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兔歷史
-
2 # 諜戰情報局
英國和法國是一對歡喜冤家,打打和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英法合併的聲音,然而這一建議悄無聲息地淹沒在了歷史的汪洋大海了。之所以英法合併的建議難以實現,我認為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的恩仇使兩國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頗有兩村不能聯姻的味道。其實,在很多年以前,英國和法國都在一個國家統治下,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帝國。後來老羅分裂了,變成了43個國家,其中不但有英國和法國,還包括德國、義大利等很多國家!如果像中國一樣分久必合,英法兩國合併還是具有一定基礎的。但是,英國和法國經常幹仗,曾經打過長達116年的戰爭。幹仗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就是法國支援英國的聯邦國蘇格蘭鬧獨立。雖然百年戰爭結束多年,但是陰影還在。以前不是一個國家,你法國還暗中使壞,支援蘇格蘭。一旦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法國和蘇格蘭再糾纏到一起,豈不是要亂套了?英法兩國還是有隔閡的,偶爾談談朋友是可以,聯姻門都沒有。
2.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勉強在一起也是不會幸福的。英法如果可以合併,世界上將出現一個領土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注意,是大國,並不是強國。英國人不認為國家大了就是好事。英國人認為,國家的繁榮,不是靠土地,而是靠貿易。英國人還擔心,法蘭西人經常搞運動,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擾,所以他們拒絕與法國組成“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3.英法兩國間經濟差距的現實問題,進一步打消了英國合併的念頭。二戰後法國搞了不少公有制經濟,導致國家的經濟經常出問題。相比法國,英國的經濟實現了良好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法國人想把爛攤子甩給英國政府,畢竟英國人是一個“商販的民族”。如果英國接納法國,就要從經濟上支援法國,但是當時英國的財政狀況也不是很好。所以,英國大多數官員認為,要一個名義的合併,英國要付出很多財力,很不划算。特別重要的是,英國拿出那麼多錢來幫助法國,也拿不出來。
4.英國看不起法國這個旁支,土鱉子想攀高枝,難呀!在歐洲大家庭中,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曾經被稱為歐洲的外祖母,很多後代與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聯姻。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所以,英國官員認為只有英國的貴族血統最純正,有點看不起法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更談不上合併。
很久很久以前,英國和法國合併的訊息被媒體披露後,兩國人民反響都很大。一位英國人說, 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老夫妻,經常夢想著要殺對方,卻從不打算離婚。我倒是認為,英國和法國就像是一對情侶,經常打打鬧鬧、互相糾纏,卻又不想放下身段、遷就彼此。
-
3 # 新知傳習閣
根據英國BBC2007年披露的英國政府解密檔案,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與英國首相艾登會面,他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並希望合併後的國家名稱為盎格魯法蘭西。艾登婉言謝絕了法國的請求。
現在都不確定到底受到了哪方面的阻力,一開始轟轟烈烈,慢慢就趨向了平淡,最終悄悄的陷入遺忘。英法之間的合併就不了了之了,但法國在1957年推動了歐洲大陸的6個國家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也就是現在歐盟的雛形。這6個國家分別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幾百年來歐洲的局勢都類似中國的春秋戰國,這些國家相互之間時而結盟,時而宣戰。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歐洲的世仇,長期爭奪對歐洲的霸權,最知名的莫過於英法百年戰爭。
在世界歷史上,英國長期以來都是非常傲慢的一個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產生過大量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工業革命率先從這裡發起,他們曾經是殖民帝國時代的最大受益者,號稱日不落帝國。
相比較而言,法國除了拿破崙時代之外,就顯得黯淡了很多。就連法國的大革命,跟英國比起來也顯得野蠻了很多。法國大革命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的大屠殺,以自由的名義對自己的戰友舉起屠刀。這一切都讓傲慢的英國人不屑一顧。
