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好古
-
2 # 淡漠千里1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才是這句話的正確表述方式。這個?很關鍵!
孔子對子路說:“由,誨汝知之乎?”,說明在此之前,孔子一定對子路等人講述過什麼,否則不會沒頭沒腦地發此一問。按常理,孔子在問子路這句話之前對弟子們講述的內容應當與此問直接相關,但遺憾的是好像從來就沒有人理會過這個問題。餘以為,之所以沒人關心這個問題,正是因為一直以來所有人都是將《論語》當作語錄來讀所造成的結果。
那麼在此問之前,孔子就竟教導了子路等人什麼內容呢?有人一定開始犯嘀咕了,這得多難考證啊!其實一點都不難,因為孔子教誨的原文明明白白地就羅列在這句話之前,如: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攻乎異端等等。這幾句話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作為君子要懂得知之為不知,即作為君子,要懂得從不易被常人所感知、所認識的那些方面入手去應對處理各種事物。這才是智慧君子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更確切的說就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如此,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意思就是:子路啊,我前面教導你們的東西你理解了嗎?只知道從已產生、已感知到的方面而不曉得從未發生、未感知的方面入手處理問題,這能算有智慧嗎?
孔子、老子都是集華夏聖賢文化之大成的偉人,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對華夏文化的永續傳承所做出的貢獻必將炳耀千秋!
-
3 # 子狼3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就是明智之舉。一句無用的廢話需要孔子來教?這樣的話傻子是最明智之人,這合情合理嗎?
孔子 真正的意思是:“由!誨女知(智)之乎!知之為,知(智)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子路啊,來我告訴你什麼是大智慧;帶著良知去為人處世,是聰明的表現;無良知而行事,是愚蠢的,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回覆列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子路說:“子路,我教誨你的(知識與道理)你都知道(領悟)了嗎?(對於問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態度與應對方式)才算是明智的”。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第二篇,為政。是孔子教導他的弟子,告訴子路為人處事不要不懂裝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逞強,也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而去胡亂應對。因為你不懂裝懂這樣亂來不僅不能夠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將問題變得更加的複雜與難處理了。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說,一個謊言需要一百個謊言來圓謊。
另外我們學習《論語》還要考察他的上下文與前後聯絡,這樣才會更加的貼近作者的本意。就像是《論語》看上去比較鬆散,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聯絡的。有些時候你如果單獨看一句話語不太明白的時候,你就去比照一些上下文,這樣是有助於理解的。
這裡,這句話的上文是“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意思就是攻擊、消除那偏頗而不正確的,那麼它的危害也就停止(被解決)了。而什麼是不正確的?你不知道而亂說,亂回答,亂來的就是不正確的。這也就是鄧小平提出來的摸著石頭過河的道理,當你不清楚,不瞭解的時候,那麼你就只能夠去小範圍的摸索實踐而找出正確的方法來,然後再去全盤推廣。如果一上來就去全盤做自己不知道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失敗。不僅不能夠解決原來的問題,還會在這個過程中造成新的重大損失。
而這句話的下文是“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就是子張向孔子請教學習如何在官場上為人處事。孔子告訴他:(當你初入官場,不瞭解其中的規則與辦事方法的時候)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謹慎的對待自己的言論,對於自己不清楚的方面不要多說。這樣自己的語病就少了,不會怎麼留下禍根。多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謹慎的做事,(對於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不要去自作聰明、畫蛇添足。做到了這點,那麼就不會留下什麼後悔的事情了。只要做到少說錯話,少做錯事,那麼保住俸祿是沒有什麼問題了。這句話和上面的一句話,也就是孔子教誨子路的話就對應起來了,前後呼應,我們理解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
最後我要說的就是,孔子之所以能夠被稱作萬世師表,除了他自身的學派後面成了顯學,歷來的門徒對他格外的推崇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情達理。我們看相關的文章可以瞭解到,孔子是比較講究公正客觀與換位思考的(也就是忠恕之道),對於子弟除了教授他們君子六藝外,還格外注重為人處事這一塊兒(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努力的培養弟子門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弟子門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