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有賺賺才是王道
-
2 # 歷史研習社
在中日關係史上,中日兩國第一次戰爭當屬唐朝初期的“白江口之戰”。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海戰。就其規模而言,在海戰史上恐怕沒有重要位置,然而它對當時的日本卻產生了重大影響。
戰爭起源於北韓。公元4世紀以後,北韓半島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為了爭奪利益,互相混戰。
日本大化改新後,推行拉攏高句麗、百濟,孤立和打擊新羅的外交策略。然而在當時,新羅已經與唐聯盟。因而大化新政府與新羅對抗,一定程度上是與唐對抗。因此,以高句麗、百濟、日本為一方,新羅和唐為另一方的兩大對立陣營形成,最終導致了白江口海戰的爆發。
公元655年,百濟侵佔新羅北部三十餘城,新羅國王金春秋請求唐出兵援助。唐高宗在遣使調解無效的情況下,先後派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將領率兵出擊高句麗,以減輕對新羅的壓力,然而此舉並未奏效。
公元660年,新羅在次向唐告急。唐高宗以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從成山(今山東榮成)渡海,百濟軍不敵唐和新羅聯軍,百濟很快滅亡,百濟王義慈被俘。唐以大將劉仁願率兵留守。
唐軍滅百濟後,原百濟王的從子福信率眾據周留城,一度將劉仁願部圍困在熊津府城內。唐高宗急調劉仁軌率軍渡海增援。福信遣使日本,請求出兵增援並迎立在日本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日本為保住在北韓半島的勢力,同時緩和國內的政治危機,日本天皇決定送扶余豐回國並出兵援助百濟。
公元663年6月,日本天智天皇又令將軍毛野稚子等率軍2萬7千人進攻新羅,奪取沙鼻岐、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絡。不久,由孫仁率領的7千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劉仁軌與諸將商議,認為周留城無險可守,且攻下後,就會使它城震懾,但要攻下週留,當務之急必須殲滅白江口的日本兵船。
一場海戰將要開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戰爭是在黃海海面進行的。從當時的雙方實力來看,唐朝水軍7千餘人,170條戰船;日本水兵1萬餘人、400艘戰船。日方雖然在人員和戰船數量上多於唐朝,但唐軍船堅炮利,武器裝備優於日軍。
此戰唐將劉仁軌採用以逸待勞的戰略戰術,以旺盛計程車氣率戰船陳列於白江。公元663年8月27日清晨,十幾艘日本兵船出現在海面上,劉仁軌見對方擠在一個海域上,就命令水軍採用鉗式戰術,分頭出擊,日本兵船倉惶應戰,“不利而退”。唐軍首戰獲勝。
日本兵船在首戰失利後,也下定決心要開展一次大海戰,出動全部兵船,以多勝少獲得徹底勝利。
次日,日本兵船正要起錨,唐軍高大堅固的戰船便將日本兵船包圍起來。日本兵船被圍在中心,毫無用武之地,只有垂死掙扎,但困獸猶鬥。這時唐軍主將劉仁軌發現自己的船隻正處在上風,而這時東南風正急,“火燒赤壁”的歷史劉仁軌是清楚的。他就命令前軍拋丟火船,施以火攻戰術,日本四百多艘兵船全都先後焚燒沉海,日本士兵溺亡者不計其數。日將樸式田來津戰死。百濟王扶余豐逃之夭夭。
白江口海戰是中日兩國第一次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戰。日本天智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都對這次戰役作了反省。他們醒悟到了當時的日本還無力與唐抗衡,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要獲得迅速發展,需要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此後九百多年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不敢跨海對外侵略。
參考文獻:
1.文鋒,《史書裡中日第一戰》,海洋世界,2001年12月。
2.盛巽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戰—唐朝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航海,1991年第3期。
回覆列表
是公元663年8月的白江口之戰,又稱之為白江村之戰。
此戰爆發於唐高宗時期,當時的北韓半島存在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以高句麗國勢最盛,巔峰期包括中國東北很多地方,隋煬帝時期數次攻擊高句麗未果,最後導致天下大亂,引發隋末民變。在唐朝建立初期,中原對北韓半島並不感興趣,只在唐太宗時期高句麗、百濟聯軍攻打唐屬國新羅時,派兵支援,後因冬天來臨,唐軍不適應天氣而撤退。
在公元655年,百濟、高句麗聯軍再次攻打新羅,唐朝下詔勸和未果,遂派大將軍蘇定方援助新羅。唐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滅掉百濟,俘虜百濟王至長安,以解新羅之圍。此後,唐軍僅留下小部隊在北韓,主力部隊撤回國內。百濟殘餘勢力不甘國滅,向日本求助,此時的日本正式名字是叫倭國。倭國派兵約四萬,與百濟殘餘勢力一起對抗唐軍。
而此時唐軍僅有萬餘人,在大將劉仁軌的指揮下,公元663年8月27日在白江口,雙方展開決戰。戰場上是一邊倒的局勢,唐軍在戰術、裝備上都遠勝於日本,新唐書記載唐軍四戰皆勝,焚燒日本戰船400多艘,海水都變成赤色。
此戰奠定東亞格局,日本從此後1000年左右不敢與中原王朝為敵,直至明朝萬曆年。戰後日本也意識到雙方巨大的差異,大量派遣遣唐使學習唐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