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見阿司
-
2 # 我不會上線了
這就是所謂的一酒解千愁吧!其實你不用這種方法來快樂,對待人生要有種凡事盡力而為,隨遇而安的態度。凡事太強求就會讓你心裡不痛快。正所謂知足常樂,凡事需要坦然處置就好。
-
3 # 陌言花語
我們每每提到酒,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美好、享受、歡樂、慶祝、社交、消愁、解憂、壯膽、放鬆。
這就是社會洗腦。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即使一個從未喝過酒的人,也會認為酒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不但美味,而且擁有很多神奇的功效。直到他第一次飲酒,才會發現:“嗯?酒怎麼這麼難喝!為什麼大家都說好喝?”白酒辣、啤酒苦、紅酒酸,除非酒精含量極低,否則所有酒很難喝。酒不但味道難喝,而且喝到肚子裡那個難受啊,喝多了哇哇地吐啊,何止膽汁,連血都有可能吐出來。好奇怪,為什麼明明這麼難喝的東西,會有幾億人喜愛?
這時,我們或許稍微清醒一些了。既然酒好喝是騙人的,那酒的那些功效是否也是騙人的呢?
李白大神可是寫了好多關於美酒的華麗詩篇,我們從中找一篇出來看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您可能會問:這真是李白寫的麼?
這確實是李白寫的,他喝酒次數多了,對酒熟悉了,就想明白了:喝酒不但不能消愁,而且會讓自己更愁。如果您不信,那您就在自己愁的時候喝酒試試,看看自己的憂愁真的消失了麼?還是讓本來就低落的心情更加低落了?
您可能會問:那武松打虎呢?武松可是喝了“三碗不過崗”去打的老虎啊,喝酒能壯膽這點不會有錯吧?
聽說過“酒後失言”、“酒後亂性”、“酒壯慫人膽”、“酒品看人品”這些話吧。這些話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酒精能麻痺我們的神經,消除我們的恐懼感。恐懼感是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功能是讓我們規避風險、保護自己。喝酒後,我們會把自我保護這件事忘記。
我們平常說話,嘴上都會有個把門的,讓我們不至於亂說,給自己招災惹禍,但喝酒後,這個把門的就沒了,於是就有了“酒後失言”。
“酒後亂性”和“酒品看人品”是一件事,一個人的本性無論多惡劣,平常也會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不希望被人看扁了,但喝酒後,這一層自我保護的外殼消失了,於是原形畢露。
“酒壯慫人膽”是指,我們平常都知道保護自己,但喝了酒就不知道保護自己了,死就死唄。為什麼酒駕這麼可怕?因為飲酒者不但不知道保護自己,還會忘記保護車上的乘客,甚至對路人和其他司機也不會在意其死活。幾乎所有酒駕者都說自己清醒著呢,沒錯,大腦是清醒的,但神經被酒精麻痺了。而且喝酒會導致我們的神經系統反應變慢,平常人踩剎車如果是一秒鐘的話,喝酒者也許要等三秒才能往下踩。失去恐懼感和壯膽可不是一個概念,一個人無論膽子多大,都不會不在意自己和他人的死活。
您可能會問:喝酒能舒筋活血總
-
4 # 九萬vlog
場景一:學校的酒,兩夥人打完架以後需要高年級的同學來“平事兒”,那時候喝酒喝得真是快樂,沒有拼酒,都會盡全力的去喝,一笑泯恩仇,一頓酒以後在學校我們就不在是敵對方,而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不帶虛偽的朋友,什麼叫不虛偽的朋友?在學校有事找我肯定幫忙,沒有壓力的酒才是好酒。
場景二:忘年交的酒,在2013年認識了一位忘年交,我25他59,也是真正開啟我喝酒生涯的人,每次喝酒雷打不動的三個菜,牛肚,香腸,香椿鹹菜,因為我剛工作沒有錢,所以每次都是他請客,我從一瓶就倒一直到能喝6瓶啤酒。他因為退居二線無聊而喝酒,我是因為喜歡聽他講過去的事而喝酒,已經幾年沒見了,很是懷念·····比如他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個月的工資是26,他買了一條10塊錢的褲子,結果第一天就“絞”進了自行鏈子裡,結果被老婆子追著打了半條街······
場景三:應酬的酒,這個不想說了,無可奈何的酒。
場景四:朋友的酒,到了30歲以後,每個男人都會有個酒友,其實不是在一起只為了喝酒,而是像女人說的閨蜜吧!我每年都有那麼幾次要和同一個朋友喝酒,喝酒的目的就是“吐槽”,這可能就是壓力的釋放吧,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心不如意,或者有些什麼搞笑的事都要說一說,每次都會喝到上限,也是很快樂的。
場景五:孤獨的酒,自己喝酒喝的是孤獨,在2016年生意失敗之後慢慢養成可一個壞習慣,自己喝酒,不在飯桌上,而是等孩子睡著了偷偷的喝酒,為了緩解失眠,釋放壓力,這種就怎麼喝都是苦的味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年輕時喝酒喝的是快樂,長大後喝酒是為了逃避痛苦,所以酒要少喝,事要多知!
回覆列表
酒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一般在飲後四十分鐘左右,血中酒精就會到達最高濃度,並逐漸抑制大腦皮質對人體的抑制作用,使人呈現興奮狀態,進而到達暫時疏解壓力與不快的情續。但如果再加量的話,就會出現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