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達8881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將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陳述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愛好古時候的東西(信而好古)。[1] 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此成語為易錯成語,易理解為只說話不做事。“述而不作”,源自《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既被認為是孔子整理“六經”的編纂原則,也被後世稱頌是他一生治學特點的高度概括。    “述而不作”,究竟應作何解?普遍的解釋是:“敘述(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尊重)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持此論者,肇始於班固《漢書•儒林傳》:“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究觀古今篇籍,……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楊伯峻將這句翻譯成白話就是:“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這個解釋大體上是不錯的,但要訓釋完整、準確理解,還需細考“述”與“作”的具體涵義。    “述”,《說文》解釋為:“循也。從辵術聲”;段注:“循也。述循疊韻。述或叚借術為之。如詩報我不述,本作術是也。古文多叚借遹為之。如書祗遹乃文考。詩遹駿有聲。遹追來孝。釋言,毛傳皆曰。遹,述也是也。孫炎曰。遹古述字。葢古文多以遹為述。故孫云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視此。從辵。術聲。”同類解釋還有劉寶楠《論語正義》:“述是循舊”;引申為闡述舊章經典,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述者,傳於舊章也”;朱熹《論語集註》:“述,傳舊而已”。當代學界多傾向於引申義,如楊伯峻《論語譯註》譯作“闡述”,鄧球柏《論語通解》則直接採用皇侃的疏解。另外,古籍還有其它釋義,如《廣韻》解釋為“著述”;《正韻》則解釋為:“述,修也,纘也,撰也。凡終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據學者有關考證,“述”字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使用的情況大致是:《禮記•中庸》出現四次,《詩經》一次,《左傳》一次,《樂記》三次,《尚書》三次。從先秦其他典籍使用語境中的義項來判斷,將“述而不作”之“述”的字義解釋為“循”,應是基本可以定讞的。    接著來看“作”字何解。“作”的本義是“起”,即人站起身子來;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初字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為人起身。引申為“興起”,如《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又引申為“振作”,如《書•康誥》:“作新民”。《說文》段注:“作,起也。秦風無衣傳曰。作,起也。釋言,穀梁傳曰。作,為也。魯頌駉傳曰。作,始也。周頌天作傳曰。作,生也。其義別而略同。別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義一也。有一句中同字而別之者。如小雅作而作詩箋雲。上作,起也。下作,為也。”經傳注一般解釋為“創作”,原意為“新制禮樂”,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作者,新制作禮樂也”。    “述”與“作”在古代是專指禮樂而言的。“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大事莫過於紀元前十二世紀末期,周公之‘制禮作樂’”。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為“天下無道”,孔子的“述而不作”就不難理解了。又《中庸》雲:“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孔子無位,自無“作”的資格。《禮記•樂記》雲:“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既然“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那就說明能“述而不作”已經很不錯了,試想我們今人中有幾個能做到“述者之謂明”呢?如果大言不慚地認為自己“作而不述”,好像自己就是天降之聖人,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後世儒家為了教諭世人及後學,又多將“述而不作”發揮為孔子自謙之辭。如邢昺《十三經注疏•論語註疏•卷七》:“此章記仲尼著述之謙也。‘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老彭,殷賢大夫也。老彭於時但述修先王知道而不自制作,篤信而好古事。孔子言今我亦爾,故云‘比老彭’。猶不敢顯言,故云‘竊’。”又如朱熹《論語集註》“作,則創始也。故作非聖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盛,而亦不敢顯然自附於古之賢人。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也。然當是之時,作者略備。夫子蓋叢集聖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雖述,而功倍於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子後面那段話顯然是美飾,因為孔子成為聖人是後來的事,而當時老彭是大家公認的古之賢人,孔子自比於老彭,其實就像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是取法高,而不是出辭低。中國古代學者,各自追崇各家各派先賢是普遍現象,幾無例外,也無可厚非。而且就經學史的意義而言,孔子成聖的過程還相當漫長曲折且複雜,只是與主題無關,此處就不贅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眉形黃金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