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渭水徐公
-
2 # 味哎兒
述史,是史官聽腦記史者述,及看寫者記的行為。再正式錄入史案冊上。
正式錄入史冊案內是書史。
後世依史冊案整理,是編史,流行流傳的史書,都是編史。
真史乾巴巴的,沒味道,不文學,僅如簡歷或檔案。由是加添點調味料,才寫家鄉家人友敵,男女事,子孫事,日常喜憤態。此與史真無關,全憑後世編史者加添。
如王去打仗,怎帶軍怎調兵才是史,那來睡幾個老婆事。王家女不得干政是鐵律,戰場帶女人僅瞎編。
古人戰有規則的,先通告,再佈陣對壘,再擊鼓才出戰。所以掛出免戰牌,另一方回本駐地的。
佔他人地盤,原族被封為土地主,並不殺盡,僅滅戰犯原凶的。奪其妻室是勝利戰利品之一,也是自勇猛的彰示,返營可證可誇物的顯排品而已。
俘為奴,供役使,不殺滅的,人口掠來是戰的本因。
不論啥王,若要女,遍天下任意挑,沒必要用敗王妻的,咋論都不年青了,比不上妙齡少女的。
看史莫看男女事,這與史沒半毛關係,僅母嬰及國戚有聯絡些罷了。
一個王百個妻,受得了嗎。三千寵愛的楊貴妃怎獨佔王了呢。王也是人,也有合來合不來,喜厭的,更崇專一的。忠忠忠是王最注重及強調的。近女多減壽,王比老百姓更望長壽的,肯毀自壽嗎。僅妻幾年不妻了到有可能。
-
3 # 弋北談古今
在成吉思汗生活的草原戈壁部落中流行著一種搶妻的傳統,每當一個男人失敗,他的妻子兒女都會被勝利者所奪走。無論是女人還是孩子因為他們部落的傳統便是如此,對於被搶奪這件事情也早已經看淡。
所以當成吉思汗搶奪了五百多名敵人的妻女收為自己的嬪妃時,成吉思汗料到她們勢必不會做出暗殺的舉動。
成吉思汗對於自己的實力有著絕對的自信,他堅信自己不會遭到背叛也不可能遭到暗殺。
雖然說成吉思汗對自己的實力感到絕對的自信,堅信自己的實力能夠威懾他的嬪妃。但是成吉思汗為了保險措施,對他的後宮也採取了嚴密監視並且重兵保護的手段,以防止出現不可測的情況發生。
成吉思汗既然有信心納仇人的妻女為嬪妃,勢必對自己有著極強的自信。而且在草原的生活規則與中原地區也不盡相同。出於對生存的考慮,成吉思汗的嬪妃也不會選擇對成吉思汗進行報復舉動。畢竟一但成吉思汗死亡,她們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
4 # 只怪自己腿短
成吉思汗有一句舉世聞名的名言:“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妻女也。”而他的一生也在不斷的踐行這一至理名言,硬生生將這句話變為了現實。
近年來一些國外的科學家通過檢測亞歐多個國家的國民的DNA,也驗證了這個說法,當然,從160萬到1700萬人,說法不盡相同。鐵木真一生征戰,樂趣除了殺人,就是掠奪,掠奪的目標之一就是女人,他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打敗敵人,奪取他所有的一切,騎他的駿馬,把他的美貌妻妾據為己有。”他可不僅是說說而已。鐵木真有四大“斡兒朵”,這個斡兒朵的概念相當於後宮群,娶過的妻妾有四十幾名,經手的只怕還要乘以十倍。
根據《史集》和《世界征服者史》的記載,成吉思汗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先後擁有過500多名妻妾。這些妻妾中,一部分是成吉思汗正常聯姻娶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其他部落或國家,為了免遭傷害,主動送來的;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其他部落、國家搶來的。這些女子的親人很可能就是被成吉思汗的軍隊所殺,跟成吉思汗有著血海深仇。
那成吉思汗為什麼不擔心自己會被這些可能帶有仇恨的女子暗殺掉呢?他應該是會擔心的,只是會提前做好預防。有了防範,成吉思汗自然會安心很多。
成吉思汗自幼就在金國對蒙古的“減丁政策”下生存,又經歷過年幼時就被部落拋棄的命運。在他成年後,還被對手搶走過妻子。這些經歷,將成吉思汗磨鍊成了一個堅韌、鐵血的征服者。再加上成吉思汗體格強健,他從心理上具有徵服者的優勢,自然不會畏懼搶來的區區女子了。
成吉思汗作為一個施暴者,會懼怕被施暴者麼?在他的眼中,對方只是一頭待宰的羔羊而已,只要沒有攜帶致命的武器,他何懼之有。而且,被成吉思汗施暴過的大部分女子,多是嚐嚐鮮就送人或者殺掉了。這些女子也沒機會進行周密的刺殺計劃。
