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哈魚,又加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
麻哈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大麻哈魚屬)的一屬魚類,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分佈於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 大馬哈魚屬鮭形目,鮭科,馬哈魚屬,俗稱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齊目魚、奇孟魚等。大馬哈魚分佈在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臺灣的大甲溪也有分佈。成魚體長一般為53cm~ 81cm,體重為1kg~5kg,最大個體可達到10kg左右。目前中國主要分佈有三種大馬哈魚:普通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和同江市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畔盛產大馬哈魚,是“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馬哈魚 , 形態特徵 一般體長60釐米左右,體延長而側扁,頭後逐漸隆起,頭大而側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彎,形似鳥像,生殖季節時雄魚突出最為明顯,相向彎曲如鉗形,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小,鰓孔大,鱗細小,側線明顯,背鰭後方有一個很小的脂鰭和臀鰭相對,尾鰭淺叉形,體色變化較大,自海洋進入淡水之初,背和體側黃綠色,逐漸轉為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兩側有10~12條斑紋。 生理特性 2齡雄魚、3齡雌魚促成熟。雄魚頭後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鉤狀,領齒變強變黑。在圖們江,泅遊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於江口並開始上溯,4—5月份大批進入圖們江;8、9月份洪水下洩時成熟個體上溯至支流產卵。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約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溫11—20℃。卵粒赤橙色,懷卵量約3500粒。產卵時,通常1尾雄魚追逐數尾雌魚進入產卵場,雌魚擺動尾鰭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動砂礫,形成橢圓形產卵床。雌魚分數次排卵,受精卵落入產卵床內後由雌魚利用尾鰭掘動砂礫加以覆蓋。產過卵的親魚守護在旁。經2—3日後親魚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後的幼魚開始分離成泅遊型和陸封型。 生活習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馬哈魚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裡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 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大麻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釐米左右,深約30釐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懷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同江大馬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像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裡死”。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麻哈魚,又加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
麻哈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大麻哈魚屬)的一屬魚類,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分佈於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 大馬哈魚屬鮭形目,鮭科,馬哈魚屬,俗稱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齊目魚、奇孟魚等。大馬哈魚分佈在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臺灣的大甲溪也有分佈。成魚體長一般為53cm~ 81cm,體重為1kg~5kg,最大個體可達到10kg左右。目前中國主要分佈有三種大馬哈魚:普通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和同江市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畔盛產大馬哈魚,是“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馬哈魚 , 形態特徵 一般體長60釐米左右,體延長而側扁,頭後逐漸隆起,頭大而側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彎,形似鳥像,生殖季節時雄魚突出最為明顯,相向彎曲如鉗形,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小,鰓孔大,鱗細小,側線明顯,背鰭後方有一個很小的脂鰭和臀鰭相對,尾鰭淺叉形,體色變化較大,自海洋進入淡水之初,背和體側黃綠色,逐漸轉為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兩側有10~12條斑紋。 生理特性 2齡雄魚、3齡雌魚促成熟。雄魚頭後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鉤狀,領齒變強變黑。在圖們江,泅遊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於江口並開始上溯,4—5月份大批進入圖們江;8、9月份洪水下洩時成熟個體上溯至支流產卵。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約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溫11—20℃。卵粒赤橙色,懷卵量約3500粒。產卵時,通常1尾雄魚追逐數尾雌魚進入產卵場,雌魚擺動尾鰭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動砂礫,形成橢圓形產卵床。雌魚分數次排卵,受精卵落入產卵床內後由雌魚利用尾鰭掘動砂礫加以覆蓋。產過卵的親魚守護在旁。經2—3日後親魚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後的幼魚開始分離成泅遊型和陸封型。 生活習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馬哈魚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裡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 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大麻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釐米左右,深約30釐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懷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同江大馬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像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裡死”。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