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檸聊情感
-
2 # 寒星冷月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人到中年,其實也很容易懷舊,需要回憶,提到回憶,學生時代是個繞不去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終生難忘,大家也都想看看彼此的境況,以慰思念之情。遺憾的是,一場同學聚會把所有的美好打的稀碎,去了還不如不去,原有的美好彷彿一下子不存在了,那種失落、痛苦和無奈實在是讓人難受。
同學聚會時,談論過去的少,談論現在的多,即使談論過去,談得也都是彼此的糗事,恨不得讓人找個地方鑽進去,坐臥不安。談論現在的,談得都是誰誰當官了,什麼級別,誰誰家有錢了,開了幾家公司;誰誰家裡的老婆漂亮,是誰的千金之類的,這些話題普通的同學肯定也不想聽,他們不是來敘舊的,是來看笑話和炫耀的,這樣的聚會參加起來沒有一點意思,還不如不去,把過去的美好記在心裡。
我參加過類似的聚會,後來我就沒有再去了,覺得沒意思,加的同學微信群我也幾乎不發言,不願意在裡面說話。一是沒什麼可說的,乏善可陳;二是沒必要在這裡出風頭,如果回不到過去,不如就此塵封。
-
3 # 七葉一枝劍
同學之間的情誼,戰友之間的情誼,或者是在人生落難的時候結交的朋友的情誼,其實是人生最可貴的,最值得珍惜的。
如果包括這些情誼在內的感情,友情是建立在相同的意志的價值觀的基礎上的,那麼這種友情是可以持續的。
一致的價值觀的基礎上的友誼情誼,甚至可以達到一種境界,就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忘記。
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紛繁複雜,社會心理多變。必然影響到個人心理和個人的朋友的心理。
人到中年,家庭的經濟壓力,孩子教育的壓力,夫妻雙方情感進一步昇華的壓力,贍養老人的壓力……紛紛接踵而至。
這個時候對於同學聚會,朋友聚會,尤其是一些無效的社交,自然的就有心理牴觸,就想減少這種交友的成本。
再加上同學聚會當中也有一些人故意炫富,故意炫權等等等等。也導致一部分同學不願意去看人家的表演。不願意去參加之後給自己添堵。
根本意義上還是人到中年的價值觀取向發生了差異。
所以這個時候參不參加同學聚會。完全取決於自己,總之就是開心就好,不影響自己家庭和社會就好。
-
4 # 濟世佳人
問題 很多人到了中年再也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啦,你怎麼看?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個有以下幾點原因分享給大家:
一、年齡原因
人到了中年,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不一樣,同學時代是單純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現在完全不一樣,有家庭生活,孩子教育培育,為了生活有時需要加班,父母年紀大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為了工作和家庭有時還需要應酬客戶和領導,所以年齡到了中年承載了太多的生活中的問題,不想去參加
二、素質品質不同
開始的時候渴望同學聚會,想了解一下大家的狀況,敘敘舊,談談同學情,幾次聚會下來,發現有的同學喜歡講低俗的話,開無聊的玩笑,喜歡打探別人的隱私,喜歡抵毀諷刺別的同學,喜歡搬弄是非,喜歡顯擺,有的甚至帶上小三,總之五花八門。所以因為每個人的素質品質不同,感覺不同,不是說自己的素質高,品質高,只是不想和素質差品質差的人聚會,說和做違心的話和事。比如說我今天請同學吃飯,有的同學說不好意思,讓你破費了,下次我請,有的說謝謝你讓我們相聚,有的說他應該請他有錢,結果是我再也不想參加聚會了。
三、同學的身份、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態不同
人到中年同學的身份、地位、金錢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同,心態心理素質不同,相互關係也不同,把工作生活根本沒有交集的人硬拉在一起,完全是受罪。有的有身份,地位和金錢的同學喜歡顯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眼神中流露出不屑一顧。有的同學雖然很努力辛苦,或因為性格,或是因為家境太差,或是因為造遇意外。總之混的很差,聚會讓他更難過,是不是不想再聚會,如果遇到素質高的同學會幫助他,關心他,心態好的話會感激更加努力,如果心態不好,認為是壓力,讓他不想再聚會。有的同學因為聚會,仗著自己的地位金錢權勢,與同學之間發生了不良行為,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更不再想參加聚會了。
