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下讀書
-
2 # 良人一品
關於安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孫就以安為姓。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高僧,於是他就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 後魏安遲氏改為安氏。
堂號 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 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歷代名人
安清-一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唸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重榮——字鐵胡。五代後晉朔州人。後唐時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後歸後晉石敬瑭,任成德軍節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後,起兵反之,次年戰敗被殺。但他這種民族氣節,得到了後世的景仰。 安民——宋朝陝西長安人。是個有名的石工,當時著名的石碑,都出自他的刀筆。 安維峻——字曉峰。甘肅秦安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
3 # 圖文繪歷史
安姓,中國古百家姓排名79位,源自哪裡,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皇帝生兒子昌意,昌意的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居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武威。
安期生,道教八真之一,奉為北極真人,方仙道創始人,現舟山桃花島有安期生景區。從南北朝開始,在甘肅武威,有“昭武九姓”之說,指舊居在祁連山北昭武一帶有9個小國,分別以自己的國名為姓氏,分別為:安、何、曹、康、石、米、史、火尋、戊地。
圖為河南省安氏家譜理事會成員合影。6世紀中期,昭武9國相繼臣屬於西突厥,7世紀中期,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相繼歸屬於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管轄,其中安國在唐顯慶時為安息州,安國的安姓由此傳承繁衍至今。
北宋開寶二年,山西朔州安德裕高中狀元,3年後,他兒子安守亮也中狀元,歷史上罕見的父子狀元。由於武威在很長一段時間,屬於絲綢之路的要衝,這裡各民族混雜,所以安姓多有胡人血統,像唐朝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安祿山,他本是昭武9小國康國的後裔,本姓康,父親早死後,跟著母親改嫁後,遂改姓安。
河南省武陟縣安氏宗祠。現在的安姓早已遍佈世界各地,而要追根朔源,都會指向甘肅武威,比如河南安氏家譜編纂理事會,透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現有資料考證,大多數安姓是明初從山西省垣曲縣遷出的,而現在山西省垣曲縣有安姓聚集地是馬村,馬村的安姓史料記載直指甘肅武威。
回覆列表
一、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二、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三、以國名為氏。漢代有安息國王子入華改姓。唐代西亞、中亞有“昭武九姓”之一,
河南安氏家譜(36張)
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回至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漢字音譯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河南安氏家譜部分圖片、豫東中原安氏家譜、柘城安廟安氏家譜:
四、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為安姓的滿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五、山東日照安姓起源一說最早源於雲南,有正規記載是在明洪武年間(村立碑文),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山西遷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譜是從二世開始,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遷至江蘇。
二說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