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文長
-
2 # 大黃扯點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嚴謹,因此我先稍微解釋與補充。
歷史上以魏作為國號的有以下幾個: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三國時期的曹魏,十六國時期的冉魏,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以及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東魏和西魏。
這其中由於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天下共主才能稱“朝”,因此戰國時期的魏國,稱不上“魏朝”。此外,冉魏由於存在時間太短,史學家甚至沒有將它算在十六國裡,因此也稱不上“魏朝”。東魏和西魏的存在雖然時間也都不長,但均算作是一個朝代,只是由於傀儡政權的性質,影響力僅僅只是作為北齊與北周的過渡與鋪墊,甚至談不上影響力。
所以能談到影響力的魏朝,只有三國時期的曹魏,以及南北朝的北魏。
曹魏曹魏的實際建立者為曹操,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此後曹操進一步加封為魏王。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魏王位,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2月10日)代漢稱帝,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曹魏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統一北方,結束了漢末軍閥混戰的局面,進入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
2、政治上創設“九品中正制”,對於人才的選拔,較漢代的察舉制有所進步,但隨著由於世家門閥逐漸掌握了朝政,逐漸流於形式。但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了四百年,直到隋朝施行“科舉制”才被廢除。
3、軍事上擊敗了南匈奴、烏桓、鮮卑、高句麗等國,威懾四夷,但由於擊敗之後同意部分胡族內附,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4、文學上,“建安文學”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風範,對後來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他的前身是代國。386年,拓跋珪召集祖父代王的舊部,即代王位,正式恢復了代國,定都樂盛,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此後北魏正式介入十六國的戰爭中,先擊敗後燕,勢力進入中原,此後南征北討東進西並。在拓跋珪的孫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乳名佛狸,就是在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那句“佛狸祠下”)即位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先後攻滅大夏、北燕、北涼等國,向北擊敗柔然(另一個遊牧民族),統一北中國,從此正式進入北朝時代。
北魏對於後世的影響:
1、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混戰的局面,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
2、政治上北魏孝文帝遷都漢化改制,加強了民族融合。
3、經濟上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過“計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礎上頒佈了均田令。這一法令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減少了田產糾紛,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因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一直沿襲到唐朝。
4、宗教上,北魏官方民間都崇信佛教,使得佛教這一外來宗教,在中國正式發揚光大,著名的龍門石窟就是這一時期開鑿的。
-
3 # 悠然的丁香
看了第一位網友的回答,都不敢再說了!確實很全面!很有條理!論及影響力,還有幾個方面,政治制度和文化經濟,曹魏的政治制度,沿用漢朝的基本制度,又加以改正,採用九品官人法,提升了行政治理的效力和穩定性,對後世影響深遠。文化方面,建安七子就有三曹,對中國整個文學史都有深遠影響,經濟上,經濟方面,曹魏為了恢復和發展北方的經濟,推行了屯田制度。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3000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因此,曹魏政權在華夏曆史上影響還是很大的!
回覆列表
你說的的魏朝是指曹操兒子建立的魏國還是歷史上的北魏呢?今天按曹丕建立的魏國來說。
當時那個歷史時期是挺大的。
內部,而且東方的北韓半島北部完全至於魏朝統治之下(雖然是沿襲兩漢的疆土):曹魏的兵力比北方的匈奴更強大,匈奴尚且不敢與之對抗,那些政權也不敢輕舉妄動去攻打和魏朝建立宗藩關係的政權。
西方的中亞一些民族政權也根本就不能和魏朝對抗:曹魏的經濟實力要比吳國和蜀漢國強大得多,魏朝後期甚至先後吞併了蜀漢和吳國,接下啦的晉朝就是在魏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北韓半島南部的三韓(辰韓等政權)沒有能和魏朝對抗的,是丞相謀奪的皇位,但內部變化不大。
外部。東方的日本倭國甚至多次大老遠的跑過來請求冊封,日本此時處於分裂狀態,和魏朝建立宗藩關係的國家即使不如日本的某些政權強大,軍事也比較強大(赤壁之戰是個例外,而且赤壁之戰是以一敵二,完全不公平。
綜上所述:影響是比較大,促進了國家統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