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strac
-
2 # 南閣水哥
答:根據我的記憶,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內褲了。那時候的名字叫做“褌”。唐顏師古注:“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類似現代相撲選手的褲子。就是有襠的褲子。下層的勞動人民會把一種短的褌,單獨穿在外面,這樣幹活方便。這種有襠的褲子很像現代的內褲,名叫——犢鼻褌,因形似牛鼻而得名。犢鼻褌是下層勞動者的常服。
在東漢劉熙對於褌的定義是“貫兩腳上系要中”。不管怎麼說,內褲不管是內穿還是外穿都是當時老百姓的現實需要。畢竟布料一直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老百姓三年不換衣褲也是正常的事情。
-
3 # 山野村夫王小二
漢代開始穿的。
內褲,一般指貼身的下身內衣,分男裝與女裝兩種。而且根據性別不同,款式也越來越多花樣了。穿內褲各國各地出現的時間不一。
內褲並不是古已有之的,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直至現代,內褲款式和麵料上已經有很多種了。
西方的內褲:
Braies出現了。Braies是薩克森語,指口袋似的寬鬆襯褲,長及膝蓋,用亞麻布做成,腰部穿有繩子可以束緊,從國王到農夫都穿它。到文藝復興時期,襯褲變短,前面開了門襟,這樣男士在小便時就不用脫下襯褲。
打有皺褶的門襟要麼釘釦子,要麼用繩子抽緊,成為現代男褲款式的雛形。那時的男子不穿外褲,將緊身長筒襪套在襯褲外,用吊襪帶固定,所以亨利八世將襯褲的襠部墊厚。
歷史學家推測,他可能在褲襠裡藏了浸著藥水的繃帶,以緩解梅毒帶來的痛苦。很多男子把襯褲門襟當做便利口袋,在裡面裝治療性病的藥品和錢。
都鐸時代男式內褲變得穩重簡單,長至膝蓋,門襟上釘紐扣,面料除了亞麻也開始用棉布和絲綢。它逐漸演變成連衫褲,連衫褲又發展出長至腳踝的緊身襯褲。19世紀拳擊手約翰·蘇利瓦酷愛穿緊身襯褲打比賽,於是這種長襯褲又叫“約翰”。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孃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
古代內衣小知識
褻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係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繡裝飾。是一種 “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繡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繫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
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每個古代女子縫製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繡石榴、求財繡牡丹,避邪繡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繡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
正如《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多元性、時段性較之其他服飾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於濃情。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豔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藉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驚彩絕豔的異光;宋代後期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繡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 的生活消費理念,成為對禁慾主義反叛的強有力符號;清末民國,更是華夏內衣一派豔陽天的繁紛時期,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情願還是不情願,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形塑身”與“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全新內容,結構上的科學化、圖騰上的裝飾理想化、工藝上的精巧化,材質上的多樣化,使肚兜藝術與社會、身體、人生價值交映生輝。
該書將自春秋以來的中國古代內衣歷史文化及設計藝術鋪陳得流光溢彩,彰顯出完全不同於中國古代外衣嚴謹服制的一種浪漫隱秘影象。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后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