四、交流的話題不同
有的同學在上學的時候就沒有過多的交集,興趣愛好不同,生活環境,受的教育,工作環境,社會地位都不同,沒有共同的話題,同學聚會時,一大桌子的同學,有的都叫不上名字了,根本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聊天,不聊別人說你傲慢,聊不知道聊什麼,盲目的聊別人覺得假,有的同學見面就談投資,向你推銷產品,煩不煩,現在社會大環境變了,人的思維模式,溝通方式也變了,所以為了避免尷尬還是不再參加聚會。
五、身體狀態不同
人到中年,有的同學,身體健康狀態不好,體弱多病,沒有精力參加,或者他有心參加,大家都擔心,或者他參加後沒有自律性,開心過度,飲食過量,造成意外,對大家來說都是風險,所以也不願再聚會了。
六、衣品長相不同
人到中年成熟了,品味不同,有的同學特別是女同學,自律,氣質好,穿衣打扮有品味,講究精緻,讓人看到高貴有風度,年輕漂亮,有的同學不講究,習慣隨意,或者沒有條件講究(沒錢,沒身材),在一起就顯得格格不入,看到別人漂亮年輕沒白髮,自己面色暗黃無光,白髮滿頭(誇張),男同學都主動打搭訕,是不是感覺很多不爽,肯定不想再聚會
七、追求不同
我的回答結束,你的呢?
-
5 # 大山小石頭
人到中年,性格趨於沉穩,負擔逐漸顯現,社交活動在逐漸漸少,同學聚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一是同學聚會對於中年人來說已沒有太多的意義。現在大部分同學聚會也只是吃吃飯、聊聊天,應個場面而已,關係好的還是那幾個人,關係疏遠的依然不會聯絡。特別到了中年,通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所形成的社交圈已經很穩定,很多人只想在圈子裡舒適地活者,而不想去跟那些多年未聯絡的同學再去攀談,參加個這同學聚會沒有多大意義。
二是人到中年,成功與否已分辨的很清楚。原來的一個班中的二、三十個同學中,總有一、兩個成為意氣風發,事業有成,也有三、五個唉聲嘆氣,仍在底層徘徊,剩下的人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不溜。混的好的,自然想在同志聚會上顯示自己的優越性,而混的一般的,未必會給他這個機會,更不想在昔日的同窗前丟人顯眼。
三是人到中年,經濟負擔較重。步入中年,贍養老人問題凸顯出來了,要給老人看病,要陪老人聊天;扶育子女的問題也來了,供孩子上大學、給孩子買房子,還有自已本身也可能零件出現了問題,需要修理修理。所以,總會出現或經濟緊張、或時間緊張、或身體不舒適等問題,無法參加同學聚會。
總之,人到中年以後,總有各種理由不去參加同學聚會,同學聚會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
6 # 憶舊吧
很多人到了中年,再也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了。我認為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1.人到中年,沒有了青年時代的單純和真誠。
人到中年,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增長,閱歷加深,壓力增大。漸漸變得圓滑世故,再沒有了青年時代的單純和真誠。
青年時代,大家剛走上社會,思想單純,說話真誠,大家在一起,起點都差不多,各方面差距不大,在一起暢所欲言。
人到中年,同學聚會,說話慢慢地變成了官話,再沒有了年輕時想哪說哪的真誠。這樣的同學聚會,也就不想參加了。
2.人到中年,身份、地位、經濟等各方面有了差距。
人到中年,工作、事業、家庭都基本穩定。大家在身份地位、經濟各方面有了差距。同學聚會,更多的時候變成了攀比的舞臺。
聚會的時候,更多的話題是誰誰當老闆了,誰誰又升遷了,誰誰又換大房子了,誰誰的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了┉
如果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會感到心裡失落。對這些話題不感興趣,也插不上嘴。
如果再碰上個土豪,處處顯擺,更讓人心裡不舒服。
說羨慕也好,說嫉妒也罷,反正這樣的聚會讓人心裡不舒服 ,也就不想參加了。
3.人到中年,生活工作各方面壓力大,有時感覺力不從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車貸房貸等,這些壓力都壓在自己肩上。還有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有時真感覺力不從心。不敢請假,不敢亂花錢,慢慢地也就不願再去參加同學聚會了。