那麼法國人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向英國人低頭,表達強烈的合併意願呢?因為二戰後的法國處在非常惡劣的國際局勢中,國內的情況也非常糟糕。應該說這個建議非常符合英法兩國的實際利益需求。
如果在這個時候英法能夠實現合併,他們的海外殖民地的衝突都不存在了。英法兩國就能夠聯合起來對那些企圖獨立的殖民地進行殘酷鎮壓,迫使他們回到自己的軌道上。
最關鍵的是,英法兩國如果能夠實現合併,再加上他們廣袤的海外殖民地,就能成為與美國和蘇聯相抗衡的第三大政治經濟軍事實體,就能化解大量的內部和外部的困境。
英國為什麼不願意和法國進行合併呢?首先就是文化上的對立。英國人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紳士,但內心深處卻非常傲慢。他們認為自己國家的一切都是最先進的,與法國相比,他們更容易接受和自己同文同種的美國。
法國投降後,整個國家都變成了德國的一個工廠和後方。所有的一切都要服從德國戰爭的需要,大量的法國男人都參加了德國軍隊。最可憐的是法國的女人,面臨飢寒交迫,她們被迫向德國人提供肉體服務,才能換回一點可憐的口糧。
在二戰結束後,法國就出現了大量的法德混血兒。在戰爭中,法國的男人沒有辦法照顧好本國的女人,讓他們受盡屈辱。戰爭後的法國男人開始瘋狂報復本國女人,認為她們給國家丟臉。
法國人的這些行為,讓英國人感到非常失望,認為他們不適合當自己的盟友。如果結盟,英國人寧願選擇美國,直到現在依然是如此。前些年英國脫離歐盟,卻依然和美國有著緊密的經濟和政治合作。
這個組織最終演變成了歐盟,就連英國也不得不加入了進來。儘管歐盟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算計,也曾經有過磕磕絆絆,但對於歐洲的這些小國來說,當他們面對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時候,結盟更符合他們的利益訴求。
整個西歐的面積和中國差不多,法國的面積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大國崛起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潮流,你想成為強國,首先要看你的面積有多大,它決定了你崛起的上限。
歐洲的國家雖然比較強,但他們的國土面積都太小,讓他們面對世界頭號強國的時候,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應該說英法合併這個建議雖然沒有辦法得到兩國公民的認可,但卻不失是一個偉大的建議。
-
4 # 小胖歪說
英法合併其實只是謠言,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人有他們的傲慢,他們自認為很優秀,卻不知英國在二戰後實力大跌,元氣大傷,海外殖民地都保不住了。其實法國也一樣,也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法國最主要是在二戰中丟人丟大發了。短短几十天就亡國了,在一戰中還是勝利國。二戰結束後,世界地位發生了變化,美蘇爭霸,法國英國感到了危機感,所以才會有了歐盟北約存在。合力對抗蘇聯。法國和英國的文化風格也不一樣,所以合併是不可能的事。
-
5 # 歷來現實
英法兩國不管是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都有著相當的淵源。兩國隔著英吉利海峽相望,來往兩國只需要幾個小時;歷史上就更加有著複雜關係,好幾任英國統治者甚至其實都是法蘭西人。
然而看似親密的關係下卻又有從歷史到現狀的諸多矛盾,理解這些矛盾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英國要拒絕這項看似佔大便宜的一統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決議。
第一,是英國自身的定位造成的矛盾。談及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如何給自己確定一個定位。
英國的疆域其實並不大,用著名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觀點,它的各個階級之間,雖等級分明,而且時常有著很大的矛盾衝突,但如果面對外國影響甚至入侵,全國各個階級立刻會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這是西方文明從遙遠的古希臘城邦體制繼承下來的一種品德,公民對於自己的城邦(國家)要有負責任的義務,所以議政在古希臘是強制的——所以現在的西方國家,在討論和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與尺度上,與眾多專制傳統沿襲下的亞洲國家不可同日而語,由此所有英國人都會經常談論並且關注“英國”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排外性。
雖然英國真正的封建時代是從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建立強大的封建王權開始的,但在不久的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就已經轉向海外發展,更不用提最終在海外所取得的極其輝煌的成就。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一直在邁向世界頂峰和矗立於世界頂峰的道路上,幾百年的時間也為英國樹立了絕對的民族優越感。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歐洲諸國都渴求與英國聯姻,維多利亞女王由此被稱為“歐洲的祖母”;而英國的光榮孤立等政策也是英國上下的政治想法和民族優越感造成的結果。
