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可以wu

      小時侯聽老人講三國的故事,最令人神往的就是火燒赤壁那一段了,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借刀殺人,黃蓋獻苦肉計,龐統出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最後就是關羽華容道義釋 曹操了。每每聽完了還要聽,百聽不厭。當然其中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了,而最瞧不起的 則是周瑜了,雖然長的風流瀟灑,又很聰明,可惜氣量太小,老是處處想設法害諸葛亮, 真是小人所為,所以最後當週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的時候,真是感到大 快人心。   後來大一點,也漸漸知道故事中許多事情並不是真的,對周瑜的恨也漸漸的淡了,再 後來,當讀到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 灰飛煙滅……”這一段時,不由充滿了遐想,真是英雄氣概呀,對周瑜也感到了分外的親 切。   當年赤壁之戰發生的時候,周瑜正好三十四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史書上對周瑜 的記載是,“瑜長壯有資貌”,“瑜少精意於音樂……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這就為我們描繪 出了這樣一個周瑜:他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不僅文韜武略,而且藝術修養極好,他在東 吳如魚得水,孫權信任有加,同僚敬佩器重,人際關係處理的也很好,所以從這裡也可以 看出,說周瑜心胸狹窄,容不得人,是沒有根據的,這時候的周郎正是大展雄圖,展現卓 越才華的最好時候,另外還有一個國色天香的夫人小喬,真是郎才女貌。想想真是嫉妒周 瑜,上天能給人的好處,他幾乎都佔有了。只是不幸的是,天不假年,三十六歲就不幸早 亡。   然而,再仔細的讀讀《三國志。周瑜傳》的時候,總有一些疑惑,例如,周瑜既然那 麼得到孫權的信任,曹操也是個聰明人,為什麼要派蔣幹去遊說周瑜呢?這不是白費力嗎 ?   再仔細的讀《三國志》,撇開照在周瑜那身上一層層的幸福光環,我終於感受到了周 瑜不是很風流瀟灑的地方。他沒有諸葛亮那麼好的運氣,劉備託孤孔明,劉禪確實是個庸 主,但卻能夠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從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諸葛亮能夠在蜀國放手作為。 但周瑜沒有這樣的機會,雖然其實他也能算是個託孤大臣。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孫權 年輕,所以孫策有遺言說:“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但是孫權決 不是劉禪,他是也有雄才大略的人,不是那種輕易被人擺佈的主,《三國志》說他“性多 猜疑”,這從他晚年奢殺大臣就可見一斑,所以他對留給他的兩個文武大臣張昭和周瑜從 來都不是那麼非常信任的。   張昭是老臣,孫策甚至於有過“若仲謀不任事,君便自取之”的話,所以他對孫權可 以倚老賣老,而孫權對他也是忌憚三分,“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但張昭畢竟是文臣 ,不領兵,最多不用他做丞相也就是了,放在那兒還能裝裝門面。而周瑜就不同了,年輕 力壯,又是個帶兵的。   所以,孫權從不把兵權全交給周瑜,《三國演義》中稱赤壁之戰前,孫權拜周瑜為大 都督,但其實周瑜一生都沒有做過這個大都督,連水軍大都督也沒做過,東吳拜過大都督 只有陸遜一個,而且周瑜問孫權要五萬兵,孫權卻只肯給三萬,其實周瑜也就是算帶了個 前鋒部隊罷了,他和程普被分別任命為左右督,赤壁之戰以後周瑜帶兵在外作戰,程普總 在左右,這樣的任命是很有深意的,因為周瑜在江東人緣很好,但偏偏和程普關係很緊張 ,相信作為主公的孫權是很清楚的,那麼他還這樣安排,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周瑜死後,孫權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是周瑜,魯肅、呂蒙三人中最佳的,但畢 竟是死後的話了,好比是今天給人開追悼會,悼詞都是好話一樣的道理,而周瑜的兒子卻 是很快獲罪貶為庶人,周瑜留下的私人軍隊也被瓜分,而按照東吳慣例,將領的私人軍隊 是可以世襲的。那麼他兒子犯的什麼罪呢?當時大臣為他求情,說“不能養之以福,思立 功效,至縱情慾……”,原來只是犯了生活錯誤……   對於孫權的這種猜忌,周瑜這樣的聰明人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處處都是小心謹慎的 ,早在當年孫策還活著,孫權還小的時候,“諸將賓客(對孫權)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 敬,便執臣節”,這是不是就說明周瑜早知道孫權會很難伺候,而早早表明心跡呢?   當蔣幹來訪時,周瑜的表現就更是誇張了,《江表傳》說:“瑜請幹周觀營中,行視 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可以說是大擺排場,然後周 瑜說:“丈夫處世,遇知已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 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真不知道這番 表演和言辭是說給蔣幹聽的,還是給孫權聽的。而蔣幹的反應也很有意思,“幹但笑,終 無所言”,是真的沒有話說嗎?還是在笑周瑜的這番表演呢?笑周瑜打腫臉充胖子呢?   赤壁灘前吊公瑾,雄姿英發烈火濃。   東風有意便周郎,巴丘終命留傷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關於土地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