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嘆浮名
-
2 # 雲端美
周朝,是記錄清晰的分封建國的統一國家。之前的商朝可能也是,因為有提到商的一些封國加盟周,周在初期封國最多時有一千個左右。周公發明的周禮,使得中央(周天子)與地方(封國)以禮規範,保證封國可持續繼承發展,同時保證對天子的尊崇。一個統一的、分封的國家就形成了,是為分而治之,天子與公侯伯子男等封國共治國家。
封國又分封大夫地盤,大夫封地可以傳世繼承,再一次分而治之。
天子、諸侯、大夫僱傭士(讀書人)共同管理國家。士以上為貴族;之下是平民、奴隸。
商鞅是魏華人,在秦國工作,著有《商君書》;張儀也是魏華人因楚懷王醉心聲色犬馬遂轉投秦惠文王。就是說,那時計程車可以在各個封國尋找發展機會;他們的智慧有機會發揮出來;比秦始皇大一統之後更自由、更安全、更可以思想。孔子也經常被各個封國請去講學。所以才有諸子百家,才有中國的思想高度。
後世只能寫詩歌。
-
3 # 百姓熱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先簡單的把分封制和分而治之的思想弄清楚。
首先分封制簡單來說是指天子將親族、功臣、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同時受封者則必須對天子承擔各種義務,並受天子控制。
而分而治之大致有兩層意思:1.分別治理。 2.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本意是將一個較大的力量打碎分成小的力量,這樣每個小的力量都不足以對抗大的力量。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目的是為了鞏固國家的完整性而分而治之則是為了分裂整體。
舉個例子清末到民國初年,中國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軍閥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列強分而治之的一種體現。由於不願意強大的中國出現,不同的軍閥往往被不同的外國勢力支援,造成中國沒有能力抵禦外侮。
再回到關於分封制的討論,分封制出現主要原因在那個時代生產力的限制。秦漢以前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而且交通和資訊傳遞都非常落後,邊遠地區發生什麼,天子是完全不可能做出及時反應,因此沒辦法直接管轄,於是天子就會把偏遠地區的土地封給自己兄弟、功臣等物件,讓他們幫忙管理。並允許他們在自己的封地裡享有一定特權,當然他們也要按時向天子進貢,並在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出兵作戰。
說白了分封制的存在是因為天子實力不夠所採取的治國策略,隨著生產力進步,天子實力增強,為了加強國家的穩定中央自己能管轄的地方就不會允許分封的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的時期為了削弱諸侯國頒佈的推恩令。
-
4 # 孝陵衛小校
其實恰恰相反。
周人興起於陝西西部的武功一帶,此時尚屬於遊牧部落,公劉時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此時才開始定居下來。到古公亶父時,迫於遊民民族的侵擾,不得不遷移到岐山下的渭河平原,此後周的力量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鳳鳴岐山”的由來。
雖然到周文王時,周有“天下三分有其二”的說法,但實際上他的力量並不大,故而武王伐紂時有“八百諸侯會孟津”的說法,如果周人有足夠的力量,根本不用會盟兩次。而且,如果消滅商朝有那麼容易就不會衍生出“封神榜”,要藉助神力才能推翻商朝。
因此,周人雖然是一個大的諸侯國,但其力量還不足以超過商朝,商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商朝內部,而非周人佔有絕對優勢。比如,牧野之戰商朝大軍的倒戈是雙方都想不到的。
周取代商總體而言很輕鬆,周人取得天下後,商朝的力量依然十分強大。所以周人採取了兩個手段鞏固統治,一是營建東都洛邑,洛邑的規模甚至比鎬京還要大,就駐紮的軍力而言,周人首都鎬京有“六師”,而東都“成周”就有“八師”。第二是,封商王紂之子武庚於商都,並將商的王畿分為衛 、鄘 、邶 3 個封區 , 分別由武王弟管叔(東衛管叔鮮)、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處)去統治,以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周朝的分封也圍繞著鞏固統治這個核心點,因為周人與商人不同,商人相比於周人處於中原地區,對東方廣大土地的統治基礎是周人比不了的,即使如此,商人也陷於討伐東夷的泥淖。要統治東方廣大的土地,周人只能派出一支支核心力量展開長期經營,這就是分封實行的現實背景。
我們可以看到,周人分封主要是沿黃河一線,除此之外的土地王朝初期很難實際控制。即使山西中部的太原地區周朝都很難控制,齊魯之地更是分封了王朝重臣去開疆拓土。
分封制開展以後,周朝的統治基礎就大起來了,下圖是不是特明顯:
綜上,周人的分封是為了加強本身的統治,增強周天子的權威,而非分而治之。
回覆列表
並不是。根據完整的史料記載,西周開始實行分封制,但是你要搞清楚封的是誰,絕大部分都是王室成員,是用來拱衛周王統治的。比較例外的一個是滅商功勳姜尚,一個是商朝後羿微子,不是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