所以英國對自身的定位其實是獨立於歐洲的。英國人更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而不是歐洲人中的英國人,絕非大歐洲之中與法國並肩的一個普通成員。
第二,是英法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矛盾。首先要注意“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說法。“盎格魯”是英國中古時期開始時,從歐洲大陸到不列顛的入侵者,也就是現在的一部分英格蘭人。居伊在這裡悄悄輕忽了凱爾特人(蘇格蘭、威爾士等地),這肯定是很大一部分英國人不接受的。
而前文提到法國的諾曼底公爵侵入英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權體制,而但他最後加冕的身份是英王威廉一世,不是以法國的名義統治不列顛島,後來兩國的文化走向也很不同。
首先語言不同,但最明顯的一個趨於保守,一個趨於開放。
英國後來保守到什麼程度呢?舉例,在英國工業革命峰端的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甚至說話的時候都要避免說到腰以下的部位,文化上對性的壓抑到了一個極端,此外也極端崇尚道德修養與謙虛禮貌。
而與此同時,法國卻正在經歷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思想革命的先後洗禮,整個國家的思想呈現出混亂、自由、浪漫這些與英國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表面上呈現出的風貌其實折射了整個民族深層次的性格差異,英國人嫌棄法國不拘小節、“粗俗”、“下流”,而法國人嘲諷英國佬固執、虛偽。這樣的相互嘲諷至今也仍然存在而且其實不限於英法兩國。
歷史上的原因也要佔一部分。
英法兩國交戰的歷史都有百年以上,但這不是本質問題,本質問題是長時間戰和不定的歷史,決定了兩國關係的不穩固。更換一位君主,兩國關係可能就會出現一次波動,甚至同一位君主在位期間的某個舉措就能因為引起利益爭奪導致兩國關係波動,所以這所謂的“合併”其實也是不穩固的。
歷史上只要能夠使自身從中謀利,兩國都習慣了隨時變臉,法國會毫不吝嗇地推動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矛盾,英國也會起頭拉著七八個國家在法國內亂時搞好多次“反法聯盟”。
所以有西方史學家總結: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老夫妻,總想著幹掉對方,不遺餘力地為自己謀利,雖然兩者始終有著聯絡。
第三,正是英法的經濟利益矛盾。1948年,美國對西方進行援助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推行,英國和法國都被“奶”了一口,所以不存在不聯合就過不下去的經濟威脅。
而二戰期間,英國雖然也被德國空襲過數次,但基本上憑藉海峽天險,本土上沒有太大的損傷,只是經濟實力遭到了一定破壞。
但法國卻在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了五年,中間發生過多少大小戰爭,造成了多少破壞和損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彌補。
還有一點則是法國的經濟結構在高度工業化的歐洲其實是不合時宜的。英國工業化的歷史非常久,程度也已經極其成熟;但法國的賦稅制度和尚存的小農所有制都已經是封建時代的殘留,而且阻礙著工業化或者現代化的程序,法國的經濟結構其實比英國落後不少。
面對法國外在的經濟現狀與內在的經濟結構兩方面實況,一旦它真正被合併為英國的版圖,那麼英國要為這些地區付出相當大程度的援助支援,還隨時面臨原本的法國再度獨立的風險——這道地理上的海峽和上述的文化歷史差異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何況英國也是在自身經濟實力與地位下降的當口,答應這個提議,極大可能會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
近代以來,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絕對是國家利益。
所以在法國以名義上的妥協換取實際的經濟援助的請求下,英國的拒絕其實應該是不假思索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
6 # 歷史縱橫帝
英法兩國的歷史淵源
