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人和豬不一樣,只能追求有限制的自由

    這篇雜文,是以作者王小波文革時期下鄉插隊時的一個故事為敘述主體,故事主角“豬”是中國散文中非常罕見的表現物件,這個物件的選擇,其實也說明了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因素。

    在作者看來,人和豬一樣,天然有追求自由的本性,“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閒逛,飢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無疑,豬所處的這種自然狀態,像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

    但是這種自然的規則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來了以後,給它們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長肉。它們所有的生活細節都進入了模式化和程式化之中。

    雜文巧妙地透過兩組對比來表現主題,第一組是豬和人的對比,大多數人和大多數豬一樣,生活在處於被安排的境地中,對於這種安排他們處置泰然,這不僅是文革,也是任何時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態”。

    但是在任何時候,也都存在對於這種“常態”生活的堅韌反抗,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就是以它的行為嘲笑並擺脫了人類的設定,對比之下,雜文中的我在豬被圍剿時,卻只能因為“不敢對抗領導”而處於“內心的矛盾”之中,顯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麼無力。

    在那個荒謬的時代裡,王小波用邏輯來揭示荒謬。而邏輯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能力,如果不能說邏輯是特立獨行,那麼也就不能說王小波特立獨行。如果人們覺得王小波特立獨行,那麼也許是這個社會太不正常了。同樣可以粗暴地說,王小波的意義不在於特立獨行,而在於人性的正常。

    因為“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定。”豬的命運是被人設定好的,公豬閹掉,長肉,傻吃,悶睡,等死;母豬下仔。就算不甘心於這樣的設定,豬們能做的也不過是種豬不與母豬交配,母豬會吃掉小豬仔。

    不然還能怎麼樣呢?“豬總是豬啊”。但是那隻豬與眾不同,它有著幾乎不屬於豬的驕傲與不羈,不喜歡豬圈,卻喜歡到處亂逛。吃飽了以後,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還模仿汽車響、拖拉機響。最後因為跳到房上學汽笛,而與人類幹了起來。

    讀者自然明白這不是在寫豬,而是在寫那些崇尚自由的人。然而這隻豬沒有任何特立獨行的地方,它不想被劁掉,想叫就叫,看到有人拿槍指著自己就要逃跑,就連嫌棄又髒又臭的老母豬而喜歡村寨裡好看一些的豬,不也是豬之常情嗎?

    這是一隻讓作者感到羨慕的豬,它的生活只有自在,而且不畏強權,作者也渴望這樣不被人安排的生活,可是因為現實的原因,作者做不到那樣瀟灑,所以尊敬它,同樣也不希望這樣的存在被抹殺掉,它應該脫離控制,擁有自己的武器,繼續瀟灑自在的活著,帶著作者的希望活著。

    文中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於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以兄弟相稱,且言語詼諧、輕鬆,如文中“不過你去試試看,哪怕你把劁豬刀藏在身後,它也能嗅出來,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來。我總是用細米糠熬的粥餵它,等它吃夠了以後,才把糠對到野草裡喂別的豬。其他豬看了嫉妒,一起嚷起來。這時候整個豬場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簡短的話語,將那隻豬擬人化,充分表現出了它的瀟灑和特立獨行。

    文中的言外之意,是指作者自己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現實的殘酷,作者也必須不得已的被生活所設定,無法像他的那位豬兄一樣特立獨行的瀟灑過活。

    自由的最基本含義,在中國古文裡的意思是“由著自己”。“自由”的精闢解釋是: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就是自由。

    但從哲學和歷史社會學的角度看自由(freedom)是有多種含義的:

    1、意指由憲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種權利或自由權,能夠確保人民免於遭受某一專制政權的奴役、監禁或控制,或是確保人民能獲得解放。

    2、任性意義的自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放任。

    3、按規律辦事意義下的自由,所謂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

    4、自律意義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義上使用自由一詞。

    王小波的那隻特立獨行的豬,在它的思維視野範圍內,追求也只能追求第二種自由,即任性意義的自由。而人歸根到底不是豬,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能在受限制的範圍內追求有限的自由,這既是人的不幸又是人的大幸。可惜這種人的不幸和人的大幸,已經不在王小波的視野範圍內了。

    自由,其實是人性當中所隱含著的最大悖論:即你必須在失去自由的前提下,獲得自由;你又必須在獲得自由的誘惑下,為未來能夠佔有更多的身外之物——所謂“財產”,以便去更物質性的活著“享受”,而放棄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王小波的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也不例外。

    去好好再多讀幾遍《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吧,它自己會告訴你比上述分析多的多的思想,因為理論永遠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不同年紀不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