因為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到了中年,再也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了。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同學聚會是為了聯絡感情,不能讓同學聚會變了味。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的關係僅僅是同學,沒有等級貧富之分。不管過去多少年,希望每個同學還是當年那個少年。
-
7 # 薄荷星火
首先大家都能想到的,就是社會關係的不在對等。
同學時期無憂無慮,誰的家裡窮些,誰的家裡富些,除非那些過早成熟的人,大多數人並不在意,畢竟青春無敵,青蔥少年就好像擁有著無限的可能,誰也不會把這些看得太重,所以縱使大家的出身不一樣,在一個教室裡、一個操場上齊頭並進,還是站在同一個高度去交朋友和做同學的。但
是進入社會之後,卻大不一樣。這麼多人經歷了多年社會的洗禮,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創下財富,有的普普通通,有的一貧如洗,有的負債累累…早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從孩童時期進入到創一代的時期,你讓這些位置、高度等所有因素都不一樣的人,坐在一個桌上吃飯可以,但是能夠相談甚歡,心平氣和的相處,不卑不亢地交往還是有一定難度。你讓富翁和負翁都聊些什麼?即使一個願意張口,另一個也未必願意接話吧。單憑過去的那點歲月,聊個兩次或者一兩個小時,基本也就說完了。
這個就是第二個原因,過去的歲月已經模糊,有限的幾次便可以回顧完畢,而往事不能回味。當年的奇聞異事、或者未完成的念想,這個時候大家也不會藏著掖著,一個玩笑就說出來了,但之後你幹什麼?總不能反覆說吧。
何況過去時間太過久遠,好多事情當時那麼想,現在未必還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更多的事情都已經被遺忘了。所以往事經不起回顧,尤其是反覆的回顧,會把時間帶來的美感消磨殆盡。
還有一個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關於未來,關於現在大多數人的工作,生活已經完全沒有交集。其實在班級群裡偶爾還會搭上一些線,比如說有的同學會在裡面問有沒有做中介的同學,大家就知道他們家有房子需要賣了;還有的問銀行貸款的,那麼銀行的同學就會蹦出來;最扯的是有一位同學在裡邊問有沒有玩區塊鏈的,大家就知道它是鏈圈的了……但是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同學在職職業工作上並沒有太多的交集,而那些有交集的人,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圈,不必在大圈裡佔用公眾資源了。
綜上,從過去現在和未來幾個角度去分析的話,大多數人應該不是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但肯定不會頻繁的參加同學聚會,因為一年時間對於成長和發展來講,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當然也有例外,有一些人是願意去參加同學聚會的,首先就是一些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事業有成的人員,畢竟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第二種就是對班級中某個人還存有執念的純情分子,他會打著同學聚會的旗號去看一眼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但是這兩種人在同學群的大環境中,還是屬於鳳毛麟角,何況能掙錢又有時間的大佬畢竟不多。
找準自己的定位,再決定要不要去同學會吧。
————————————————————
-
8 # i讀物閣
我覺得這個問題存在著多方面的因素
一、年齡問題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一邊是家庭,一邊是朋友。
很有可能是因為上班,很忙,沒時間,畢竟中年也是事業發展的時候,這時候的重心在於工作,而除此之外又還有家庭,家裡長家裡短的,父母,老婆,孩子,一家幾口人都嗷嗷待哺的,同學聚會可能就無法分出精力去參加了。
二、情感問題
人到中年,再回首已惘然啊。
有的人在上學的時候和同學壓根就沒有過多的交集,這樣一來,同學聚會時,一大桌子烏泱泱的人,雖然知道相互之間叫什麼名字,但是卻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聊天。
還有一方面,班級裡肯定存在著關係好和關係不好的,關係好的倒是無所謂,這關係不好的,雖說過了這麼多年,但是做在一起難免還是會尷尬的。
另一方面,同學之間可能存在著年少輕狂時相戀,相愛過的人,這時候兩個人見面,要怎麼著呢?