成吉思汗在很多時候,將這些女子睡過一次就給丟棄了,被他睡過的女子,應該遠遠不止500多名。成吉思汗也因此留下了眾多的子嗣,估計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個親生子女。
那些能夠被成吉思汗留下來,並作為正式嬪妃的,多是成吉思汗所信任的女子。目前比較確定的也就三十多名,並被分為了四個斡兒朵。一個斡兒朵應該就是一組蒙古包,類似清朝的一個宮院,其中不同的房間中住了不同的嬪妃。
推測這些妃嬪給成吉思汗侍寢時,也會類似清朝的妃子,要脫光了,用罩衫或者被子裹起來送到皇帝的寢床上一樣,必然要先經過一番檢查。比如匕首之類的尖銳器物,必然是不能攜帶的。否則,讓一個帶刀,還可能懷著仇恨,想殺自己的妃子侍寢,誰會不擔心?
-
5 # 仁者厚德載物
公元1162年,鐵木真出生,在他出生的那一天,恰巧是他父親作戰凱旋歸來時,他父親給這個剛出生的兒子取名鐵木真,蒙語“精鋼”的意思。
鐵木真從小便開始練武,非常刻苦,鐵木真從少年時代,便展露出出類拔萃的實力,他的智慧和武功一樣讓人羨慕,名聲也很大,這為他後來征服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吉思汗曾說過,
“男人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殺死敵人,使敵人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將敵人美貌后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玫瑰色的面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甜蜜的嘴脣。”——《史集》根據波斯文史書《史集》的記載——本書的作者為13世紀伊利汗國的歷史學家拉施特: 成吉思汗的后妃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他征服各國、各部落時虜掠來的。 這個資料應該是可信的。 500多個老婆,即便沒有“後宮佳麗三千人”,數量也真是較中原皇帝毫不遜色了。
其實成吉思汗臨幸的美女遠遠超過五百人,因為除了個別美女之外,成吉思汗基本不會娶搶來無名部落裡的美女,多是嚐嚐鮮就送人或者玩夠了就乾脆殺掉她們。
成吉思汗的美女們大都是由各宗王、千戶從蒙古婦女和各國俘虜中挑選出來獻上的。成吉思汗選擇所喜歡的美女留下,其餘的美女則賞賜給部下。
正史記載的成吉思汗妻妾只有39人,其中封為皇后的23人(蒙古語皇后稱為"可敦"或寫作"哈敦"、"哈屯")。成吉思汗把她們分配在四個斡兒朵( 斡兒朵:原意為氈帳,後來指宮室,漢語譯為宮帳、行宮,或簡稱為宮,是由數百、上千座營帳組成的帳幕群。每個斡兒朵均居住著成吉思汗的若干后妃,負責管理斡兒朵的日常事務。)
由於蒙古宮禁森嚴,不允許外人接近,所以成吉思汗的后妃情況很少有人知道。
在青史留名的成吉思汗的女人中,有這麼幾位大大的有名:
3、忽蘭。最受寵的二號皇后。蔑兒乞人答亦兒兀孫之女。“忽蘭”在蒙古語裡的意思是“Mustang闌”。她是第二斡兒朵之首,地位僅次於大皇后孛兒帖。據記載,忽蘭美貌驚人又溫柔賢惠,是成吉思汗最寵愛的妻子,成吉思汗死後還與其合葬。成吉思汗懷疑納牙阿與忽蘭發生關係,真的臨幸時,發現她還是處女之身,因此對她相當寵愛。
4、也遂。三號皇后,是一位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人。她的品質、智慧與高超的手腕不僅影響著鐵木真,也影響了那個時期的蒙古歷史,她應該是蒙古國繼訶額侖(成吉思汗的母親)之後,第二個偉大的後宮管理者,對成吉思法襄助甚大。
6、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據蒙古人口頭相傳,1227年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時,指名索取此絕色美女,王妃被送到蒙古營中後,佯裝同意與成吉思汗做愛,在陪寑當天夜裡,她趁成吉思汗專心做愛,將他的生殖器官一口咬掉。67歲的成吉思汗羞恨交加,病重而死。西夏王妃跳黃河自盡。
至於成吉思汗為什麼不擔心被嬪妃美女暗殺,首先成吉思汗武功高強,一般美女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其次成吉思汗有嚴格的保安措施,比如讓侍寢的美女一絲不掛無法攜帶武器。
