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87458123358

    非專業只是感興趣,總結了幾點,可能有些不是特別對。

    1.越冷的地方,生物體積總體越大,因為要儲存熱量。一桶水,和一杯水,哪個涼的快的問題。挪威森林貓和泰國暹羅,儲存熱量和散熱的需求。目前地球溫度是越來越高了。

    2.重力,因為水的浮力抵消了重力,水中的生物可以長得更大。而陸地上的生物要考慮到骨骼肌肉的承受能力,必須剋制一點。巨型生物鯨魚大烏賊都在海里,陸地上也有紅杉之類的巨型植物,但題主應該是想問動物。

    3.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物體積的大小。

    就拿蜻蜓舉例,生活在三億年前石炭紀的史前蜻蜓,翅展一米多。而現在的蜻蜓都是十分精緻的小東西了。因為三億年前植物空前繁榮,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高達30%甚至有一段時期到了45%,有足夠的氧氣來供應驅動巨大的身軀。而經過石炭紀~二疊紀之間的冰川紀,植物藍藻經過幾輪消亡,空氣中氧氣含量下降,為了適應,蜻蜓也慢慢變成了現在的大小。

    4.災難篩選,適者生存。無論是小行星撞地球還是巨型火山噴發,總之地球就是烏煙瘴氣,Sunny無法到達地面,植物大批死去,食草動物跟著死去,食物鏈一斷,大型食肉動物也跟著滅絕。曾經不起眼,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小型動物,它們需要的養分更少,依靠食腐或是撅食植物的根莖就能挺過災難。

    大的體型雖然有制霸效果,但遇到天災適應性就不行了。新一批的動物更敏捷,神經也更加精細複雜。之前看一個紀錄片說,大型恐龍的神經傳導非常慢,一頭三角龍被咬了屁股,大概要半個小時以後痛覺才能傳到大腦,不知道是不是誇張了。

    每一代的生物特點都不相同吧,從靜止過濾食物,到大體型爭霸,再到以質取勝,所有的生物都在努力適應環境。

    為什麼巨型生物越來越少了,因為環境變化了,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少碼的速度汽車爆胎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