所以中年了,同學聚會還是不參加了吧。
這就是我的觀點了。
-
9 # 彎彎的綠野仙蹤
這個問題叫我想到傅首爾在奇葩論壇上的一次論辯,當然除了有混的不好怕被比較的心理外,其實耿多的是嫌麻煩吧。
人到中年已經上有老,下有小了,左邊有房貸右邊還有車款沒還完。正是個人壓力最大的時候,也許有的人平時工作加班已經夠累的了好不容易一個週末可能還要跑個滴滴賺點兒外快貼補家用,要麼就是帶娃出去轉轉,難得的一家親子時光。
平日裡大家都天南海北的住著,離得近的平時還能走走遠的別說走動就是通訊都少了吧。原來上鋪的兄弟可能真的就慢慢變成陌生人了,沒有了感情的維繫再加之這麼對年不同的工作生活環境,在聊完當年的記憶之後真就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了吧。
所以這諸多的原因導致很多中年人並不熱心同學聚會,工作忙有家庭要照顧再加上感情漸漸淡泊想去湊熱鬧的心早就冷了吧。
作為一箇中年人特別能夠理解這樣的感受,雖然參加了畢業十週年的聚會並且幾乎所有同學也都到場了,但過去的日子終究還是過去了,當年壯年的老師鬢角已有白髮,當年稚氣未脫的同學們現在已浮現滄桑。都是回憶,但現實無時無刻不在提示我們的老去,也許是害怕見到時光的殘忍,我們都默契的選擇了不想見依次來抵禦時間的摧殘。
-
10 # 悠優閒語
主要是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大家的生活際遇各不一樣,所以不願參加同學聚會。
第1點:人和人之間沒有可比性,同學也一樣。說到這個話題,我心裡有點沉重。因為這個話題涉及到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會變得淡薄,並不是因為丟失了最基本的“善良”,而是因為時間長了,大家的生活際遇各不一樣。即便沒有時間的穿梭,在學校的時候也能體會到。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上學時我經常去他家。他家和我家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以讓你一目瞭然地知道貧窮和富貴的含義。他家裡是樓上樓下,還有一個大院子,家裡傢俱相當齊全。我家就60多個平方的自建房……那時候去他家的目的是看書和借書。他家的書櫃上有很多世界文學名著,讓我羨慕不已。這些書他不看,是他姐的。他的學習成績是班裡的倒數。
十幾年過後的同學會,我沒有去。這時候,他已經是*總了,子承父業。所有的同學,沒有能超越他的。人和人是沒有可比性的,同學也一樣。有人會說,畢業後三到四年,就飛快地拉大了距離。我要說,距離可能從一個人出生就拉開了,如果他正好成了你的同學,這輩子也比不過他吧!
第2點:物是人非,同學是過去的同學。盼相聚的一般是比較富貴的同學,或者生活安逸的同學。肯定有一些同學生活際遇不是太好,或者還在生活中奔忙,吃盡苦頭。實際過程中,因為聚會要花錢,少說1000元吧,還要有誤工費,這些都要考慮。成本的因素確實是一方面。
最主要是同學之間沒有什麼話題。試想,我一個貧民,買一套房子都愁得要命,怎麼跟我小學的同學,*總聊到一塊去?心裡肯定有自卑。大家在一起時,能聊什麼?肯定要聊工作,聊發展,聊家庭,聊小孩,如果你混得不怎麼樣,你願意聊嗎?
心裡不想,不比就什麼事都沒有!如果覺得聊不來,可以不去。如果想看看彼此,還是可以去的。同學之間要相互祝福,彼此尊重,這樣就好了!