但人世間處處都有陷阱,讓人防不勝防,雖然美女無法攜帶武器,但她的牙齒是天然的武器,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最終還是死在美女手裡。
成吉思汗死後被按蒙古人的傳統祕密安葬。蒙古馬隊將墓地踏平,然後植木為林,並種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隨後,蒙古人將800名士兵和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在墳上殺死了一隻駝羔,將血撒在其上,祭拜成吉思汗時,牽出被殺駝羔的母駝作嚮導。
成吉思汗征服美女的心,直到死後也沒有停歇。《世界征服者史》上說,窩闊臺當上大汗後,為成吉思汗的英靈散發食物三天,並從眾多功臣家族中,精心挑選40名17歲左右的美女,讓她們穿上用黃金和寶石裝飾起來的貴重衣服,與一些駿馬一起作為祭品殺死獻祭。這被殺死的40名美女,就是成吉思汗死後征服的美女。
-
6 # 北斗趣史
成吉思汗也是被毛爺爺評價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一生征服了無數國家,也征服無數美麗的女性,成為無數百姓的君主。《集史》和《世界征服者史》中曾記載成吉思汗擁有500多名女人。而這些嬪妃大多是從被征服部落、國家手中搶來的。毫無疑問的,鐵木真身邊的這些妃子,她們無疑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在那時候,身為一個弱女子,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們毫無反抗之力的充當了戰爭的犧牲品,被自己原來的部落所拋棄。
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其實我們要知道遊牧民族有一種名叫“搶婚”的習俗。就是說將女人強行搶過來,當做自己的妻妾。簡單地說,誰武力強大,誰就能搶走更多的女人,而這些女人對搶奪者一般不會有怨言。而且搶親的男人也會照常將這些搶過來的女人當做正常的女子來看待。成吉思汗母親訶額倫,她就是被也速該搶來的。成吉思汗所征服也大多數是遊牧民族,因此,她們更容易對自己處境安之若素,因為她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也根本不會想到去暗殺成吉思汗。其實我個人是無法認同這種做法。
結合上述,成吉思汗是完全不用擔心被妃子暗殺,並且非常的安心讓這些妃子為自己生兒育女。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這些美女根本不具備暗殺的機會。
好的,講明白這一點,剩下的就很好理解。遊牧民族的搶婚也好,搶妻也好,都有著一定的慣例,我把你打敗了,你的所有媳婦都是我的。
所以那些匈奴女子,他們根本起不到任何的反叛之心,也不會想到謀殺自己的夫君,畢竟夫君僅僅是換了一個人而已,又不是說沒有夫君了。
嚴格的搜身制度成吉思汗也意識到,一旦自己搶的某一個女子和之前的老公關係比較深,不喜歡現在的老公的話,很有可能趁自己不注意來一下子。
如果是個普通人,來一下子就來一下子,死也造成不了影響。
所以每一次玩遊戲的時候,這些女子都會被嚴格搜身,她們身上不會攜帶任何一個物件,這個物件哪怕是僅僅的一小塊布片也不行。
美女愛英雄成吉思汗可能不帥,成吉思汗可能也沒我們想象的那樣又高又壯,但是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成吉思汗是英雄。
-
8 # 歷史員外郎
鐵木真一生征戰,除了殺人,就是掠奪,掠奪的目標之一就是女人,成吉思汗有一句舉世聞名的名言:“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剷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他們的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的美貌的王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的玫瑰色的臉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甜蜜的嘴脣,這才是男子最大的樂趣!”
