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彩人生心理髮展之謎
-
2 # 一元世界
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總是強迫症似的不斷評價、貼標籤,以及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作評判,都是一種自找苦吃的愚蠢行為。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本源上都是有完美無缺的,本性具足,本性圓滿,只是後天習性讓我們偏離了根子,“苟不教,性乃遷”,讓每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都不再是完美的,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是也。
一個個都有缺陷的孩子,彼此之間互相比較,然後發出“人比人氣死人”的感慨,有什麼比這更無聊呢?
在一元目光,如同慈祥母親愛的目光下,對孩子們的比較,即使比出個高低不同,但在母親眼裡,也只有愛,沒有任何區別,他們每個人,都是她的孩子,即使能力、性格各有不同。
如果比較的結果,是讓人滋生不平,滋生傲慢,滋生憤恨,致使心態扭曲,面目可憎,那這種比較和評價,從根本上說,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只要沒有分裂的念頭,就不會去作這些世俗的無聊的比較,就會得到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獲得大自在,大自由。
否則,等著走上歧路,最終會弄得身心具裂,遠離幸福。
最後回首,才知道,所謂“愛別人,就是愛自己”,誠不我欺也。
-
3 # 江湧心理
和不如自己的人比,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行為!
因為當事人已非常的焦慮了!“比”只是呆不住焦慮情緒後的一種應對行為。對我們重要的是去看清“是什麼讓我們焦慮了”去看見那個焦慮,接納現狀,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對我們最有利的調整!不做自欺欺人與自我安慰的事!
-
4 # 知音情感關老師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在社會階層中尋找價值感,也是心理需要,這種需要包括存在感、價值感、成就感,自信等。
首先,通過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會有一種價值感、優越感,從而感覺很幸福,這種幸福也是一種慾望,可以偶爾適當滿足不可沉溺其中。
其次,這可以讓自己的過度焦慮得到有效的緩解,不焦慮、不緊張、滿足自己。也是一種壓力的防禦機制,同樣可以適當緩解,就像止疼片,可以使用但不能長期服用。
再次,通過跟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較還可以獲得自信,自信也是讓一個人狀態更好的方式。
但是切記千萬不要過分的進行比較,每天沉迷於其中而迷失自我,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進而得意忘形而不能腳踏實地,也阻止自己成長。
-
5 # Hi太極小生
如果經常這樣比,就是一種不積極向上的心態,是一種懶惰的心態。
如果好幾年有一次兩次的這樣想法,是正常現象。
人要進步,就要有追求,要有野心,所以要像高人前進。
-
6 # 羊撥絃
感謝邀答!與不如自己的人去比,也未嘗不是一種自我調節壓力的好方法!如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發展到無處不在的程度:條件好些的幼兒園的入園就開始有競爭、師資力量強的中小學入學需要競爭、品牌大學和知名公司入學入職要競爭、公司職場中的各項工作業績與職位也要競爭……甚至於戀愛的物件,也要好好的把握,要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競爭者所搶奪,成為那個不堪的時尚詞語——“前任”。所以說,處在競爭壓力巨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保持好的心態,來緩解壓力。當你心態平和後,你會認清自我,向著自己既定目標繼續努力,或許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即是一種自我安慰,緩釋下緊張的程序,也是為厚積薄發蓄積力量,為自己的前行,為自己的超越而奠定基礎,實現自己目標,成為一名有實力的優勝者!