-
11 # 濤影雲聲
同學之間的情誼是在最美好的年華,最快樂的時光擁有的最純真的感情。人到中年,經歷了走出校園、闖蕩社會、成家立業等幾個人生階段,品嚐過酸甜苦辣,見證過風雨彩虹,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收穫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感悟。得益於微信的強大功能,每個人都不再是散落於人間的天使,即使多年不見的同學也能被人肉出來,拉進各類“小學群”、“中學群”、“大學群”。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同學會應運而生,大家歡聚一堂,回首當年的青蔥歲月,重溫校園時的逸聞趣事、點點滴滴;分享這些年所經歷的人和事;加深彼此間的感情。但事與願違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熱衷參加這種同學會,甚至覺得那種經歷是對心靈的一種摧殘和煎熬。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其一、同學會已成為炫耀攀比的場合。顧名思義,“學會”是同學之間的聚會,大家見面直呼其名。在這裡不再有“張市長”、“李Quattroporte”、“王教授”、“周大校”......,也沒有滴滴司機、外賣騎手、空調安裝工、菜場小攤販......,大家只有一個共同且平等的身份,那就是“同學”。但實際場景卻是經過了開場時的相互打招呼和寒暄,一輪杯觥交錯之後,那幾位達官顯貴和有錢的金主身邊高朋滿座,人們如眾星捧月般圍坐在他們的身邊,各個臉上帶著敬仰、羨慕、甚至是諂媚的表情聽他們在那裡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奮鬥史,灌輸他們的人生哲學。而人群的外圍則三三兩兩地坐著些看客,有一搭沒一搭地在那兒低聲聊這些什麼,神情寂寥,寫滿尷尬。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分數排名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其二、同學會融入了過多的功利與算計。在同學會上,有人打著同學的感情牌,巴結權貴,攀附金主,搞好關係,建立人脈。或者是拜託當了領導的審批專案,調動工作;或者是動員大款投資業務、週轉資金;亦或是請在學校或醫院任職的同學為孩子上學或看病就醫行個方便......,甚至直接將同學會變成了現場推銷會和招商會,廣發名片,賣房子、賣保險、推銷各種產品和業務,甚至搞傳銷。
其三、同學會成了婚外情的溫床。俗話說:沒事搞個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雖說是調侃,但也反映了一個很普遍的現實。學生時代青春懵懂,校園戀情純潔而美好,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大家勞燕分飛、各奔前程,多年以後久別重逢,互訴衷腸,那份珍藏在心底的甜蜜和心動又浮現在眼前。人到中年,事業趨於平穩,婚姻生活卻歸於平淡,再加上有同學這個幌子可以充當障眼傘,很容易就擦槍走火,舊情復燃,甚至造成現有家庭的分崩離析。近些年來,隨著同學會的這種種弊端不斷被報道到網上,人們對參加此類同學會也不如前幾年那麼熱衷,更傾向於約上三五個確實走得近的、談得來的同學,小範圍的聚聚,聊聊天喝喝茶,雖沒有那些大型同學會那麼熱鬧,但也樂在其中,平平淡淡才是真。
-
12 # 大笨熊爸爸
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透,生活中所揹負的各種壓力也很大,已經沒有閒暇的時間和心情去理會旁人的事情,只想把生活過得簡單一點。自己的生活還沒有搞清楚,過明白,哪有閒暇去關心其他人的生活
白巖鬆是中央電視臺很有名的一個主持人,他在一次公開場合曾表示自己從來不用微信,更不會發朋友圈。別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我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過明白,哪有閒暇去關心別人每天吃了什麼,去哪玩了。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是這個心態,漸漸的退出了朋友圈,也漸漸的減少了外出應酬的次數,寧肯在閒暇之餘躲在家裡喝杯茶,看本書或者陪陪家人。這說明,中年人把生活過得更加平淡了,而生活本身其實就是平淡的,已經不再習慣年輕時那樣各種應酬,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剛大學畢業時,同學之間隔三差五就要到一起聚上一聚,喝點小酒,聊聊理想,談談人生。
工作幾年以後,依然保持著,一個月見一次,暢談一下工作中的得失,聊一聊彼此感興趣的話題,只不過這種聚會與剛畢業時相比次數明顯減少。那個時候很多人都以為是工作太忙,抽出時間太難。
結了婚,有了孩子,很多人便漸漸淡出了這種聚會,會拿出家裡有事陪孩子寫作業等等理由。再到後來,一次聚會都難以辦成,頂多只是畢業10週年聚一次而已。
