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柳花夢裡
明宣宗的孫貴妃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十多歲時被明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童氏推薦入宮,由明宣宗母張太后撫養長大,與明宣宗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是後來明成祖朱棣將濟寧胡善祥選為明宣宗的正妻,孫氏則為妾,明宣宗不敢違逆爺爺,只能加倍寵愛孫氏作為補償。
明宣宗繼位後欲立心愛的孫氏為皇后,張太后以王朝女主人和長輩的雙重身份下旨,胡、孫兩家名分早定,無可更改,立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明宣宗無法在名分上做文章,卻大加封賞孫家,使得孫家待遇遠遠超過皇后家族。孫貴妃的父親孫忠起步是從九品芝麻小官,明宣宗直接將他擢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又將孫貴妃四個兄弟全部封為正三品指揮使和從三品指揮同知。胡皇后的父親從三品起步,被擢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胡皇后的兄弟則沒有得到任何推恩。
不久明宣宗又下了一道旨意,賜孫貴妃金寶,並用立後典禮的規格為孫貴妃舉辦授寶儀式,以文官首臣與武官首臣為授寶的正副使臣。在當時皇后有金冊金寶,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當一個貴妃的待遇全面追趕甚至碾壓皇后的時候,皇后危險了,但是老天沒有給皇后擺正位置的時間。很快,孫貴妃又懷孕了,並順利的生下了明宣宗的長子,大局已定,明宣宗快刀斬亂麻,以胡皇后無子為由,逼她上表退位,將孫貴妃立為皇后,明宣宗的心願總算了了。
因為明宣宗寵妾滅妻以妾上位,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名聲,也警惕了後世的皇帝,所以孫貴妃的授寶典禮成為明朝封妃典禮的異例。
參考資料:《明史》《明宣宗實錄》
孫太后畫像
一、明代后妃制度
中國后妃制度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制度,作為延續綿延子孫後代的宮廷制度,它是隨著皇權制度的建設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併成為皇權制度上無法剝離的一部分,歷代後宮制度都各有不同,但大體上是相似的,並且有著很強的前後繼承性。
比如明代的后妃制度對於後來清宮的后妃選擇就有很大的參考與借鑑性,明代的后妃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大體確定,雖然到了朱棣時候有所損益,但主體內容被後世繼承,明朝選擇后妃的主題來源於並不是功勳貴族,縱觀明朝的后妃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的后妃主要來自“良家子女”,在有明一代的后妃中,據人統計僅有三人出身高貴,比如明孝宗至死都不止道自己母親的真正姓名,母族的身世背景成為明孝宗一生都無法解開的謎團。明朝的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尾大不掉。
二、明宣宗時期的帝后不和與“後弱妃強”局面的出現
由於明朝建國以來,就吸取中國古代后妃干政的教訓,極力避免“歷史的重演”,所以在選擇后妃上對於后妃家庭背景十分看重,一旦被選為皇后,家族的勢力發展就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決定了皇后家族的母族,並沒有因為女兒成為皇后而帶來家族的榮光,相反家族勢力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明宣宗時期出現了兩個皇后第一個即是胡皇后,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皇孫選擇的,但實際上明宣宗並不喜歡胡皇后。
沒有母族背景的支撐,再加上胡皇后本來就得不到明宣宗的寵愛,多年以來在宮中的地位也沒有因為其皇后的身份而有所變化,甚至不如孫貴妃一般,史書記載:“胡皇后常年抱病宮中”,這種身體羸,又得不到皇帝寵愛的中宮之主,是無法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後宮之中,史書記載“帝殊不喜,每朝太后,必訿後。”這種結局或許從胡皇后入宮那日就已經決定了。
明代皇帝的影視形象
三、冊封典儀的“例外”
由於孫貴妃從小生養於宮中,並且與明宣宗青梅竹馬,所以無論是張太后還是朝中其他大臣后妃都知道皇后的位置宣宗本來是屬意於孫氏,所以按照明朝後妃制度而言,貴妃一下並無冊寶,但孫氏被冊封時卻是個例外,朱瞻基在張皇后的應允下,制金寶賜與孫氏。
四、孫貴妃“制霸後宮”的結局
孫貴妃真正命運轉折點出現在宣德二年,孫貴妃為明宣宗的生下長子朱祁鎮,此時的天平已經徹底滑向了孫貴妃,明宣宗決定廢后立孫貴妃為皇后,成為中宮之主。雖然孫貴妃多次請辭推脫,但這對於胡皇后而言依然是倒計時,1428年胡皇后被廢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貴妃被正式冊封為皇后。明宣宗逝世後孫皇后靠著自己獨特的政治魅力左右明朝政局的發展,主要就是土木堡之變與奪門之變。
與其說土木堡之變與奪門之變都與明英宗有關不如說這兩件事情都是在孫太后的應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在這兩件影響明朝政治走勢的事件背後都有著孫太后這個大boss的支援。
(一)土木堡之變是正統十四年就也是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南下將明英宗北擄至蒙古,一時明朝上下大亂,其中就有一部分肱骨之臣極力主張南下躲避蒙古瓦剌的鋒芒,這時候就體現出孫太后個人的政治智慧了,她力排眾議擢升于謙負責防守,另一方面又讓朱祁鈺監國,即此後的景泰帝。在這場政治危機終於在明朝上下的運作下被逐漸化解了。
(二)奪門之變又被稱為南宮復辟,指被瓦剌放回的明英宗在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支援下重新稱帝主持朝政,當然這件事情的發生也是事前得到孫太后的應允下,才得以復辟成功的。復辟成功之後孫太后被上徽號,即"聖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後宮徽號自此始,並逐漸被制度化。
較之於《如懿傳》中的如懿而言,孫貴妃的結局是完滿的,她的個人經歷也是豐富的,雖然早於胡皇后進宮,未能封后,但也正是緣由於此,才讓明宣宗感到愧疚從而更加疼愛孫貴妃,另一方面由於孫貴妃並不是皇后身份,也讓她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之中免於受到更多的衝擊。
后妃制度一方面作為皇權象徵的必要裝飾品而存在,另一方面,她們又可以在封建禮數雖規定規定的範圍內將自己的權力延展到皇權之中,在制度範圍內將個人權力得到實現,但即便如此,縱觀明朝歷史並沒有看到如同漢朝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宋朝的劉太后、甚至是清末的慈禧太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有明一代限制後宮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朝疆域圖
參考文獻:
1) 林延清:明朝後妃的歷史作用,明史研究,2012。
2) 林延清:明朝後妃在皇位繼承危機中的作用,求是學刊,2006。
3) 趙克生:明朝後妃與國家禮制興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