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子打的就是精銳去他
-
2 # 小手有話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主要參戰國君主均未意識到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僵持戰,大家依然認為這場戰爭不過是在歐洲傳統均勢體系下的一次權力洗牌。然而當大戰爆發之後,不論是哪條戰線上,都出現了僵持局面,尤其是英法與德國對壘的西線戰場。由於雙方陷入了僵局,運動戰隨之演變為塹壕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特徵。在西線戰場上,德軍和英法聯軍先後爆發了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等空前慘烈的大戰,被成為戰場絞肉機。而就是從馬恩河以北的第一批塹壕修築的那天起,老鼠開始成為歐洲前線官兵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士兵們和老鼠在日常生活中,近距離同處一個封閉的空間,人鼠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了。當歐洲戰場呈現出塹壕對壘的局面後,一個隱蔽和陰暗潮溼的環境出現了。一戰的歐洲主要戰場均位於北溫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很大,土質疏鬆。加之士兵蝸居塹壕時所產生的廢棄食物、衣物、生活垃圾和戰場上的屍體,老鼠數量的增長速度,從一開始就十分迅猛。塹壕鼠出現之後,經常破壞士兵們的私人物品,其中包括衣物和戰時極為寶貴的食物等。本來在戰壕之中,大家就擁擠的像罐頭裡的沙丁魚一樣躺著,塹壕鼠電鋸般的啃噬聲,深深的刺激著廣大官兵的神經,影響了大家的睡眠,嚴重危害了士兵們的身體健康。老鼠身上經常攜帶大量的寄生蟲和蝨子,而這些東西身上通常會攜帶許多病原體。一戰後期塹壕開始大肆留下黃疸、蝨傳斑疹傷寒等流行病,塹壕鼠被基本認定是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
塹壕環境本就惡劣,加上士兵面對戰場時的心理始終緊繃,因此當人與鼠相遇之後,不堪其擾計程車兵們厭惡情緒增長,捕鼠行動勢在必行。在塹壕戰爆發後不久,不論是同盟國一方還是協約國一方均發動過規模不小的捕鼠行動。雙方甚至均從官方層面有計劃有組織的展開捕鼠,然而雖然前期士兵們興起盎然,但成效卻並不大。
貓是老鼠的天敵,但由於塹壕鼠體型肥碩,一隻貓在捕捉到老鼠之後,通常會捉弄一番並吃上好幾天,並不會一直捕鼠,效率甚至比人還要底下。而獵犬的捕鼠能力就要高效的多,狗並不需要以鼠為食,它們捕捉老鼠的目的就是忠誠的完成一項任務,因此在撲殺一隻老鼠後,緊接著便會撲殺下一隻獵物。所以在塹壕中,一隻獵犬一次往往能夠捕捉到幾隻甚至十幾只老鼠。
然而藉助動物捕捉老鼠的方法也有困難,塹壕鼠中有些體型相對較大,甚至能夠咬死一隻小貓。而狗雖然由於下顎優勢,十分方便捕捉老鼠,但卻難以捉住逃進洞穴的老鼠,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鼠患。除了藉助貓狗捕鼠外,士兵們還曾嘗試過在捕捉到的老鼠身上塗抹柏油並沾滿羽毛的方法恐嚇其他老鼠。常見的捕鼠器具更是廣泛分佈在塹壕區域當中,然而效果都不大。
隨著戰爭的僵持,士兵們也要長期在塹壕中生活,共同的生活記憶,讓士兵漸漸習慣了塹壕鼠的存在,就如同他們早已習慣了塹壕中惡劣的生存條件一樣。人們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總是會趨向於自我麻痺的。
另一方面,塹壕鼠的危害,除了先前提到的傳染疾病、嚼碎食物衣物和打擾士兵睡眠外,相對生死難測的前線戰場要好的多。因此當塹壕中的軍人圍繞塹壕鼠這一話題製造出大量有趣的話題之後,它便逐漸轉為一戰符號了。後期人鼠之間相安無事,許多士兵為了防止老鼠尋找食物而損壞軍需,甚至在空曠地方丟下部分食物,分享給塹壕鼠。
當戰爭結束之後,由於沒有人類生活產生的廢棄物料,塹壕鼠最終重新返回到附近的城鎮。而曾經的戰場和塹壕也逐漸被田鼠所主導。關於塹壕鼠的話題日益成為一戰老兵們的歷史記憶。然而這場數百萬戰場老兵的親身經歷,被一戰的推動者所忽視,罕見於精英階層書寫的歷史中,被大多數人所遺忘了。
-
3 # 金陵霸霸天
當歐洲戰場呈現出塹壕對壘的局面後,一個隱蔽和陰暗潮溼的環境出現了。一戰的歐洲主要戰場均位於北溫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很大,土質疏鬆。加之士兵蝸居塹壕時所產生的廢棄食物、衣物、生活垃圾和戰場上的屍體,老鼠數量的增長速度,從一開始就十分迅猛。
回覆列表
當歐洲戰場呈現出塹壕對壘的局面後,一個隱蔽和陰暗潮溼的環境出現了。一戰歐洲戰場均位於北溫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很大,土質疏鬆。加之士兵蝸居塹壕時所產生的廢棄食物,衣物,生活垃圾和戰場上的屍體,老鼠數量的增長速度,從一開始就十分迅猛。
挖掘戰壕之初,士兵們遇到的是野外田埂常見的田鼠。 這些田鼠通常是由於鑽穿塹壕的牆壁,撞入壕內的。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塹壕中的優勢鼠種從田鼠變成了褐家鼠和黑家鼠,其中又以圍長短於剔長,耳朵短而厚的褐家鼠佔據絕對優勢。所以說褐家鼠才是一戰士兵口中所說的“塹壕鼠”。在塹壕區域佔據絕對優勢之後鼠患問題開始頻繁的出現在當時的報紙上。
塹壕鼠的出現經常破壞士兵的私人物品,其中包括衣物和戰時極為寶貴的食物等。本來在戰壕中大家就擁擠的像罐頭裡的沙丁魚一樣藏著。 塹壕鼠電鋸般的啃噬聲,深深刺激著光大官兵的神經,影響大家的睡眠質量,損害了士兵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