其實這就是人們從青年到中年的一個轉變,心理上趨於成熟,更願意把生活過得簡單點,更願意獨處。因為生活中的很多滋味,他們已經嘗過。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他們已經懂得。
很多同學之間的聚會已經變味兒,攀比讓人難以接近說實話,現在的同學之間已經不像此前十幾年前那樣單純,或許這是由於當下社會上各種複雜因素所導致。當然這其中不乏依舊保持著純粹同學情誼的那些人,但這畢竟是少數每一次的聚會,可能參加的人並不都是你所希望見到的。
當然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同學之間的聚會已經變了味道,每一次的聚會都是彼此之間相互炫耀,相互攀比。人與人之間其實最怕的就是相互比較,沒有任何可比性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看似獨立的,而一旦相互比較就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落差,或讓自己不舒服,或讓別人感到尷尬。與其這樣,乾脆不會出席這些場合,那也避免了彼此之間相互為難。
我們組織同學之間的聚會,無疑是希望同學之間的情誼保持的更久一些,在若干年之後依舊能像在校園裡那樣單純,攜手前進,但這往往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很多人都有感同身受的時候,在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尤其是涉及到錢財的時候,恐怕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願意伸出援手那一刻,才會真正明白社會上原來是如此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多麼的脆弱。
而且在工作之後,很多同學聚會上往往涉及到各種人脈資源交流這個話題,有的人常常藉著同學聚會的由頭在飯桌上拉攏關係,這也讓本應單純的一場飯局變了味兒。
-
13 # 芳姐的快樂生活
這話說的一點沒錯,到了中年參加過一次,同學聚會後,真的不想在二次參加了,因為所謂的同學會,就是相互的攀比炫耀,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那天真無邪的一面了,也沒有那種感覺了,所以真的不想在參加了,有錢有勢的感覺很有面子,對於生活一般的,真的不願在參加!
-
14 # 一個小嘍囉
以前我認為這個事情不存在,可現在真到了自己身上,還真的不太願意去參加了。
沒什麼好聊的,大多數人都很假。關係好的不用這種聚會照樣關係好。關係疏遠的,聚再多也疏遠。
何必去吃這種不尷不尬的飯,喝那麼多不清不楚的酒呢?
回覆列表
人到中年不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生活壓力太大,分不出多餘的精力去參加一些毫無意義的聚會。
張愛玲說,人到中年,一睜開眼身邊都是想依靠你的人,卻找不到你可以依靠的人。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除了工作外,還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孩子的教育,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同學之間的聚會。
2.經濟困窘,一些不不必要的應酬能推就推。
人到中年,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看病吃藥是常有的事。這個時候父母也老了,保健品住院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孩子上學,經濟壓力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這種情況下,就算他們想去參加同學聚會,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聚會不是說說就可以,你得實打實地拿錢出來,大家一起K歌、下館子。
3.很同學之間聯絡少,感情疏遠。
很多人畢業以後,跟同學之間的聯絡就少了,再見面常面臨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這種情況下,聚會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直折磨,當然不願意去參加了。
4.聚會的性質,從聯絡感情變成了互相攀比。
去參加過同學聚會的人多少應該有點感覺,同學之間多年以後再見面,大家說的最多的話題,就是誰誰誰在哪上班,誰又發了筆橫財,誰活得更體面。
這種為了炫富而參加的聚會,除非你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否則應該沒有人會想去參加吧?
理由大概就是這幾條,總之不管願不願意去參加,我得覺得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