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皇羽

    事實不是那麼簡單,古代調兵也並非只認虎符不認人!虎符是古代皇帝用來調兵遣將用的兵符,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將帥,一半皇帝自己儲存,緊急狀態下皇帝會將自己手中儲存一般虎符交給心腹,賦予其調兵遣將權。古人也並非只認虎符不認人,通常伴隨著持符人一起到達軍營的還有皇帝的詔命,會任命持符人***作為統兵大將帶領該部多少人馬執行什麼任務,這種詔命都是正式的文字詔書,基本不存在電視劇中的口諭什麼的。所以說虎符是一個憑據,它是配合著皇帝的命令使用的。而且士兵都在統兵大將管理下,這些士兵對於自己的領導還是基本會言聽計從的,尤其是歷史上的名將們,大都深受士兵愛戴,肯定會存在人言大於兵符的情況出現。所以皇帝都會控制著這些統兵將領,經常性輪換防止其坐大。其實虎符的作用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尚且有大將晉鄙懷疑虎符拒不受命,在朱亥殺死晉鄙之後信陵君才獲得了軍隊指揮權。而我們熟知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憑藉偽造太子寫了一封信就調動凌普兩千兵馬包圍八大山莊,狠狠地坑了太子一把,可見古代兵馬調動絕對不如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塊虎符就可以調動千軍萬馬!(我是公子皇鋣,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2 # 秋聲徹

    從我閱讀的歷史書籍裡得知,是認符不認人。虎符是調兵的令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一般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將帥,一半由皇帝保管。兩半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才能獲得調兵遣將權。典型的認符不認人,和皇權玉璽相當。前者代表軍權,後者代表政權。

  • 3 # 一本正經史

    虎符即兵符,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與中國古代對虎形的崇拜有很大關聯。虎符最早出現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秦,漢。與虎符性質相近的還有節,牌等。

    使用虎符有嚴格的規定,專符專用,一地一符。虎符要與詔書同時使用。到東漢時期地方統兵權逐漸合一,虎符發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壞,之後節不斷代替虎符的地位。

    虎符作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的信物,通常左半符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待到需要調動軍隊的時候,派遣使臣攜帶右虎符前往駐地。只有兩半虎符符合,驗明無誤,方可發兵,現代常用的“符合“一詞,便源出於此。

    由於古代交通跟通訊都不發達,士兵們在訓練的時候就被灌輸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思想很多小兵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或者高階的軍事將領。空口無憑說自己是大將軍,怎麼有信服力呢。甚至因為你一句話去賣命呢。所以虎符因勢而生,成為了軍事象徵代表著調兵遣將。因為這一小物件才會有調動千軍萬馬的至高軍權。還有一點,皇帝如果派人來勘合地方將領的虎符,具體要怎麼用只有皇帝說了算。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也發生了很多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的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漢之後兵符設計又有了變化。隋時該用麟符。唐朝改為龜符或者兔符。

    北宋用過牛符,南宋時恢復虎符。

    到後世逐漸演變為銅牌。

  • 4 # 魔方歷史觀

    “虎符”這個東西在古代的重要性很大,作為中央與地方軍隊的中介物,虎符是分為兩半,一半在君,一半在將,合二為一,驗證之後方可行使“調兵遣將”之權。

    在史書典籍中以及影視劇中,都有過對虎符這個東西的描述,歷史上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對虎符的敘述,如《琅琊榜》這樣的影視劇中,也有虎符的出場。而不管是書籍還是影視劇,在虎符方面,都體現了一點,就是軍隊在虎符驗證之後,才可行動。

    那麼在古代,調兵遣將方面,是否真的是隻認虎符不認人呢?

    關於這個問題,只能說,沒有那麼絕對,通常來說是隻認虎符,但也有例外的情況。

    虎符這個東西可以說是一種權威的調兵物品,官方認證的,通常情況下,皇帝不會自己直接到軍隊指揮,若是調兵遣將,會派遣人持虎符到地方軍隊調兵,虎符驗證之後,帝王派遣之人宣佈命令,地方軍隊則按命令列事。

    但也有例外,就拿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個故事來說吧,信陵君在得到盜取的虎符之後,去找當時魏國的軍隊首領晉鄙驗證,但是晉鄙哪怕見到了虎符,對信陵君也是心存懷疑,後來把晉鄙擊殺之後,信陵君才得到了軍權,從而發兵救趙;還有古代的一些地方藩王發兵叛亂,如漢朝時期七國之亂,這些時候虎符幾乎沒什麼作用。

    所以說,在古代,只認虎符不認人這種情況沒那麼絕對,通常情況下是如此,但也有例外,畢竟虎符只是個物體,主導權還是在人的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種浸泡多長時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