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侃侃書生世界
-
2 # 軍武最前哨
如果現在討論垂直起降艦載機,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F-35B或者英國的鷂式戰鬥機。但是,在系統的研發固定翼垂直起降飛機這件事上,德國、法國以及蘇聯都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尤其是德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取消對其的航空器發展禁令後,相繼研發出了VJ-101垂降截擊機(C型還是超音速)、Do-31垂降運輸機、VAK-191B垂降轟炸機。
正當同時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西歐各國全情投入垂直起降(VTOL)固定翼飛機的研發中時,蘇聯的航空器研發卻因為赫魯曉夫特立獨行的戰略眼光陷入發展滯後的局面:赫魯曉夫十分看重導彈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尤其是防空導彈。
如果結合現在的戰爭模式來看,赫魯曉夫當年的眼光可以說是極為敏銳且超前的,只不過受到當時特殊時代背景的影響,再加之蘇聯對於導彈的研發施行“一邊倒”的政策,以致於蘇聯的軍工機構難以首尾兼顧。
不過,主要敵對國家正在研發新型垂直起降飛機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克里姆林宮,生怕研製出來的武器會成為對手遏制自己的殺手鐧的蘇聯也隨即上馬同類項目;而且蘇聯在後期的驗證中也逐漸發現:垂直起降固定翼確實有很多好處,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無需過分依賴常規跑道,這在己方機場受到攻擊後最為實用。
基於上述原因,蘇聯在進入六十年代後也開始全力以赴發展自己的垂直起降飛機。而彼時米格-21已經逐漸成為蘇軍較為成熟的主力機型,因此初期的改造和試驗工作都是以米格-21為基礎進行的。不過,這時蘇聯的試驗並非完全的垂直起降,而是先以短距離起降為主:米格-21PD(即短距/垂降版)最好的一次成績是在跑道上滑行了65米後便離開了地面。
可惜由於包括技術水平、機械效能等在內的諸多方面不夠成熟,導致米格-21PD的試驗工作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不久後,蘇聯又在米格-23身上重新拾起了垂直起降的研發,試驗機被命名為米格-23-01.
與此同時,雅克列夫設計局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同類機型的研製工作。最終,米格-23-01無奈被放棄,而雅克列夫設計局的雅克-36驗證機卻獲得成功,也就是後來列裝上艦的雅克-38垂直起降艦載戰鬥機。
雅克-38作為蘇聯服役的第一款垂降戰鬥機,自然會在使用中暴露一些問題:比如載彈量少、作戰半徑小、特殊環境適應性弱以及事故率高等。於是,為了彌補雅克-38在效能上的不足,蘇聯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設計出了雅克-141;該機在1987年完成首飛,但因為不久後的解體事件而未能量產和服役。
回覆列表
蘇聯最早的艦載垂直起降戰機是雅克-38,北約組織代號“鐵匠”。該機是專門為在“基輔”級航空母艦上使用而設計,主要用於對地面和海面目標實施低空攻擊,並具有一定的艦隊防空能力。
1962年,蘇聯第一架具備垂直起降功能戰機雅克-36完成了研製工作。當時,蘇聯正在建造代號“1143載機巡洋艦”的基輔級航母,作為當時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看到雅克-36後,覺得這款戰機非常適合基輔級航母。於是決定將雅克-36發展為基輔級的航母艦載機。在蘇聯國防部支援下,雅克列夫設計局在雅克-36的基礎上升級改進,最終定型雅克-38。雅克-38就是在垂直起落技術的探索研究的基礎上,1963年1月19日的最初飛行僅在離地面1~2米的高度向前飛行了40米,整個飛行過程不過幾十秒。後來不斷摸索和適應,飛行時間不斷加長。終於在1963年9月16日成功地完成了從垂直起飛到水平巡航的首次轉換飛行。
1966年秋,布萊第姆夫駕駛著雅克-38在政府要員面前進行了表演飛行,1967年7月9日,布萊第姆夫再次在莫斯科附近的特莫代託堡機場的航空展覽會上進行了公開飛行。飛機在垂直起飛後,於40米高度處懸停,並轉換到水平前進飛行,然後圍繞機場盤旋,在空中停止進行了機體180度迴轉,垂直著陸。展示結束後,北約為這架神奇的,靈活自如的新飛機取名為“自由畫”。
1976年,基輔號航母首次進入地中海,這也是雅克-38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的眼中。在地中海時期,雅克-38開始在艦上進行垂直起降的訓練任務,由於靠近氣候炎熱的關係,雅克-38垂直起飛的時間變長,以至於噴出的氣浪將飛行甲板熔穿。這批雅克艦載機又回到陸上進行改進,一直到1977年底才重新裝備航母。雅克-38的作戰半徑只有100公里,配備火箭彈和空空導彈,但機載裝置較簡陋,無法與同北約裝備的噴氣式戰機相提並論,只能攻擊一些水面艦艇和低速直升機。
雅克-38戰機的主動力裝置是一臺R-21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為80KN,噴管裝在機翼下的機身兩側,兩臺升力發動機安裝在座艙後面,用來調節機身陪平。這與後來的F-35B戰機垂直起降的原理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從1975年正式裝備部隊,到1991年停產。長達16年的服役時間中,一共有36架飛機墜毀,但因為配備了先進自動彈射座椅,沒有造成一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