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鏡亮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從字面來翻譯,意思是:君子勇敢堅毅,遇到事情先依靠自己解決;小人膽怯軟弱,自信不足,遇到事情喜歡依靠別人來解決。

    而在現實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往往更欣賞那些遇到困難,先自己努力嘗試解決的人;反感那些自己根本不懂腦子、不願上網查詢,一味要求身邊同學或同事幫忙的人。這兩類人的差異,就是孔子此話中想要表達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以上只是一層膚淺的意思,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若從儒家理學和心學的區別來說,這個“求諸己”,也有求之於自己內心的意思。因為“程朱理學”認為理存於外物,“陸王心學”認為理存於內心,所以如果要“格物致知”,兩個儒學流派就存在求知於“外物”,還是求知於“內心”的區別。

    若從這個層面來解讀,“君子求諸己”,是君子求知於內心,重視從心的本源上來解除困惑;“小人求諸人”,是小人求知於外物(也就是各種人與人之間的世間俗事),重視從各種各樣的俗事上來思考總結道理,從而逐漸解除人生困惑。

    其實,只要內心純是天理良知,自然沒有困惑。所以君子正本清源,小人糾結於亂七八糟的事物,越是在各種問題上求解惑,越是難以解惑。

    以上,就是鄙人對“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理解。

  • 2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之一就是君子擅長反省,小人擅長推卸責任。但是如果結合孔子“仁”的思想更加深層次推敲這句話,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反映了君子往往“無私”,小人往往“自私”。

    有時候,在面對一些個問題或者困擾的時候,君子與小人的差距往往就呼之欲出,就如孔子這句話的含義一般,君子遇事會反省,小人則不然。

    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與小人的差距之一在於是否懂得反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的名言。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如果遇到了一些問題或者困難的時候,往往首先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哪方面做得不夠好,造成不好結果之原因是不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等等。而小人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就是認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在自己,而在他人。即便問題很有可能在於自己,因為不喜歡處於被責怪的境地,於是往往也盡力推脫到他人身上,讓自己好受一些。

    所以,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看來,君子和小人的差距之一,在於懂得反省。但是,如果結合孔子“仁”的思想,我認為我們還能推理出更深層次的君子與小人之“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區別所在,那就是君子“無私”,小人“自私”。為何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看孔子所謂的“仁”的思想。

    2、孔子之“仁”的思想與君子之“無私”

    在孔子的心裡,君子是心中懷仁的。孔子的哲學思想大抵是圍繞其“仁”的思想展開的,那麼孔子的“仁”是何意呢,《論語》中給出了答案: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所以,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孔子所謂的“仁”,即慈愛他人。那麼如何做到慈愛他人?就是要照顧到對方的感受,體會對方的感受,因為自己不想難受,所以做到“仁”的人,也會如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繼而不想讓他人難受。

    而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往往是“愛人”的,是能夠做到“仁”的。那麼君子能夠做到“仁”,就在於君子能對他人之情感感同身受。讓自己難受的事情,就不願意讓他人遭受。所以君子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時候,往往首先就會進行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哪裡做得不到位所以造成了這種後果,而並非會將造成“困局”的“黑鍋”甩到別人的頭上。

    君子之所以這麼做,首先是因為君子知道“背黑鍋”的滋味不好受;其次,君子亦知道人無完人,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失誤造成了別人的困擾,基於這兩點,君子往往“求諸己”。可見,君子做到“求諸己”的前提在於“仁”。而無自私之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考慮,就是“仁”的表現之一。

    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表面上看是告訴我們君子擅長反省,實際上暗示小人十分自私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在表面上是在告訴我們,君子與小人的差距在於,君子遇到事情會反省自己,而小人遇到事情會推卸責任,這實則就是告訴我們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會不會自我反省。但是結合孔子“仁”的思想,我們不難看出,這句話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君子往往會設身處地為他人的考慮,而小人往往只為自己著想,於是出於自私心理,會去有意無意推卸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戰雙方都想消滅對方的指揮部。若指揮部陣亡,有誰能代替指揮部?如何避免這種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