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棄
-
2 # 鄧海春
在中國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橋段叫做“煮酒論英雄”。某天,曹操邀請劉備品嚐青梅和煮酒,席間,曹操詢問劉備,當今天下誰可稱英雄,劉備試探著問道:“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而曹操嘲笑說:“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那麼,曹操口中的“冢中枯骨”的袁術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東漢末年的袁家兄弟,袁紹、袁術都割據一方,而袁紹是庶出子,袁術則是嫡出,在古人的觀念中,無疑是袁術出身更加高貴。袁家在漢末屬於絕對的名門,因為他們“四世三公”,也就是說,四代人都位列最為尊崇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之位。
出身名門的袁術“以俠氣聞。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本想封袁術為後將軍,從而讓這位袁家的代表人物為自己所用,但袁術不願為董卓效力,便倉皇南逃,正趕上孫堅因為矛盾而殺害了南陽太守,於是袁術鳩佔鵲巢,把南陽作為了根據地。
在南陽期間,袁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而袁術作為嫡子,早就瞧不起袁紹,於是結好了和袁紹關係不好的北方近鄰公孫瓚,袁紹也如法炮製,交好與袁術關係惡劣的南方鄰居劉表,可見其心胸之狹窄,對親情之淡漠。後來,袁術帶兵攻打陳留,曹操、袁紹合力將其擊敗。
無奈之下,袁術只好“以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李傕佔據長安後,想要交好袁術,於是便以漢朝廷的名義,派遣朝廷老臣馬日磾前往袁術處對他進行封賞,但袁術對漢朝廷早就不放在眼裡,便“奪日磾節,拘留不遣。”
興平二年(195),袁術召集部下,說道:“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言下之意便是,現在漢室衰微,應當由地位尊崇、百姓愛戴的袁家繼承大統,作為嫡子的袁術便是稱帝的不二人選。
聽了主公如同瘋子般的發言,大臣們都啞口無言,良久,主簿閻象提出此計不妥的觀點,於是袁術“嘿然不悅。”不久,袁術不顧群臣的意見,堅決稱帝,建立了仲氏政權。而袁術即位後,“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而稱帝后的袁術也正式成為了眾矢之的,孫策、呂布、曹操先後討伐偽帝袁術,袁術投奔自己曾經的部下陳蘭、雷簿,卻被拒絕接納,於是他“憂懼不知所出。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根據《魏書》記載,袁術臨死的場景十分滑稽:“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櫺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於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鬥餘而死。”
袁術驕傲自大,不顧忠臣閻象的勸阻執意稱帝,在位期間,他只顧自己享受,卻無視民間疾苦,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終,僭越天子的他落得眾叛親離,天下共擊的下場。直到今天,袁術還常常被用來作為“自不量力”的代名詞,實在稱得上不堪之至。
回覆列表
首先,這個問題是錯誤的,歷史上孔融所說並非袁術是“冢中枯骨”,諷刺“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是“冢中枯骨”,一代不如一代。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三國志》記載的這句話誤讀了,導致後來的小說都採用“袁公路,冢中枯骨”的說法。
其次,袁術作為“四世三公”的嫡系接班人,雖為高位,但不能恪守原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自立為帝,此後袁術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他所管轄的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最終他為劉備所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嘔血而死。
袁術的死,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則有他的必然性。
1、袁術是典型的“官二代”做派,自視甚高,瞧不起其他家族,樹敵太多,甚至不能容得下自己的兄長袁紹。為何呢?袁紹是庶出。
2、袁術結交的人,無非呂布這一類的奸雄,信譽全無,陰謀十足。他自己作為一方諸侯,也是使詐之人。例如孫堅死後,他收留孫策,卻搶奪了孫堅的玉璽,最終孫策出走,痛失臂膀。
3、袁術實力不強,卻愛出風頭,必然首先滅亡。回溯整個三國時期,早期滅亡的諸侯往往都是有一定實力卻囂張跋扈的。比如袁紹、袁術、呂布,相反的是,劉備這樣的弱勢諸侯卻能走到最後。由此可見,囂張是自取滅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