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子監呆博士

    簡單地說:個人武藝,可能是趙匡胤更強;大軍征伐,雖然趙匡胤也屢立戰功,但兩人相較,應該是劉裕更勝一籌。

    劉裕出身寒微,投身行伍,以勇武一步步從北府軍官成為高階將領。

    伐南燕,誅劉毅,西滅譙蜀,北滅後秦,都是親冒矢石,親領大軍。軍事上還挺有造詣,首創卻月陣,屢戰屢勝。在開國功業上,《南史·宋本紀第一》這樣論劉裕:“宋武地非齊、晉,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兇翦暴,誅內清外,功格上下。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將門,個人武功甚高,稱為郭威和柴榮的大將後,也屢立戰功。高平之戰,力挽狂瀾,身中流矢,擊潰北漢。在攻打南唐的系列戰役中,趙匡胤又斬殺何延錫,敗南唐齊王,萬軍之中取皇甫暉首級,可謂柴榮的左膀右臂。因公一步步升殿前都點檢。

    但建立宋朝後開疆拓土都是曹彬潘美等人之功。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宋武帝劉裕與宋太祖趙匡胤相比,在率兵打仗的指揮能力,也就是軍略方面,應該還是“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要比“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更強一些。

    這個可以從劉裕的幾次北伐看出來。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出師北伐南燕。全軍由淮河入泗水,一個月後到達下邳。鑑於再往北進沒有足夠寬大河道可供舟師航行,劉裕留下船隻和輜重,徒步行軍進至琅琊(今山東臨沂),然後繼續北進,目標直指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為了防範發生當年桓溫枋頭之戰那樣的失敗,劉裕命軍隊在沿路重要的地段留兵駐守,並築起城壘,防止南燕騎兵切斷後路。

    針對燕軍騎兵多的特點,劉裕還命令將4000輛戰車放在大軍兩翼,以防止敵騎衝突,戰車上都張掛布幔,以遮擋敵軍的弓矢。同時再以輕騎兵在外圍遊走,作為步兵的支援。

    燕軍聞知劉裕軍已到,便傾巢而出以重甲騎兵猛攻,結果反被劉裕殺得大敗,南燕兗州刺史段暉等10名大將被陣斬。最後,南燕被劉裕所滅,此後鮮卑慕容部徹底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北伐後秦。

    劉裕的具體行軍安排:第一路,大將王鎮惡、檀道濟出壽陽攻項城、潁川方向,目標是洛陽。這一路兵是主力,其行軍路線斜向切入矩形地帶,所經路途最長,面對的後秦部隊也最多。第二路是偏師,兵力約萬餘人,由傅弘之和新興的吳郡將領沈田子率領,進攻武關(今陝西丹鳳)方向,目的是牽制關中的後秦軍主力。第三路由朱超石、胡藩率領,從新野北攻陽城(今河南登封)。第四路是水軍,由沈林子(沈田子之弟)、劉遵考率領,從石門入黃河。以上第三、第四兩路部隊的戰役意圖都是確保通向關中的黃河水道的安全。第五路由王仲德率領,從山東後方開鉅野澤(在今山東鉅野,今已無水澤)河道入黃河,為前面四路大軍提供戰役支撐,以確保順利拿下河南,併為進攻關中作好準備。同時,劉裕還派遣蜀地方面的偏師姚珍、竇霸率數千兵力分別從子午谷和駱谷進攻漢中方向。

    期間,劉裕接連擊敗後秦軍隊,更擺出卻月陣,擊敗了支援後秦的北魏重灌騎兵。

    最後,劉裕滅掉了後秦,將五胡中的羌人趕出了歷史舞臺。

    總之劉裕北伐南燕、後秦,收復山東、河南、淮北和關中大片失地。而且他面對都是善用騎兵,特別是善用甲騎具裝的南燕、後秦和北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強軍。

    相比之下,趙匡胤雖然以軍功出身,但主要是在戰鬥表現勇武和戰術指揮能力。他黃袍加身後主要的軍事目標也是各地的割據勢力。面對被契丹人佔據的燕雲十六州,趙匡胤認為遼朝是一個不可輕視的敵人了。因此他採取了比較慎重的態度,透過“雄州和議”,與契丹人保持一個相對和平的關係,試圖透過談判手段收回燕雲。

    之後的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決定出兵攻打北漢。這一次軍事行動發起於乾德元年末、結束於乾德二年初(963—964),宋軍以李謙溥、趙彥徽、李繼勳和羅彥瑰等四路進軍,並調動地方藩鎮兵力協同中央禁軍作戰,宋軍投入總兵力應在6萬以上。

    此次作戰中,北漢援引遼軍6萬兵馬為援,宋遼在遼州展開會戰,宋軍大獲全勝。儘管如此,此次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因為遼朝的介入而失敗。因此,趙匡胤只能先圖謀南方諸州,避免無謂損耗,再俟機攻打北漢。

    開寶元年七月,趙匡胤連下數道詔書,共籌劃接連的兩次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八月初以急攻為主,但又再次因遼軍南下而撤軍。開寶二年正月,集結好的宋軍大舉攻伐北漢。但太原城久攻不下,而酷暑難耐士兵染病,並且遼軍在第一次增援失敗後,又迅速調集後方兵馬再次來援。趙匡胤不得不班師回朝,放棄了已有的戰役成果。

    可以看出,趙匡胤的北伐都是針對其他割據勢力,而面對北方強權契丹人的介入,他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這跟數次正面擊敗胡族甲騎具裝的劉裕相比,自然要差一個段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奇異有趣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