府首都北京。此時則會馬上轉向東面攻擊崇禎皇帝新的都城南京。

    我們姑且不說大明政府能不能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最好的戰況可能也就是雙方焦灼,陷入僵持階段。這不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杜撰,畢竟當時攻入北京城的是李自成的起義軍。如果能夠阻擋李自成,應該在李自成起義軍攻擊北京的時候,就已經成功阻擋了。所以我說崇禎皇帝遷都之後。最好的結局也就是能夠和李自成起義軍保持拉鋸戰的狀態。消滅起義軍的能力已經喪失殆盡。

    不想放棄,那就得有人守衛。此時上海關以外的地區,基本被滿清軍隊所控制。上海關已經成了北京唯一的軍事屏障。而攻破上海關,佔領北京城一直是滿清政權的戰略目標。就雙方軍事實力來說,滿清軍隊攻陷上海關只是時間的問題。上海關若被滿清攻陷,佔領北京城則指日可待。北京城完全有可能成為滿清攻擊南京的中轉站。到時候,滿清軍隊會沿著原來大明皇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路徑長途奔襲南京城。

    因此說,大明的南京政府面對滿清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聯合攻擊,最終還是會土崩瓦解的。也就是說,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最終還是不能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

  • 13 # 小哲哲說歷史

    我覺得即使崇禎皇帝真的南遷了也未必能夠救得了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一個王朝的衰敗不是一朝一夕就會形成的,它的滿目瘡痍又起豈是一個南遷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武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