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吳軍大敗七國聯軍,是使用了我們平時在電視電影中都未見過的”心裡戰”。盟軍並未”背信棄義”,因為並未“倒戈”。只是中計而軍心動搖,陣腳散亂被打敗。

    3中國歷史上週朝存在了近八百年。它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為西周,後期為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

    東周時期,由於周天子權力逐漸被架空,已基本不能對各諸侯國發號施令了。各諸侯國為了權力、領土,根本不需要周天子的“授權”,也無需任何”藉口”,就可以隨意對他國發起戰爭,相互混戰。透過不斷的戰爭和兼併,一些弱小的國家被消滅,諸侯國的數量減少,並最終形成了以秦穆公、楚莊王、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爭霸的局面。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楚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吳國原是楚國的屬國。自吳國國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於是有了想擺脫與楚國的“臣屬關係”。並積極動用武力,與楚國爭奪淮河流域。但因為淮河流域為楚國所控制,且吳國是逆江而上。自“壽夢”至吳王“僚”的60多年時間裡,兩國戰爭頻繁,互有勝負。吳國欲奪取淮河流域的步伐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戰略重地“州來”,地處淮河流域的中心,與東面的“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為犄角之勢,成為吳國難以逾越的障礙。曾先後兩次為吳國奪取,但轉眼又被楚國佔領。

    公元546年,在宋國大夫“向戍”的倡導下,晉、楚、齊、秦、魯、衛、陳、蔡、鄭、許、宋、邾、滕等在當時實力較強的14個諸侯國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旨在息兵罷戰的第二次“弭兵會盟”。

    由於晉、楚、齊、秦四個強國國內皆出現了激烈的國內矛盾,國勢逐漸衰弱,放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於是各國都遵守了會盟約定,中原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一度出現了相對和平的局面。這就給了處於長江下游流域的吳國和越國興盛強大起來的機會,刺激了兩國加入中原爭霸的決心。

    這時楚國的罪臣“屈巫”逃到晉國,向晉君建議:吳國一直與楚國爭奪淮河流域,且現在也已強大起來了,何不“聯吳制楚”?晉國也一直想與楚國爭霸,於是採納之,與吳國締結戰略同盟,讓吳國側面打擊楚軍,阻止楚軍北上。兩國一拍即合。

    欲從楚國手中奪取淮河流域,就一定得拿下戰略要地“州來”。

    公元前519年,吳王“僚”率“公子光”再攻州來。吳楚之戰又起。七月,楚平王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蔡、遼、許、陳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讓令尹“陽匄”督師。吳國見楚聯軍力量強盛,遂撤師移駐“鍾離”,伺機行動。巧“陽匄”病死軍中。楚軍失去主帥,士氣低落。被迫回師“雞父”,欲休整後再戰。

    這裡要說一下“雞父”的戰略重要性。雞父——大別山之西麓,楚國南端重鎮,當淮河上游之要衝。胡、沈、陳、頓、項、蔡、息、江、道等小諸侯國屏列其西北。兩國不管誰佔領,皆進可戰,退可守,且由此可控制淮潁地區的許多小國。而吳國由此可進入大別山區,為日後破楚入郢(楚國首都)作準備。

    吳軍得知陽匄病亡,楚軍不戰而退,便尾隨楚軍,等待戰機。公子光分析:“跟隨楚的諸侯國,雖多皆小,皆害怕楚國而不得不來。胡、沈的國君年幼而浮躁;陳國大夫年輕力壯但愚玩;頓、許、蔡三國都憎恨楚國的政令。七國共同作戰,必不同心。而楚國令尹病亡,士氣低落。此戰必大敗楚軍”。吳王僚採納了。並迅速逼近楚軍。

    7月29日是“晦日”(中國傳統節日,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兵家大忌,不可打仗。可吳國偏偏不迷信,利用楚軍完全放鬆警惕的機會,乘其不備,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聯軍毫無準備,倉促應戰。司馬薳越讓其他六國列為前陣,掩護楚軍。吳王僚先將三軍主力——自己率中軍,公子光率右軍,公子掩餘率左軍,預作埋伏。然後派3000不習戰陣的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國軍隊。因囚徒未接受軍事訓練,嚇得四散逃退。三國貿然追擊,進入了吳軍主力伏擊圈。吳軍突然出擊,戰勝了三國,並殺死了三國國君。並釋放了三國俘虜,讓其逃回本國陣列。

    戰爭的高明就在這裡:通常俘虜都是暫時扣押看管,但吳國此次不按常理出牌。士卒僥倖撿條性命,紛紛狂奔,叫嚷不己:“我們的國君死了,我們不打了”。

    另三國見此狀況,軍心動搖,陣勢不穩。吳軍緊隨亂兵而來,擂鼓吶喊。三國因驚恐、慌亂而狂奔四散,不戰自潰。而楚軍自恃必勝,根本未作列陣,直至忽見許、蔡、頓亂軍漫山遍野狂奔而來,吳軍在後又衝殺過來,倉猝敗退。吳軍大獲全勝,並乘機攻取了“州來”。

    “雞父之戰”,楚國遭受了重創,自此很少主動出擊,基本採取消極防禦的措施,在吳楚爭霸中逐漸陷入被動。而吳軍透過這場戰爭,控制了淮河流域,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資本。

    公元506年“柏舉之爭”,吳國攻破楚首都,楚於是元氣大傷。而吳國日漸強盛,與秦、晉、楚、宋並稱“五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蒂尼奧一記穿雲箭重現江湖,進球之後捂耳慶祝迴應質疑,你如何看待?