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里茨戰役又稱“三皇會戰”,指的是法國皇帝拿破崙對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直接參與的一場戰役。此役,法軍處境極其不利,時刻面臨背腹受敵的危險,普魯士的突然參戰更是狠狠插了一刀。那麼,拿破崙是如何一步步扭轉局勢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雙方實力對比。
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國對法國十分不滿,成為戰爭的導火索。1805年4月,兩國簽訂《聖彼得堡和約》,7月,在第二次反法戰爭中受到嚴重摧殘的奧地利加入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與此同時,拿破崙又加冕義大利國王,引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十分不滿,從賬面實力來說,第三次反法同盟確實比較強悍。
不過,法軍戰術靈活巧妙,作戰堅決果斷,在戰役初期取得了一定勝利。1805年10月20日,拿破崙迫使奧地利軍隊統帥馬克·馮·萊貝里希將軍投降,法軍一舉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俄軍統帥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慌忙撤退。不過在海面上,英國皇家艦隊擊敗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保了英國的海上霸權。
首輪交鋒,雙方各有勝負,然而,此時戰局上存在一個極大的X因素,那便是普魯士態度的突然變化。普魯士十餘萬大軍進入奧地利邊境,試圖與反法同盟共同夾擊法軍。一旦意圖達成,法軍處境將非常艱難。而拿破崙則希望在普魯士軍隊抵達之前擊破俄軍,庫圖佐夫自知能力不敵,撤退避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普魯士軍隊到達。
俄軍這一路撤退得非常徹底,過河拆橋,不給法軍一點機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奧地利軍隊在撤出維也納時,偏偏不捨得炸燬維也納橋。法軍依靠妙計迅速奪取,為快速渡過多瑙河提供了條件。不過,法軍也有失誤,騎兵軍長若阿尚·繆拉擅自與俄軍達成停戰約定,任由俄軍撤退。拿破崙得知後暴怒,當場大罵繆拉,命令他立刻停止休整繼續追擊。拿破崙非常霸氣地說:“告訴那位在這一協定上簽字的俄國將軍,說他也無權這樣做;只有沙皇才有這樣做的權利。”
11月下旬,俄軍與奧軍匯合,普魯士軍隊也即將抵達,來自俄國的援軍也正在路上,局勢對法軍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決定抓住聯軍和沙皇求戰心切的態度,引誘俄奧聯軍提前與法軍決戰。拿破崙下令法軍做出撤退的姿態,並假裝低聲下氣地向聯軍和沙皇求和。此舉令對方一片歡呼,聯軍的將軍們都認為拿破崙深陷絕境,已經怕了。沙皇更是驕橫地只派了自己的侍衛長與拿破崙會談,此時,識破拿破崙詭計的只有庫圖佐夫一人,但他的話已經沒人聽得進去了。
1805年11月27,俄奧聯軍發起進攻,於12月1日佔領普拉岑高地。聯軍攻勢如虹,但他們的作戰計劃中有一個致命缺陷,那便是計劃基於一個基調——法軍即將失去作戰能力,將向維也納方向撤退。因此,聯軍參謀長魏洛特爾將軍草率地將大部分軍隊放在南翼,以求在法軍撤退時迂迴包抄,攔斷去路。
而拿破崙卻急於速戰速決,將部分主力集中在布林諾以東地區,為了最大程度上牽制聯軍,法軍率先在該地修建陣地,擺出防禦陣勢。另外,戰役爆發後,拿破崙不斷讓部隊撤退,誘敵深入,使聯軍產生法軍屢戰屢敗、一觸即潰的錯覺。此舉旨在引誘聯軍放鬆戒備,以便使法軍重新奪回普拉岑高地。而在聯軍追擊的過程中,拿破崙始終觀察局勢變化,尋找聯軍在移動時出現的破綻。按照他的意圖,法軍應當將聯軍引誘至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中間地帶時,一舉奪得普拉岑高地,同時對聯軍發起反擊。
然而,戰役過程出現了小小的偏差,聯軍的進攻強度超過了拿破崙的預期,使得法軍不得不提前發起反擊,以防止聯軍大部隊渡過哥爾德巴赫河。12月2日上午9時,法軍開始對普拉岑高地展開進攻,並用極短的時間便佔領此處。俄軍意識到法軍的企圖後,接連發動4次進攻,然而均告失敗。事後證明,普拉岑高地才是此役的關鍵所在,是導致聯軍潰敗的戰略核心。
奪回普拉岑高地無望後,北段的聯軍無法攻破法軍防線,南段的聯軍主力也被法軍牢牢牽制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的區域,陷入僵局。隨後,在拿破崙的指揮下,法軍發起全面反擊,將聯軍壓縮到扎錢湖和莫尼茨湖之間的沼澤地帶。隨後,法軍展開炮擊。此處密佈結了冰的湖面,在大炮轟擊下,無數聯軍士兵落水身亡。無奈之下,聯軍只能向法軍投降,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俄國沙皇在混亂中狼狽不堪,僥倖趁夜色逃出法軍包圍圈。庫圖佐夫在突圍的過程中負傷,險些被俘。
奧斯特里茨戰役是拿破崙的代表作之一,此役聯軍死傷2.7萬人,超過1萬人被俘;法軍僅傷亡8290人,戰損比可謂是相當懸殊了。可以說,拿破崙能夠在這場戰役中反敗為勝,靠的是對戰局的觀察、對戰場地形的把握、對敵人心態的利用、冷靜的分析、靈活的戰術與應變以及堅決果斷點執行。原本是一場艱難的以小博大的戰役,硬是被拿破崙變成一場時刻佔據主動的大勝。