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妻女也。他可不僅是說說而已。鐵木真有四大“斡兒朵”,這個斡兒朵的概念相當於後宮群,娶過的妻妾有四十幾名,經手的只怕還要乘以十倍。那麼成吉思汗為什麼從不害怕這些妃嬪刺殺自己呢?
成吉思汗之所以不害怕敵人的妻子向他復仇,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不想殺——風俗原因,強者為王
首先,自古以來美人都是十分崇拜英雄的。成吉思汗能夠征服這麼多國家,他本身就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古代女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她們將男人當成自己的天,遇到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很難不愛上他。
其次,這些遊牧民族的風俗跟我們本身就存在很大不同,他們是允許搶親的,這些女性也認為自己屬於勝利者,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她希望她的男人是個強大的英雄,也是能給自己帶來安全穩定美好生活。而搶親就是實力的證明。勝者為王,而勝者當然可以把敗者的東西據為己有,女人也不例外。
二是不敢殺——為了部落的安全
有些部落為了不被成吉思汗消滅,會獻出部落最美麗的女子,祈求得到安全。這些女子對於自己成為成吉思汗的妃嬪感到不滿,但是為了部落,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一旦她們敢對成吉思汗不利,蒙古人會立馬將她們整個家族屠殺來陪葬。不得不說這一招真的太狠了,所以這些女人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三是不能殺,做足防範措施
成吉思汗作為一個施暴者,會懼怕被施暴者麼?在他的眼中,對方只是一頭待宰的羔羊而已,只要沒有攜帶致命的武器,他何懼之有。而且,被成吉思汗施暴過的大部分女子,多是嚐嚐鮮就送人或者殺掉了。這些女子也沒機會進行周密的刺殺計劃。
結論
因此,雖然成吉思汗擁有眾多嬪妃,而且多數是敵人妻女,但是成吉思汗一點也不擔心被殺。因為這些女子要麼不想殺,要麼不敢殺,要麼不能殺。
-
9 # 史海閒聊
成吉思汗五百多名嬪妃,多數是敵人妻女,為什麼不擔心被暗殺?
在當代,成吉思汗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認為他是英雄的有之——畢竟成吉思汗打敗了強大的金帝國和花剌子模王國,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則橫掃了歐亞大陸,甚至蒙古騎兵兵鋒一度指向埃及。這在世界古代史上,都堪稱前無古人。
但是,認為他是屠夫的也有,尤其是對他的價值觀不認同:成吉思汗認為,殺死敵人,霸佔敵人的妻女,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個人感覺,這涉及到傳統問題:
漠北傳統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幾千年來,漠北部族長期處於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的狀態,並且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反覆——比如西漢時代的匈奴,歷史學者認為匈奴屬於奴隸制社會,但是,東晉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曾諮詢漠北部族的酋長:漠北是否有能當將帥的人物,酋長表示並沒有。並且提到漠北人的生活狀態。歷史學者認為,這一狀態類似原始社會部族。
落後的社會狀態,必然催生落後的文化。因此在歷史上,搶親、殺人搶妻等傳統,在漠北傳承了數千年。甚至對於漠北男人來說,女人僅僅是一個物件,《史記》裡面有過匈奴冒頓單于將自己的姬妾送給東胡大酋長的記錄。