英法兩國相當有淵源,隔著一道狹窄的英吉利海峽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太久遠的歷史不在闡述,什麼羅馬時代的盎格魯撒克森人、法蘭克王國等等不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古代英法兩國由於特殊複雜的歷史原因有很深的宿怨,並且逐漸的積累瀕臨爆發。到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時候兩國為了領土和利益爆發了世界上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戰爭持續了116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而英國雖然喪失了所有歐洲大陸的領土但是也造成了英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從這場戰爭開始,英法兩國從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係變得旗幟鮮明的對立。並未後來英法之間的數次規模化(席捲歐洲大陸和美洲)的戰爭埋下了伏筆。英法兩國都迅速成為民族意識明確的封建君主制度的國家。這是英法第一次掰手腕,法國獲勝1:0
這場戰爭影響深遠,以法國為首的集團失敗告終。法國把整個加拿大殖民地割讓給英國,也基本從印度撤出。英國成為大贏家,開啟自己長達數百年的日不落帝國的征程。英國的優越感、高人一頭的獨立於歐洲之外的感覺由此而生。但是法國對英國更加敵視,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積極支援美國。
英國最後通過與俄羅斯聯盟,再次和一些邦國組成反法同盟最終戰勝了拿破崙。這次英法掰手腕最終又是法國失敗了。接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因為共同的利益和俄羅斯結成同盟成為獲勝者。二戰中雖然英法還是同盟,但是可憐的法國早早的就投降了成為英國口中的背叛者。如果不是有戴高樂在英國組建了法國流亡政府,二戰後別說法國的常任理事國了估計還得算到法西斯中遭到清算。
法國提議英法合併的歷史背景二戰後英法兩國均遭到重大損失:一來殖民地大量的喪失,都紛紛獨立;二來本土因為作為殘酷的世界大戰主戰場早已經隨時慘重。所以英法不得不求救於美國,這就是馬歇爾計劃的由來。世界舞臺的中心早就不是英法的歐洲大陸,而是美蘇爭霸的格局的到來。英國現代版圖:
其實如上圖所示,別說二戰後英法還有不少殖民地或者自治領;即使是現代的英法兩國如果合併後也是一支足以和美國匹敵的政治力量。聯合國中的兩常,英聯邦和法語影響的非洲足以讓合併後的國家高人一頭。但是別幻想,這可能嗎?
英國拒絕法國合併的理由根據BBC披露的解密檔案,最後英國是拒絕了合併。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我們來冒昧推測一下理由:
1、英國延續日不落帝國的優越感在作怪
英國畢竟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當時英版圖面積曾經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即使是目前,英聯邦也能覆蓋幾個大洲。就是說我祖上曾經闊過,雖然現在有點家道中落消耗過大但是依然是血統高貴,總有一天會翻過身來。說白了就是看不起這個曾經向德國投降的法國。
2、英法利益紛爭恐怕不好協調
英法都是近代歷史上強大的國家,都曾在全球範圍內分佈著廣大的殖民地。英語、法語語言覆蓋區域非常廣闊,並且彼此之間曾經爆發過激烈的戰爭。如果合併,那麼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誰為主導,英法兩國民族意識都比較強如何定位?這些都是問題,再說從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就沒有領土合併後如何處理歐洲的鄰國的關係都是問題。現在英國獨立歐洲大陸之外,已經習慣了自己遠交近攻的套路一旦合併怕不會玩。
由此可見民族意識強烈的國家要想合併千難萬難,所以英國經過慎重考慮拒絕對英法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
小結:
其實就小編自己的一家之言來說,英法合併絕對是弊大於利。如同現在英國退出法、德主導的歐盟一樣,利益分配有問題且不可調和。如同在一起合夥做生意的合夥人,誰都覺得不合適那還湊合在一起幹啥?
-
7 # 歷史深度揭祕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可是英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法國和英國曾經在一起過,就是在羅馬時代,倆國同屬於羅馬帝國,也有著一定的聯絡,而且倆國還有一點血緣關係,於情於理都可以合。其實英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倆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英國比法國損傷的少,並且有海外殖民地為英國輸送活力,此時的英國並不想管法國這個爛攤子。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強勁的英國勢必要幫助法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本土的恢復,只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統治,真拿物資來援助你法國,英國還是不捨得的。
第二:英國對法國缺乏信任。雖然說在拿破崙之後,倆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但在之前,英法倆國也經常發生戰爭,尤其是在法國的王位繼承方面,英國經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現在如果合併了,你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面積都比我大,萬一以後有矛盾,你反過來把我合併了呢?
