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
1.竹罐 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8釐米或8—10釐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優點是取材容易,經濟易制,輕巧,不易摔碎。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
2.陶罐 用陶土燒製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凸出,狀如瓷鼓,底平,口徑大小不一,口徑小者較短,口徑大者略長。這種罐的優點是吸力大,但質地較重,容易摔碎損壞。
3.玻璃罐 是在陶製罐的基礎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狀,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其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直接觀察區域性面板的變化,便於掌握時間,臨床應用較普遍。其缺點也是容易破碎。
4.抽氣罐 即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膠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於抽氣時使用。現有用透明塑膠製成的抽氣罐,上面加置活塞,便於抽氣。這種罐亦易破碎。
拔罐法-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火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在面板上。具體*作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 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須注意的是點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面板.
2.投火法 將乙醇棉球或紙片燃著後投入罐內,乘火最旺時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這種方法吸附力強,但由於罐內有燃燒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燙傷面板,故宜在側面橫拔。
3.貼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塊,略浸乙醇,壓平貼在罐內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點燃後,將罐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這種方法須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過多,否則燃燒乙醇滴下時,容易燙傷面板。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燒和不易傳熱的物體,如小瓶蓋等(其直徑要小於罐口),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乙醇棉球,點燃後迅速將罐子扣上。這種方法吸附力也較強。
5.滴酒法 在火罐內滴人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勻地佈於罐壁,然後點火燃著,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須注意滴人乙醇要適量,如過少不易燃著,若過多往往滴下會灼傷面板。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藥液中,煮沸1—2分鐘,然後用鑷子夾住罐底,顛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面板上。煮罐時放人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痺等症。
(三)抽氣法 此法是將罐緊扣在穴位上,將注射器從橡皮塞刺人瓶內,抽出空氣,使其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膠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使之吸拔在選定的部位上。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施術部位的面板充血、瘀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拔罐法-拔罐法的應用 臨床應用拔罐法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
常見的拔罐法有以下6種:
(一)留罐 又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二)走罐 又稱推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塗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面板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
(三)閃罐 採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後,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覆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面板潮紅為度。
(四)留針拔罐 此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先針刺待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點將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鐘,然後起罐拔針。
(五)刺血拔罐 此法又稱刺絡拔罐。即在應拔部位的面板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用面板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
(六)藥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氣罐內盛貯一定的藥液,一般為罐子的1/2左右,藥物常用生薑、辣椒液、兩面針酊、風溼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然後按抽氣罐*作法抽去空氣,使罐吸附在面板上。
拔罐法-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
1.竹罐 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8釐米或8—10釐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優點是取材容易,經濟易制,輕巧,不易摔碎。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
2.陶罐 用陶土燒製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凸出,狀如瓷鼓,底平,口徑大小不一,口徑小者較短,口徑大者略長。這種罐的優點是吸力大,但質地較重,容易摔碎損壞。
3.玻璃罐 是在陶製罐的基礎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狀,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其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直接觀察區域性面板的變化,便於掌握時間,臨床應用較普遍。其缺點也是容易破碎。
4.抽氣罐 即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膠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於抽氣時使用。現有用透明塑膠製成的抽氣罐,上面加置活塞,便於抽氣。這種罐亦易破碎。
拔罐法-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火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在面板上。具體*作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 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須注意的是點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面板.
2.投火法 將乙醇棉球或紙片燃著後投入罐內,乘火最旺時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這種方法吸附力強,但由於罐內有燃燒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燙傷面板,故宜在側面橫拔。
3.貼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塊,略浸乙醇,壓平貼在罐內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點燃後,將罐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這種方法須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過多,否則燃燒乙醇滴下時,容易燙傷面板。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燒和不易傳熱的物體,如小瓶蓋等(其直徑要小於罐口),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乙醇棉球,點燃後迅速將罐子扣上。這種方法吸附力也較強。
5.滴酒法 在火罐內滴人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勻地佈於罐壁,然後點火燃著,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須注意滴人乙醇要適量,如過少不易燃著,若過多往往滴下會灼傷面板。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藥液中,煮沸1—2分鐘,然後用鑷子夾住罐底,顛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面板上。煮罐時放人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痺等症。
(三)抽氣法 此法是將罐緊扣在穴位上,將注射器從橡皮塞刺人瓶內,抽出空氣,使其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膠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使之吸拔在選定的部位上。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施術部位的面板充血、瘀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拔罐法-拔罐法的應用 臨床應用拔罐法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
常見的拔罐法有以下6種:
(一)留罐 又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二)走罐 又稱推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塗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面板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
(三)閃罐 採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後,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覆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面板潮紅為度。
(四)留針拔罐 此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先針刺待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點將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鐘,然後起罐拔針。
(五)刺血拔罐 此法又稱刺絡拔罐。即在應拔部位的面板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用面板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
(六)藥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氣罐內盛貯一定的藥液,一般為罐子的1/2左右,藥物常用生薑、辣椒液、兩面針酊、風溼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然後按抽氣罐*作法抽去空氣,使罐吸附在面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