因此,殺死敵人,霸佔敵人妻女,屬於一種漠北傳統,在這種傳統裡面,也沒有妻子為丈夫報仇的說法。
當漠北傳統遭遇華夏文化正因為漠北的這種落後傳統,導致了華夏知識分子對漠北部族的鄙視,因此在古代士大夫眼裡,蠻夷和禽獸無異。事實上,這種歧視源自文明層次差別。就好比當代中中國人認為非洲很多部族的習俗不堪接受一樣。
往往低層次文明無法理解高層次文明的東西。成吉思汗或許沒意識到,漠北傳統只能應用於漠北,而並非世界通用,並在這上面吃了大虧。
早在西夏仁宗(大約相當於南宋初年)在位時期,西夏皇帝就宣佈致力於發展儒學。甚至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頊還曾是西夏科舉狀元。
不料,有了貞節意識的西夏皇妃,在和成吉思汗進行生命大和諧活動中,用牙齒讓成吉思汗瞬間成了一位公公,最終,導致成吉思汗喪命。
從某種角度來說,成吉思汗之死,正是漠北傳統和華夏文化衝突的一種體現、一個產物。
-
10 # 黑土邊疆
成吉思汗的嬪妃確實很多都是戰勝其它部落後,將姿色過人的美女納為妃子,將百姓分給眾家親信們。其中最有名的有幾名妃子,如塔塔兒部的也速乾姐妹、蔑兒乞惕部的忽闌夫人,都是成吉思汗征服其部落後,將其殺的兒孫未留,使其家國灰飛煙滅,擄其妻女役為家奴,擇其美人摟入懷抱。成吉思汗與塔塔兒人有著世仇家恨,在征服塔塔兒部時,將立寨反抗的塔塔兒人男子,身高超過車軸的全部殺掉。成吉思汗在征服乃蠻部後,將乃蠻部塔陽罕的母后古爾別速叫到身邊,對她說:“你不是說蒙古人身上有臭味嗎?現在怎麼也過來了。”說罷便將古爾別速留在帳中。成吉思汗的做人原則就是,仇之以仇,恨之以恨;恩之以恩,德之以德。
成吉思汗曾以什麼是“男子漢最大的快樂”為題,讓群臣討論,有的說是騎駿馬、打獵時放鷹、狩獵是為最樂。成吉思汗則說:“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妻女也。”
成吉思汗不擔心被暗殺?成吉思汗身邊有萬名的怯薛軍(近衛軍),日夜守衛他的安全,近衛軍中有弓箭手,侍衛隊,負責成吉思汗的日常起居及餐飲,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侍衛的地位比千戶長還要高,要知道成吉思汗只冊封了九十五個千戶長,五個萬戶長,可見成吉思汗多麼珍惜自己金貴的生命。近衛軍平時不參加戰鬥,只跟隨成吉思汗出征,是蒙古的武力中堅支柱。
據《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汗是在率大軍出征西夏時,馬受驚,成吉思汗墜地受了重傷,病逝於六盤山。也有史料講是被西夏王妃用嘴咬傷所害,成吉思汗曾下令,要將他們斬盡殺絕。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在西夏投降後,蒙古軍對西夏進行的屠殺,這是出於報復、懲罰的殺戮,留下了血腥的記憶,党項人從此消失在中國的歷史中。當年對塔塔兒人進行了凡比車軸高的男人斬盡殺絕,那是因為塔塔兒人毒死了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亥,將蒙古人的首領俺巴孩交給金國,騎木驢而死,否則蒙古軍對西夏党項人的屠殺很難解釋通。成吉思汗是世界上偉大的征服者,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大蒙古帝國,那是一個野蠻的、英雄的時代。
回覆列表
擔不擔心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吉思汗的確死在了這些女人的手裡。
根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正是死於敵人妻子(西夏王妃)的謀殺。這個說法,來自清代史學家薩囊徹辰的《蒙古源流》,這是較為權威的官方史料。時至如今,這本書仍是研究蒙古歷史的珍貴寶藏。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成吉思汗的死因,讓後人紛紛猜測,卻莫衷一是?
