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天安命
-
2 # 考古哥看世界
一、何謂毛公鼎
所謂毛公鼎,又叫毛厝鼎,因製作該器者名叫毛公厝而得名。在金石學界,毛公鼎的名號如雷貫耳。 毛公鼎高53.8釐米,重34.7公斤,三足呈馬蹄形,內壁有銘文32行、497個字,是中國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多的一件古鼎。 銘文描述了天下不穩的形勢,周宣王勉勵毛公為王室盡忠,並給予重賞。 毛公鼎之上的銘文,被稱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為成熟的西周金文風 格,飄逸灑脫、氣象雄渾,筆意圓茂,結體方長。全文文辭精妙並且完整,十分 的古奧難懂,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品。是海內青銅三寶之一,現珍藏於臺北國立博 物館。
二、毛公鼎的顛沛人生
毛公鼎據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縣被農民挖掘出來的,後古董商人蘇億年慕名前往,買了一頭毛驢換得了毛公鼎,於是"毛驢換毛公"在當地傳為佳話。
蘇億年將此鼎運到北京,賣給翰林院編修陳介祺,也就是提問中的陳翰林。光緒年間,陳介祺病故,數年後,被兩江總督端方按重量購買,毛公鼎重約70斤,即按每斤1000兩白銀計算,用了7萬兩白銀.宣統2年,端方在北京西山靈光寺修了個歸來庵,專門闢出一室,用來收藏他歷年來收集的古董,毛公鼎自然也陳列其中。
陳介祺是毛公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收藏者,也是鼎文拓寫和解釋的第一人。在他故去後,毛公鼎經歷了顛沛流離的流浪之旅,最終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說有一次陳介琪的女婿進京趕考,因為盤纏不夠,便來找岳父大人借點錢。陳介琪問他需要多少錢,回答說大約要400兩銀子,陳介琪二話沒說,進書房拿出幾張紙交給他說,你拿上這個,到京城後自然就有錢了。
女婿接過紙來一看,卻是幾張毛公鼎的拓片。他不相信憑這幾張紙就能解決自己的盤纏,以為岳父在敷衍他,但又不好說什麼,心裡卻是很不高興,另找別的親戚借了點錢便趕往北京去了。進京以後不久,帶的那點錢花光了,無奈只好拿出那幾張拓片,想著多少能變賣幾個錢,先渡過眼前難關再說。哪曾想才亮相,便有許多人前來爭購,競相抬價,很快幾張拓紙就換回了幾百兩銀子。
此時才知岳父並未騙他。由此可見當時有多少人一睹毛公鼎的渴望心情,其價值可想而知。
陳介祺得毛公鼎後,很快就對鼎內文字產生濃厚興趣。他請人拓好鼎內金文十餘份,除用於自己考釋外,分別寄給同好金石的好友吳式芬、徐同柏、許瀚三人,請他們也加以研究。
陳介祺學問淵深,精通古文,他在《毛公鼎釋文》中直接對應銘文寫出釋文,不識之字則照原文摹寫。在秘密研究的情況下,他的釋文已把銘文中大多數字釋出,而對於一些難度高的字則暫時闕疑。
後來,陳介祺參考徐同柏和許瀚釋文後,五易其稿,於1871年寫成《周毛公鼎考釋》。
———————————————
-
3 # 思華70
毛公鼎於光緒23年出士於陝西岐山縣懂家村。出土後的第九年、即咸豐二年輾轉落入兩安古懂商蘇氏兄弟之手,蘇氏在京城有一古懂鋪"永和齋"。當時在京城頗有名望的金石學家陳介祺(字壽卿、諡號夂懿、山東濰縣人,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在蘇氏兄弟處購得毛公鼎之前,已從永和齋買走聃敦"。並相約日後保持聯絡,得到毛公鼎向蘇氏兄弟見毛公鼎絲毫無損,工藝古樸無華,內壁有近五百字銘文,即上書在翰林院的陣介祺,陳接信後立馬匯去白銀100兩,言明以50兩作為定金,50兩作為運弗,叫蘇僱車專程護送京城,當陳一看到毛口公鼎時難掩激動之情,對蘇說寶物元價,不能以金錢比價,雙方成交後,陳又另償蘇白銀1000兩,至此、毛公鼎的第一個真正的主人陳介旗出現了。
回覆列表
本題回答關乎兩個主體,一個是毛公鼎,一個是陳翰林。要回答這個這個問題先要介紹兩個主體,首先說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被譽為晚清海內三寶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內有銘文接近500字,為現存字數最多的青銅器,具體多少尚無統一,記述的是周宣王請叔父毛公治理國家政務,毛公因此鑄造此鼎傳之後世。
再說陳翰林。陳翰林全名叫陳介祺,晚清著名的金石收藏家。19歲中進士,入了翰林院做編修,必勝鍾愛金石收藏。其收藏毛公鼎可謂是頗為坎坷。
陳介祺初聞毛公鼎與其認識的文物販賣分子蘇氏兄弟相關,毛公鼎第一任收藏者正是文物販子蘇氏兄弟。陳介祺由於與他們關係熟絡,每次有好的文物蘇氏兄弟都會先讓陳介琦品鑑挑選,獲得毛公鼎以後也不例外。陳介祺第一次看到毛公鼎激動不已,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相當冷淡,而這與其父的教誨有關。陳介祺父親在道光年間擔任過多部尚書,深知人心難測,特別是對於收藏稀世珍Bora說更是如此,有可能招來災禍,凡是稀世珍寶必不能收藏。正因如此。迫於無奈的陳介琦以資金不夠為由未能收購毛公鼎,而蘇氏兄弟也沒有轉賣他人。
九年後陳介琦父親病逝,陳介祺接管家族事物,沒有父親的管束外加有錢,陳介祺終於如願以償的購得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