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talles楚姣賢
-
2 # 安定郡小書生
自然村的形成
自然村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在某處自然環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自然村受家族、戶族、氏族、血緣、地理等因素影響,是由一個或多個以家族、戶族、氏族或其他原因,在某處自然環境中人們自發形成的居民聚居點。簡而言之,自然村是自發形成,即在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
經常見到的自然村有:大李莊、高家莊、劉家灣、大路徐家、馬家河、楊家山等,都帶有姓氏、地理的影子。
自然村相對於行政村而言,行政村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而設立的農村基層管理單位,其組織形式村民委員會是農村村民自治組織,下設若干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通常是以自然村劃分;自然村與行政村的根本區別在於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和黨支部委員會,而自然村則一般只是建立村民小組,隸屬於村委會。
自然村的考證依據自然村落是當今最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大量村莊拆遷轉移,原來的自然村正在消失、逐年減少。
對於查詢瞭解自然村的歷史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①官方文獻,地方誌、縣誌,如今有的省份已經完成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這就為查閱自然村歷史提供了依據,如廣東省根據13萬多個自然村的歷史人文狀況編纂成《全粵村情》;
②地方文獻,族譜、村志,一些村落的大族中都有族譜,族譜對村落的形成就有記載,另外民間一些賢士自發編纂村志也是考證自然村形成的重要資料;
④民間蒐集,在民間可以蒐集民間傳說或者請教村中長者,畢竟每個自然村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文化傳承,這些傳承都是經過一代代口口相傳的。
-
3 # 金陵牧
自然村是由各種原因形成的農民聚落,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成形、發展、壯大故事,如東北的自然村屯多是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開放邊禁以後從關內尤其是山東遷來的流民定居繁衍而來;冀中南、河南、山東的自然村相對較大,以明朝初年山西大槐樹、雲貴軍戶遷居繁衍六百年所形成的;兩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皖南等南方山區受宋遼金元時期戰亂影響較小,有許多千年歷史的宗族聚居村落,或者南宋時南遷來的中原人(如湖南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廣東梅州一帶的客家人);明清時期山西人口繁茂,人多地少,許多沒地的農民就從張家口、殺虎口出關到冀北壩上、內蒙古地區(當時稱為綏遠、察哈爾)謀生,這就是有名的走東口、走西口;還有些因屯墾、守關、守陵而落戶形成的軍戶村落。
有的村子是由一個家庭或家族聚居繁衍形成,如北方很多的王家莊、張村、鄭集等,也有是多姓家族陸續遷居形成的村落,如:山東平度的高望山村,據記載:明朝洪武年間,侯姓由萊州遷來建村,定村名東莊,永樂年間,姜、劉兩姓遷至,因村東北側有一山峰名高望山,遂定村名為高望山村。東北的村屯往往是清末多個家庭遷來相鄰而居發展而形成,因此是雜姓混居,與南方單一姓氏宗族經幾百上千年發展成單姓大村不同。
據上世紀末的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自然村落近二十萬個。最近二十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農村人口因務工、求學等往城市流動呈加速趨勢,農村的衰落甚至消失將是必然,現在有很多自然村已經消亡,村落的歷史也將隨時間湮沒。因此有部分有識之士在蒐集整理農村聚落的歷史,用於文化遺產、習俗演變、知名人物、家族歷史的研究。
目前可查到的華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的軍埠鎮的大長隴村。,全村常駐人口高達4.5萬人,均為陳氏單姓聚居古村落,而且大長隴村海外華人華僑將近有20萬人,遍及全球各地,也是著名潮汕地區的五大村落之一。歷史上因家族聚居繁衍而產生的大村落還有很多,如安徽旌德縣白地鎮江村在清道光年間曾達到八萬餘人,且也是江氏單姓聚居村落,咸豐年間被太平天國軍殺戮搶掠,大半死傷或逃亡,到如今已不足兩千人。
如果想查詢自然村的歷史,查詢當地地方誌是不錯的辦法,地方誌往往將該地人口繁衍、鄉社劃分、區劃沿革等詳細記載,或者因某村出了達官顯貴或巨賢大儒而載入史冊。但因為村落數量繁多,不可能一一詳細記載,因此必須要深入村落去收集整理,找村中壽高長者或族長去問詢瞭解,如有家族宗譜的往往能查到比較久的歷史。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古人文章或日記中查詢,但大海撈針並不容易,工作量也非常之大。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做這項工作。
回覆列表
查詢自然村的歷史可以透過以下途徑:
一、村裡的姓氏族(家)譜;
二、歷朝村民的地契、合同、婚喪嫁娶等的書面或器物及器物(包括碑、磚、木、金屬等)上的文字敘述等;
三、村內年長者的口述歷史;
四、村志;
五、鎮/鄉志;
六、縣誌;
七、市州府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