在最權威的史書《元史》中,對成吉思汗的死描述比較簡單,“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啥老徒行宮。”
說句大白話:農曆7月份,成吉思汗生病了,然後就死在了自己的行宮。
正史裡光說了結果,沒有說原因,所以人們才會猜來猜去,而且史學家們各執一詞。
總結起來,成吉思汗的死主要有五種說法:
一說,成吉思汗是墜馬而死。
在《蒙古祕史》中的記載:成吉思汗騎馬不慎從馬上跌落,然後又被後面的馬踩踏身體,受到重創後不久死去。
這種說法,比較讓人懷疑,因為馬在奔跑的過程中,會迴避障礙物,馬踏在人身上的可能性比較低,所以這種說法不夠讓人信服。他們姑妄言之,我們姑妄聽之。
二說,蒙古有個民間傳說,說成吉思汗是被雷劈死的。
傳說在農曆7月12號這天,正是北方容易有雷陣雨的時候,成吉思汗在騎馬途中,突然電閃雷鳴,被雷電擊中跌落而死。古時候認為人被雷劈是受天譴,是非常不好、不吉祥的象徵,所以我們在《元史》上沒有見到記錄。
這個說法就更胡了天了,畢竟這是極小概率的事件,我們姑妄聽之。
三說,成吉思汗是被毒死的。
這個記載來源於俄羅斯,在一些金賬汗國的歷史資料中,傳說成吉思汗是被三兒子(窩闊臺)毒死的。成吉思汗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不和、不睦已久,成吉思汗就準備選三兒子(窩闊臺)為儲君。但是後來又對三兒子不滿意,又想讓小兒子(託雷)為儲君。這個事情被三兒子(窩闊臺)知道以後,為了自己的利益,窩闊臺悍然下毒,害死了成吉思汗。
這個說法不無可能,皇家的父子關係,其實遠遠不如民間父子。為了奪位,他們什麼事情都乾的出來。這個說法的可能性,要大於前兩者。
四說,西夏的王妃把成吉思汗給殺了。
《蒙古源流》是這麼記載的:成吉思汗的軍隊攻打西夏的時候,士兵俘獲了很多漂亮的西夏女人,其中有一個就是西夏的王妃。據說在陪寢當夜,這位西夏王妃趁成吉思汗剛剛完事,全然放鬆警惕之後,就趁機把他給刺殺了。
五說,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一口咬掉那話兒,然後失血過多而死。
蒙古民間傳說,成吉思汗去攻打西夏,西夏上了書信準備投降,成吉思汗就把西夏王妃在內的全部宮廷美女,收到自己的後宮來享用。在成吉思汗和王妃正親熱的時候,王妃一口將他的男根咬掉,然後她自己投河自盡,成吉思汗則因失血過多死亡。
後面這兩種說法,比起前面的說法,其實更容易讓人信服。原因有三:
一、清朝乾隆皇帝,將《蒙古源流》這本記載成吉思汗死法的書,編進了《四庫全書》,可見乾隆對這個說法是十分認同的,這也意味著,當時史學家也對這個結論一致認同。
二、歷史上記載,成吉思汗死前立了遺囑,對西夏進行屠城,不僅屠城,還把西夏皇陵給毀了,並且把宮內的史冊付之一炬。說明成吉思汗,對西夏有著異乎尋常的仇恨。
戰士沒能死在戰場上,卻以這種方式死去,死得如此窩囊。換成誰,誰不恨?
史料記載,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血洗了西夏的都城興慶府(今天的銀川),將西夏的宮殿和史冊全部燒燬。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人對西夏史所知甚少的原因。
三、元代人修史的時候,並沒有修西夏史,是元朝人對西夏有極強仇恨的另一個鐵證。
我們所見到的遼史,金史,乃至宋史,都是元朝人修的。可元朝人偏偏沒有修建西夏史,原因只有一個:元朝人恨透了西夏。這個事實,正是前面說法的最強佐證。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根據成吉思汗的行為和史書的記載,西夏王妃很有可能是謀殺成吉思汗的真凶,元朝史官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恥辱,所以沒有記載。所以明朝人編纂《元史》時,找不到對應的資料,所以沒能將這些細節寫進正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