第三:英國看不起法國。從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法國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短時間內,迅速投降,被德國侵佔,這讓英國對法國的實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和我合併,不符合我大英帝國的風格。其次,英國認為在歐洲大陸上,自己的血脈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摻雜了其他血脈,想讓女王承認你,你還不夠資格。
就這樣兩國合併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併,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
8 # 全歷史
眾所周知,英法兩國曆史上為了爭奪“歐洲一哥”的地位,曾交戰數百年,舊賬沒算清,新仇接著來,怎麼就差點合併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還真就有那麼回事兒。
(英法地理位置)
差點合併?連名字都想好了2007年,BBC公佈了英國政府的解密檔案,報道指出,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他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希望英國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叫“盎格魯法蘭西”的新國家,艾登拒絕了。可摩勒沒有死心,表示可以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再次拒絕。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8天后,艾登訪問法國。摩勒再次舊事重提,並且做出讓步,稱法國可以像澳洲和愛爾蘭一樣,加入英聯邦。顯然,這個提議很讓艾登很心動,但這次“熱心的聯姻”,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正如BBC所說“悄悄地陷於遺忘”。
(英國首相艾登)
法國為什麼要求合併?按理說,眼下雙方都是世界強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壓根兒沒有抱團取暖的必要。為什麼法國還要謀求合併呢?其實,這權是法國“病急亂投醫”。
二戰後,法國內憂外患,內部滿目瘡痍,各方形勢混亂,經濟恢復緩慢,摩勒領導的內閣面臨著嚴重的垮臺危機。不僅如此,海外殖民地更是紛紛掀起獨立浪潮,埃及政府想要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阿爾及利亞也在鬧獨立……
(二戰後的法國廢墟城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法國就打起了英國的主意,想要依靠英國的力量來度過這段艱難時期。除此之外,在中東,以色列和約旦的戰火又一觸即發,而法國是以色列的好夥伴,英國又是約旦的老大哥,山雨欲來風滿樓,經不起戰爭的法國為了避免兩國又在中東交戰,所以,才急於發起了“合併請求”。
(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
英國為什麼拒絕?加入英聯邦,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提議,英國方面為什麼又不為所動呢?
1. 英國人的優越感作祟
英國骨子裡驕傲慣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殖民地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統治著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和人口。而且,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曆史中,英國一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操縱者姿態。所以說,英國人的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高貴”的英國人根本不屑於和法國人玩。
(英國人的鄙視鏈)
英國本就飄在大西洋上,和歐洲大陸的往來較少,向來獨來獨往,近代以來也沒有被其他國家佔領的經歷,因此感覺不到聯合的重要性。對英國人來說,英國就是英國,歐洲相當於別國。
3. 兩國隔閡很大
兩國合併並不是一件“過家家”的小事,其中牽扯太多。儘管兩國間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但其實從文化、語言到民族上,還是差別很大。常年的戰爭,也讓兩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就算政府通過了提議,兩國人民也不會接受。
(兩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
訊息一出,BBC採訪了一些法國人,有人表示,以前對摩勒的印象很好,現在對他的看法要改變了……
4. 戰後,英國形勢好於法國
戰後的兩國都處於恢復狀態,當務之急是先振興經濟,提升國力,而且,最現實的一點是,當時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比英國差太多,與其說是兩國合併,不如說是英國“扶貧”。英國也看清了法國那點小算盤,於是拒絕也在情理之中了。
(英國拒絕合併,間接促成了歐盟,現在英國也脫歐了)
自古以來,英法就是一對冤家,分分合合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相互差異把兩國推很遠,國家利益又把兩國拉很近,而“英法合併”只是兩國纏纏綿綿到天涯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永珍,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回覆列表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援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