-
7 # 順應自然
人要縱向比較,不要橫向比較。老話兒講:人比人氣死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什麼好比的。自己的昨天比前天強,今天比昨天好就好。和過去的自己比,一天比一天更好就好。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比啥都強。
-
8 # 康爸雜談
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是追求一種滿足感。打個比方自己吃的是米,人家吃的是草,看看上面,雖然有人吃肉,有點羨慕和嫉妒,但望望下面,就感覺自己還不錯,雖然吃肉很好,但能吃到米也不錯,內心很快樂。這類人也是屬於小富既安型。
不過這類人缺點也很大,最典型的缺乏上進心。他們往往喜歡眼睛向下,從別人身上找成就感,作為自己失敗或者不思進取的藉口。作為父母來說,如果碰到自己的孩子是這個性情,估計要經常生氣。
但這類人也有優點,就是安全。不會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性格安逸,只要不是逼迫太狠,絕對不會造反。對於領導者來說,適合作為手下,不會有任何威脅。
不過總的來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個心理,自我滿足也是我們生存的一種心理安慰。
-
9 # 潛龍野鶴
自己太累了,撐不下去要崩潰了,就和不如自己的比放鬆放鬆自我安慰下。自己太閒了,就和比自己強的比,激起自己的鬥志,努力工作。
-
10 # 南村群童701
比,本身就是凡人的活法,就是凡人繞不開的坎。即是凡人對凡人,要求就不能太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若想自慰,當然比不如他的人,他若想進步,就去比那些比他過得好的人。當然,他若想生氣,也比高人。如果是君子,要求就不同:“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小人就是凡人。
-
11 # 北社野老
和不如自己的人比,我的感受說來不會有人相信。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咱那年青的時代讀書,參軍,工作都沒有咱的份。還因愛讀書受過批判,咱是社會最低層的人。報國心切,連遭冷遇。文革以後,撥亂反正,咱也入了黨,當了近二十年的村幹部,但總把自已還做為最低層的人處世。比我強的人很多,我從不嫉妒羨慕,人家強,是因為人家付出的多,或者幸運。不如我的人還更多,我從來不敢岐視,反而竭力為他們幫忙。因為我嚐遍了最低層的感受。
我能做什麼?也只有在文化方面。村子裡有一老實人家,日子過得不如人,別人看不起他,他也很自卑,覺著自已不如人。我一定要讓他們看到希望,贏得社會尊重。我知道他的老人曾是抗日老兵,老人去世了,我給老人開了個‘’某某抗日老兵追悼大會‘’。我把老人為抗日失去了一個孩子的事蹟在大會上說了,許多人驚訝了,這個家庭還有這麼大的光榮。村子裡的人刮目相看,這個老實人也因為有了父親的驕傲而自信多了,有了社會尊重,看到了希望,日子一步一步好起來了。
還有一戶姓劉的人家,日子也過得緊緊巴巴。但這戶人家也有特殊情況,劉老頭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放棄工作到農村落戶的。由於家底薄,對農業活又不順手,一直比較窮。還有一個兒子喪偶一直獨身。劉老頭死了我照樣給了開了個追悼會。我告訴人們劉老頭是對國家有過貢獻的,他夲當還能回城去享清福,但他體諒國家困難,永遠留在了農村,這是他的高風亮節。我對劉老頭的兒孫們說:‘’你們的家庭是對國家有過貢獻的,你們也是很有希望的,因為我們,廣大街坊鄰居都看得起你們。‘’
雖然說我的處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知道我曾是最低層的人,和不如我的人比,我覺著我們很親很親。何況,習大大說了,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對於不如我們的人更要加大扶助。
回覆列表
這是一種自負心理,也是坐在深井看天心裡,還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這種人並不多,如印度人很自負,但也操心,他們操心的是,擔心中國的發展會趕上他們;中國臺灣人也自負,同時也很惦記中國大陸,他們操心大陸人吃不起茶葉雞蛋、吃不上榨菜。人活著需要這樣的心態,吃了上頓有下頓,能得到自我滿足,這是很了不起,和很難做到的。多數人處在極度個人膨脹之中,永不滿足,目標一個比一個遠大,長期處在焦慮或抑鬱之中。
人一生短則幾十年,長則上百年。人生本無意義,是因為有了責任、有了追求才有了意義。沒有責任沒有追求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過度內心自負或過度野心膨脹,又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和傷害。所以,把握責任和追求的度,是人一生責任落實、追求有效的關鍵。
責任和追求是一種壓力,是動力的來源。壓力適中是實現動力最大化的基本原則。經常和不如自己的比,就違背了壓力適中原則,動力就會無聲無息消失;一個普通老百姓如果和企業精英、專家教授比,設定的壓力過大,動力也會喪失。
所以,人生要有意義,就是在壓力和動力之間不斷調整的過程。壓力和動力相匹配,理想信念都能實現,就是有意義的人生;反之,就是傷害,或無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