奧斯特里茨戰役又稱“三皇會戰”,指的是法國皇帝拿破崙對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直接參與的一場戰役。此役,法軍處境極其不利,時刻面臨背腹受敵的危險,普魯士的突然參戰更是狠狠插了一刀。那麼,拿破崙是如何一步步扭轉局勢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雙方實力對比。
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國對法國十分不滿,成為戰爭的導火索。1805年4月,兩國簽訂《聖彼得堡和約》,7月,在第二次反法戰爭中受到嚴重摧殘的奧地利加入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與此同時,拿破崙又加冕義大利國王,引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十分不滿,從賬面實力來說,第三次反法同盟確實比較強悍。
不過,法軍戰術靈活巧妙,作戰堅決果斷,在戰役初期取得了一定勝利。1805年10月20日,拿破崙迫使奧地利軍隊統帥馬克·馮·萊貝里希將軍投降,法軍一舉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俄軍統帥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慌忙撤退。不過在海面上,英國皇家艦隊擊敗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保了英國的海上霸權。
首輪交鋒,雙方各有勝負,然而,此時戰局上存在一個極大的X因素,那便是普魯士態度的突然變化。普魯士十餘萬大軍進入奧地利邊境,試圖與反法同盟共同夾擊法軍。一旦意圖達成,法軍處境將非常艱難。而拿破崙則希望在普魯士軍隊抵達之前擊破俄軍,庫圖佐夫自知能力不敵,撤退避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普魯士軍隊到達。
俄軍這一路撤退得非常徹底,過河拆橋,不給法軍一點機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奧地利軍隊在撤出維也納時,偏偏不捨得炸燬維也納橋。法軍依靠妙計迅速奪取,為快速渡過多瑙河提供了條件。不過,法軍也有失誤,騎兵軍長若阿尚·繆拉擅自與俄軍達成停戰約定,任由俄軍撤退。拿破崙得知後暴怒,當場大罵繆拉,命令他立刻停止休整繼續追擊。拿破崙非常霸氣地說:“告訴那位在這一協定上簽字的俄國將軍,說他也無權這樣做;只有沙皇才有這樣做的權利。”
11月下旬,俄軍與奧軍匯合,普魯士軍隊也即將抵達,來自俄國的援軍也正在路上,局勢對法軍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決定抓住聯軍和沙皇求戰心切的態度,引誘俄奧聯軍提前與法軍決戰。拿破崙下令法軍做出撤退的姿態,並假裝低聲下氣地向聯軍和沙皇求和。此舉令對方一片歡呼,聯軍的將軍們都認為拿破崙深陷絕境,已經怕了。沙皇更是驕橫地只派了自己的侍衛長與拿破崙會談,此時,識破拿破崙詭計的只有庫圖佐夫一人,但他的話已經沒人聽得進去了。
1805年11月27,俄奧聯軍發起進攻,於12月1日佔領普拉岑高地。聯軍攻勢如虹,但他們的作戰計劃中有一個致命缺陷,那便是計劃基於一個基調——法軍即將失去作戰能力,將向維也納方向撤退。因此,聯軍參謀長魏洛特爾將軍草率地將大部分軍隊放在南翼,以求在法軍撤退時迂迴包抄,攔斷去路。
而拿破崙卻急於速戰速決,將部分主力集中在布林諾以東地區,為了最大程度上牽制聯軍,法軍率先在該地修建陣地,擺出防禦陣勢。另外,戰役爆發後,拿破崙不斷讓部隊撤退,誘敵深入,使聯軍產生法軍屢戰屢敗、一觸即潰的錯覺。此舉旨在引誘聯軍放鬆戒備,以便使法軍重新奪回普拉岑高地。而在聯軍追擊的過程中,拿破崙始終觀察局勢變化,尋找聯軍在移動時出現的破綻。按照他的意圖,法軍應當將聯軍引誘至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中間地帶時,一舉奪得普拉岑高地,同時對聯軍發起反擊。
然而,戰役過程出現了小小的偏差,聯軍的進攻強度超過了拿破崙的預期,使得法軍不得不提前發起反擊,以防止聯軍大部隊渡過哥爾德巴赫河。12月2日上午9時,法軍開始對普拉岑高地展開進攻,並用極短的時間便佔領此處。俄軍意識到法軍的企圖後,接連發動4次進攻,然而均告失敗。事後證明,普拉岑高地才是此役的關鍵所在,是導致聯軍潰敗的戰略核心。
奪回普拉岑高地無望後,北段的聯軍無法攻破法軍防線,南段的聯軍主力也被法軍牢牢牽制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的區域,陷入僵局。隨後,在拿破崙的指揮下,法軍發起全面反擊,將聯軍壓縮到扎錢湖和莫尼茨湖之間的沼澤地帶。隨後,法軍展開炮擊。此處密佈結了冰的湖面,在大炮轟擊下,無數聯軍士兵落水身亡。無奈之下,聯軍只能向法軍投降,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俄國沙皇在混亂中狼狽不堪,僥倖趁夜色逃出法軍包圍圈。庫圖佐夫在突圍的過程中負傷,險些被俘。
奧斯特里茨戰役是拿破崙的代表作之一,此役聯軍死傷2.7萬人,超過1萬人被俘;法軍僅傷亡8290人,戰損比可謂是相當懸殊了。可以說,拿破崙能夠在這場戰役中反敗為勝,靠的是對戰局的觀察、對戰場地形的把握、對敵人心態的利用、冷靜的分析、靈活的戰術與應變以及堅決果斷點執行。原本是一場艱難的以小博大的戰役,硬是被拿破崙變成一場時刻佔據主動的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